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浓浓团结情 民族一家亲——记兰州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2022/05/26/ 08:5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薛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浓浓团结情 民族一家亲

——记兰州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薛砚

  兰州是多民族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省会城市,少数民族人口22.77万人,占总人口的5.22%。近年来,兰州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散杂居地区省会城市实际,高标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市呈现出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2022年1月,兰州市获评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成为全国第一个散杂居地区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省会城市。

  守好民族团结进步“生命线”

  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制定出台《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体系。克服疫情影响和财政困难,近3年投入创建经费8000万元,有效保障了创建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兰州市命名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39个,按照有机构、有阵地、有氛围、有学习、有活动、有资料等“六有”标准,积极打造各类示范点。重点实施宣传教育、文化认同、交往交流交融、高质量发展、和谐稳定、生态保护、服务管理、“十进”活动、典型引领、融入共建等“十大提升行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档升级。

  弘扬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

  围绕打造“红色线”,兰州市在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兰州战役纪念馆等6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开辟专区专栏,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展览,解读民族团结进步历史,每年受教育群众150万人次以上。

  围绕打造“民心线”,兰州市沿百里黄河风情线精心打造了20个民族团结广场和主题公园,擦亮了“黄河之滨也很美”的城市新名片。坚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引导全市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兰州市还积极播撒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金种子”,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化拓展“八个一系列”宣传载体,在市级媒体开设系列专题专栏;举办“学习百年党史·铸牢共同体意识”巡回报告系列宣讲培训500余场次,培训10万人次;举办“民族团结好故事”征文大赛,编辑出版优秀作品集,讲好系列民族团结故事;举办线上、线下书画摄影、专题邮票系列展览活动;联合工青妇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配乐诗朗诵系列竞赛活动;拍摄《黄河之滨·千籽同心》《风吹百合香》系列专题片和微视频60余部;举办“各族人民心向党”系列文艺演出活动,近3年组织各类演出1000余场次,受众300万人次;开展“结对子”“手拉手”“一家亲”系列联谊活动。

  唱响民族团结进步“大合唱”

  兰州市引导各部门、各县区广泛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齐心合力抓好创建工作,唱响民族团结进步“大合唱”。

  兰州市委直属机关工委引导党政机关结合主题党日活动开展创建;市委老干部局带动离退休干部参与创建;市公交集团开通4条“民族团结号”公交专线,每年运送乘客2600余万人次,投放大量电子屏、车体公益广告,打造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队、服务站和示范窗。

  与此同时,兰州市建立县区“互观互检”机制,组织开展观摩交流、学习互鉴活动。为东乡县、礼县、西和县选派驻村干部、支教支医人员300余人次,援助财政帮扶资金3000万元,组织非公企业投入资金7亿元,运行扶贫车间73个,形成了各族各界群众守望相助、携手奋进的生动局面。

  兰州市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贯穿文明城市创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疫情防控等各项中心工作,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近年来,累计投资30亿元,打造兰州老街、西湖老街、五泉老街、阳明巷等特色街区,改造提升南关民族风味一条街、正宁路夜市等,形成一批集特色餐饮、旅游观光及民俗文化于一体的示范样板夜市和全国知名特色街区。组织5400名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就业技能培训。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南京、无锡、广元、临夏等20余个市、县区签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输出输入地工作协作机制协议书》。

  兰州市坚持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创建工作全过程,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剧进校园”专场演出和讲座。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积极推进“党亲国好法大”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宗教界人士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