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区 美丽乡村新图景
元龙镇井儿村改善后的人居环境。麦积区乡村振兴局供图
去年接待游客1157.1万人次 创旅游综合收入54.18亿元
花牛苹果种植面积41.4万亩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巩 炜 严存义 刘 成 白永萍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梓潼
麦积山下,景色秀丽,气候宜人,是夏季避暑休闲的绝佳选择。
走进天水市麦积区,青翠的山峦,潺潺的溪流,干净整洁的乡间村道,宽阔亮丽的文化广场……一幅美丽乡村的崭新画卷徐徐铺展。
去年以来,麦积区坚持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主线,抢抓政策机遇,坚持因地制宜,分区域因村施策,在产业发展、吸引人才、补齐基础短板、加强监测帮扶等方面持续发力,一步一个脚印,绘出了一幅风景好、乡村美、产业强、村民富的乡村新图景。
产业兴 口袋富
“大家平时一定要保持箱体清洁,这样能够加速蜂群的繁育。”
麦积区三岔镇佘家门村里,张福太正在为村民讲解养蜂知识。从一个普通蜂农成长为“行家里手”,张福太是乡村振兴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佘家门村群山环绕,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生长着椴树、黄芩、狼牙刺等近千种蜜源植物,为发展养蜂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如何把“天时地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成了佘家门村发展的当务之急。很快,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佘家门村干部群众科学谋划、依山就势蹚出一条“党建+乡村旅游+产业”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
2016年,佘家门村成立了中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了“碧峪沟”商标和“麦积山”花蜜地理标志,还争取到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资金35万元。很快,一个集培训、销售、展览于一体的养蜂培训基地拔地而起,为村民开启了一条致富新路。
如今,合作社养殖的600多箱中蜂远销北京、黑龙江、湖南、云南、新疆等地。合作社吸收了35名本村及附近村民就近务工,入社的57户养蜂人每年经济收入户均近1万元。
佘家门村人尝到了养蜂的甜头,他们火热的干劲也感染着更多新时代农人。
新阳镇胡大村坐落于渭河之畔、凤凰山下,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交通便利,风景秀美,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优势。
“去年,我们把村上闲置土地利用起来,完成了玉米、洋芋、豌豆的套种,打造出一座田园旅游综合产业园。”新阳镇胡大村党委书记胡雲告诉记者,胡大村通过盘活土地资源,依托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独特自然禀赋,以“农养、农耕、农旅”综合体验为抓手,突出“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农旅互促”的一体化发展模式,积极探索观光、教育、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建设。
为打造“保得住生态、留得住文化、记得住乡愁”的田园综合体,新阳镇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打造特色农业景观,围绕乡村游客“吃、住、玩”等需求,引导农村发展特色采摘、乡村餐饮等农旅融合产业,以特色产业带动经济发展,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致富增收。
近年来,麦积区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目前全区共培育发展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6个、专业旅游村11个。2021年全区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1157.1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54.18亿元。
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突破农村发展瓶颈的关键。
时下,正是苹果疏果阶段,花牛镇白家河村的苹果园里,随处可见果农们疏果除草的身影。
白家河村是花牛苹果原产地,区位优势明显。村上把产业振兴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点工程来抓,成立了麦积区青军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集中流转本村及周边近2083亩山地,大力发展花牛苹果这一支柱产业,为本村和周边村100多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针对全区果品产业品种单一、品种老化、果园管理不规范、果品效益不高等问题,麦积区引进维纳斯黄金苹果、阳光玫瑰葡萄等新品种11个,帮助1万亩果园完成高接换优,有效提高了苹果的质量和产量。目前,麦积区花牛苹果种植面积达41.4万亩,成为全区人民的致富果、幸福果。
麦积区马跑泉公园。麦积区委宣传部供图
人才聚 百业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在城里,早上我是被汽车的喇叭声吵醒的,来了这里,我每天是被悦耳的鸟鸣声唤醒的。”谈起对麦积镇红崖村的第一印象,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安星如是说。
来到红崖村后,安星走遍了村子里的每个角落,她发现,这个位于麦积山大景区西南河谷的小村庄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亟待开发利用。
空有绿水青山,没有特色产业,农民的收入还是上不去。在安星的带领下,红崖村通过党建引领,立足村情实际,积极改善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利用临近麦积山大景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村里前后开办10余家农家乐,年收入都在4万元以上。”安星告诉记者,2021年,红崖村先后入选省级美丽乡村、省级卫生村、省级文明村和乡村旅游示范村。今年,红崖村根据游客的爱好和需求,新建了2座垂钓园和1座草莓采摘园,力争用更加多元的文旅服务吸引更多游客前来。
和村里人相处久了,安星总能有新的发现。
“红崖村的妇女大都心灵手巧,纳鞋垫、绣门帘是她们的拿手绝活。”安星说,自己第一次看到这些精致的鞋垫和香包时,顿时嗅到了商机。为了帮助村里留守妇女增加收入,安星把村里的妇女们集中起来,绣香包、纳鞋底,再联系电商平台以及旅游商品售卖点进行售卖。很快,香包和鞋底就被订购一空,村民们的辛苦获得了回报,都高兴得合不拢嘴。
像安星这样的“能人”并非个例。近年来,麦积区始终将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建设的切入点,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把最能打硬仗的干部选派到乡村一线,激励引导各类乡土人才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施展才华,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为强化帮扶驱动,麦积区坚持“凡提必下”和“尽锐出战”,择优选派优秀干部驻村帮扶。目前,全区共选派驻村帮扶干部632名,实现全区214个脱贫村、乡村振兴重点村和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驻村帮扶工作力量全覆盖。
此外,麦积区还申报东西部协作天津援建科技项目7个,互派挂职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61人。按专业特长将下派的27名“三区”人才对口安排到镇村、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指导服务。选派209名区级科技特派员下沉到209个脱贫村和35个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培育示范户,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为吸引人才,麦积区在政策上下大力气,在培养上做足功夫。麦积区人社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2021年,全区统筹调剂周转事业编制100名,建立起麦积区引才编制“周转池”,化解引才编制问题,并预留保障房106套,建成麦积区人才公寓,解决引进人才住房问题。力求把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贯通起来,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下。
让本土人才从幕后走到台前,正在成为麦积区育才、用才、留才的新路径。近年来,麦积区邀请省、市农业专家和各级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训8个镇乡村人才5300余人次;与对口支援的天津市西青区合作举办培训班5期,培训乡村振兴一线骨干人才1118名,本地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升。
麦积镇红崖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安星(左)和群众交流。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乡风美 人欢畅
干净、整洁、有序,这是麦积镇卧虎村给人的第一印象。而讲孝道、敬父母,讲团结、睦邻里,讲文明、守法纪,是卧虎村村民自觉遵守的村规民约。
为了让和谐新风吹遍美丽乡村,卧虎村全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凝心聚力、培根铸魂。一条条村规民约,不仅挂在房前屋后,更是贴进了村民们的心田。
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用党的科学理论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是麦积区不断提升乡村文明程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口袋富了,日子美了,人的素质更要提高。”村民候喜代告诉记者。在中秋、重阳等节日,村里都会组织志愿者,通过发放宣传单和现场讲解等方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导村民移风易俗,弘扬环保、绿色、朴素的文明风尚。
红白事方面的铺张浪费、讲排场比阔气、大操大办等,不仅会加重村民经济负担,还会造成巨大浪费,败坏社会风气。为破解这一难题,曹家埂村在花牛镇政府的指导下成立红白理事会,提倡红白事简办,抵制大操大办。
“红白理事会给大家建了办理红白事的场地,灶具样样齐全,方便快捷,大家都说好,真是给我们办了一个大实事。”曹家埂村村民刘建成说。
在麦积镇后川村,《村规民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炫富攀比、铺张浪费等歪风陋习,让家庭卸下“人情包袱”,营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传播文明理念,推动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的后川村,一栋栋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干净整洁,一条条柏油路户户相通,村民之间互帮互助、和谐相处,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现在村民对移风易俗有了新的认识,大家自觉远离陈规陋习,做文明人、行文明事。”后川村党支部书记杨江东说。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要让广大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在中滩镇蒲甸村,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已成常态。秦腔、书法等高雅艺术走进村民家中,关爱孤寡老人等志愿者服务活动时常开展。村里通过打造美德善行宣传栏、文化墙等,引导广大村民争做“四有新人”。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用村民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文明新风,使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享受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使文明乡风建设真正落到了实处、取得了实效。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近年来,麦积区将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落地生根,努力营造乡风新环境,打造文明新风尚,不断提升村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切实提高了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记者手记
产业兴 农村旺 农民富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 成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核心。
近年来,麦积区因地制宜,实施“一镇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逐渐形成了花牛苹果、利桥蜂蜜等特色农产品。“花牛苹果”先后荣获“中华名果”“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一系列殊荣,麦积花椒、麦积核桃、下曲葡萄等都成了知名品牌。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麦积区产业发展的实践证明,聚焦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做优乡村特色产业。念好特色经,写好融合诀,建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产业平台,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只有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加快农业产业现代化,乡村才能聚要素、添人气、增活力,广大农民生活才能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们才能书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04月27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 榆中县李家庄:打造美丽乡村“新样本”
- 2022年04月19日【美丽乡村行】春色漫上张坝村
- 2020年08月27日【美丽乡村旅游】在张坝村,寻找记忆中的乡愁
- 2021年10月14日【美丽乡村行】庆阳西峰清水沟:田园美景入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