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夏日骄阳下,武威市凉州区北部沙漠,200多位来自全省各地林草系统的干部职工头戴草帽,在凉州区荣生路南侧项目区开展压沙治沙,经过改良的治沙设备也全新亮相。
6月17日,是第28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今年的主题是“携手防治荒漠化,共建命运共同体”。当日,甘肃省林草局、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与武威市林草局在凉州区共同举办了现场治沙和荒漠化防治培训活动。
治沙工人使用手扶式沙障机铺设草方格沙障。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荒漠化与干旱日宣传,展示全省防沙治沙和荒漠化防治的成功做法和成就,引导和鼓励全社会积极投身和参与全省防沙治沙和荒漠化防治行动,推进全省沙化土地综合治理。
甘肃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分布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遏制风沙危害的战略前沿阵地。甘肃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省有荒漠化土地面积2.93亿亩,沙化土地面积1.82亿亩,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5421万亩,占沙化土地面积的29.7%。
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张宏祯介绍,“十三五”以来,甘肃坚持“科学防治、综合防治、依法防治”的方针,依托三北防护林、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国家沙漠公园、规模化防沙治沙试点、退耕还林还草、社会公益造林等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1421万亩,年均治理203万亩,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和危害程度呈现“双减”态势。
治沙工人正在铺设草方格沙障。
“在全省各级林草系统的努力下,甘肃境内470余处风沙口得到有效治理,风速和频次大幅减小,已逐步形成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沙漠边缘防护林体系,对阻止腾格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合拢,保护河西走廊绿洲发挥了重要作用。”张宏祯说,目前甘肃已经建成长达1200多公里、面积460多万亩的防风固沙林(带),不仅为我省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保障,也为京津唐风沙源的治理作出了贡献。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甘肃防沙治沙工作的历史性转变,离不开我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建立了由科技部批准的“甘肃省荒漠化与风沙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和“国际荒漠化和沙化防治技术援助交流平台”。研制成功多功能立体固沙车和小型手扶式草方格压沙车,改良后的手扶式沙障机操作方便且适应多种地形,单机日均可铺设草方格沙障50亩左右,效率是人工的4至6倍,极大地节约了劳动成本,提高了造林和固沙成效。
经过改良的手扶式沙障机已经大规模投入防沙治沙实践。图片均由省林草局提供
在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过程中,我省广大沙区不断推广应用“草沙障+沙生灌木”“固身削顶、前挡后拉”等治沙技术、治沙模式和新技术、新材料20多项。张掖、武威等市总结出“雪墒造林”的治沙新模式,既有效利用了水资源,又降低了造林成本。
甘肃始终落实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运行机制,先后对银西铁路穿越环县甜水镇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项目、银西高铁配套电网穿越环县甜水镇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等项目开展了生态影响评价论证,并按规定程序要求报国家林草局征求意见。
防沙治沙,任重道远。甘肃省林草系统将统筹我省防沙治沙和生态建设各项规划和项目、资金和技术,应用我省治沙科技力量,继续加大防沙治沙,为全国北方防沙带建设和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新贡献。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05月23日科学治理 绿进沙退——高台县防沙治沙构筑生态屏障见闻
- 2022年05月12日绿进沙退的生动实践 ——高台县防沙治沙构筑生态屏障见闻
- 2021年08月25日【牢记嘱托谱写新篇章 砥砺前行奋进新征程】让绿色成为陇原最深厚的底色——全省林草系统牢记嘱托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综述
- 2021年04月03日【图片新闻】高台县黑泉镇胭脂堡滩规模化防沙治沙试点项目逐步实现“林茂沙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