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甘肃日报联合黑龙江、河北、青海三省党报共同关注“三北”防护林工程 筑起北方绿色长城

 2022/03/12/ 05:0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洪文泉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长虹 河北日报记者 曹 智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乔欣 张晓英

  青海

  为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奠定基础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乔欣 张晓英

青海省沙区乔木造林成效显著。 青海日报供图

  “我来自青海省,我们在祖国的西北地区,和华北、东北等兄弟省份一起,承担着‘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重任,深知责任之重、任务之艰巨。”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自来水公司职工夏吾卓玛接受采访时感慨地说:“多年来,青海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抓得紧抓得实抓得细,成效显著。与此同时,我们还担负着保护‘中华水塔’的重任,两项工作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作为一名青海人,我深感自豪!”

  夏吾卓玛代表的自豪和“底气”,来源于现实的变化:青海省“三北”防护林建设区涉及31个县(市),建设区面积3710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51.4%。“三北”工程实施以来,工程建设区内荒漠化趋势得到了整体遏制,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治沙产业得到了较好发展……

  沙化、荒漠化面积双缩减,沙化程度持续逆转。以国家公布的第六次和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来看,全省荒漠化面积和沙化面积呈现出“双下降”态势,总体上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从扩展至缩减的跨越式转变。

  控制了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减轻。经过治理的丘陵山区基本达到洪水不下山、泥流不出沟、暴雨不成灾、粮食不减产,同时减少了泥沙对下游河道、水库的淤积,与此同时也减少了土壤养分的流失。

  增绿增水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三北”工程区基本消除了干热风对农作物的危害,晚、早霜期提前和推迟10天左右,延长了作物生长期;地处柴达木盆地的都兰县香日德农场和共和盆地的沙珠玉乡,通过营造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绿洲防护林体系。

  庇护农田草场,促进了农牧业发展。地处柴达木盆地的海西蒙古族藏族州,自六十年代以来就积极组织沙区人民开展防沙治沙工作,尤其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后,治理速度加快,标准提高,使境内的十几个绿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防护林体系,保护农田70多万亩,昔日的荒漠不毛之地变成了重要的粮食基地。

  大力发展沙产业,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近年来,按照“东部沙棘、西部枸杞、河湟杂果、南部藏茶”的林业产业发展思路,在柴达木和共和盆地大力发展枸杞生态经济林,充分调动了沙区广大农牧民防沙治沙和发展林产业的积极性,有力促进防沙治沙进程,有效增加农牧民收入,实现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在德令哈、格尔木、都兰、乌兰、共和等地积极推行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枸杞基地建设。

  ……

  夏吾卓玛说,我们呵护水,水又滋养我们。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到农村牧区、工厂企业,亲眼看到生态保护带来的好处。黄南州好几个县建起矿泉水厂,产品很受市场欢迎。同时,绿色有机农牧业蓬勃发展,黄河旅游线路精品迭出,特色文化产业方兴未艾,乡村振兴有了可靠依托,老百姓的收入不断提高。这一切都生动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夏吾卓玛表示,我们将坚决扛起源头责任,和“三北”其他省区一道,更好地保护生态,让“三江之源”源清流洁,让“中华水塔”坚固充沛,让各族人民群众生活滋润甘甜。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