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乡村·新聚焦】“唤醒”撂荒地 播种希望田——临洮县治理撂荒地的探索实践

 2022/04/07/ 02:4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王煜宇 通讯员 王亚海 杨忠平

  产业发展带动 盐碱地上建大棚

  春日里,新添镇潘家庄村一座座整齐的钢架大棚反射着耀眼的光芒,大棚里是一簇簇绿油油的青菜和萝卜……眼前这个欣欣向荣的产业综合体项目建设基地,曾经是一片荒芜的盐碱滩。

  新添镇党委书记何小红说,以前潘家庄的几百亩河滩地多年积水,盐碱化严重,看着这么好的地方被糟蹋,群众只能干着急。去年以来,经过统一规划,潘家庄将零碎的小块土地整合划分为条田,搭建双层钢架大棚454座,采取群众自行耕种和合作社流转经营两种模式,有效提高了土地集约化、宜机化水平。

  “现在村里开挖了排碱沟,修好了田间配套设施,宽敞的水泥路直通大棚门口,老百姓劳作非常方便。”新添镇上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师荣新介绍,基地大棚花菜将在五月上市,预计每棚收入上万元。

  对于部分受水利设施老化、土地盐碱严重等因素制约、群众自行治理难造成的撂荒地,临洮县积极争取实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综合体、土壤改良治理、蔬菜种植基地建设补助等项目,加快解决低效耕作转型难问题,盐碱地变成了“金土地”。

  “退苗复耕” 苗木地变麦粮田

  临洮县被誉为“中国花木之乡”,花木产业是特色产业。近年来,由于苗木种植面积不断累积,苗木过剩、销售难,导致部分农田撂荒。

  在全面排查摸底的基础上,临洮县制定了《加强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排查整治工作方案》,明确责任主体、任务目标和工作措施,分类逐块稳妥有序引导群众清理腾退、恢复耕种。“退苗复耕”以来,全县已清退苗木恢复耕地2848.9亩。

  新添镇镇长包卫兵说,对于“退苗复耕”的政策,农户们认可度非常高,在这些地里种植小麦、蔬菜、马铃薯等粮食作物,既能保证粮食自给自足,还带来了一定收入。

  据了解,在“退苗复耕”的过程中,为减少苗木企业和农户的损失,临洮县拿出2800万元的政府扶贫资金,收购可利用苗木200万株,用于马衔山16个村为期两年的生态修复工程,同时引导企业和农户将质次苗木砍伐后交售到生物质燃料厂。

  促进模式改革 昔日荒山麦飘香

  阳春三月,辛店镇上杜家村盘头山已有了浅浅的绿意,梯田间有数台旋耕机正在来回耕作。

  看着翻耕好的土地,上杜家村村民江书明感慨万千。江书明和老伴儿年事已高,孩子外出务工,看着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庄稼地变成“杂草田”,对江书明来说一直是个心结。

  去年,在辛店镇干部的动员下,临洮县宏盛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算流转上杜家的800多亩撂荒地。江书明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去合作社咨询,并当场做了决定:不管租金多少,只要地不荒就行!

  连儿湾乡积极引进建福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富田农机专业合作社,与40多户群众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平整撂荒耕地1500亩,计划规模化发展荞麦、小杂粮等绿色优质特色产业。

  考虑到部分家庭劳动力不足,临洮县以“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模式,由村级党组织牵头,与农户签订托管协议,将群众撂荒耕地交由村级富民产业专业合作社统一托管经营,确保撂荒地应耕尽耕、应种尽种。

  同时,将群众土地资源和村集体托管成本折股量化,经营土地所得收益按股权向村集体和群众分红,以托管经营土地取得的“村集体经济增收+群众效益分红”的方式将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利益“绑”在一起,在有效解决“无人种地”和“谁来种地”问题的同时,不断拓宽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昔日撂荒地,如今在临洮变成了农民致富的“金土地”。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