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6月23日电 题:避险搬迁户刘长海:新居不惧连夜雨
新华社记者王博
自打搬到兰州新区,刘长海一家终于敢在雨天睡个踏实觉了。
一早,准备出门的刘长海发现电瓶车座椅淋湿了,方才知道下过雨。什么时候下的,竟浑然不觉。不过,如今下雨再也不是搬入新居的刘长海担心的问题了。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果耶镇真庄磨村是刘长海的家乡。这座“镶”在山腰的村子,脚底下就“踩”着悬崖。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果耶镇真庄磨村旧貌。(受访对象供图)
在刘长海的记忆里,2008年前后,家乡雨水开始渐渐多过往常。村里人发现,随着雨水的增多,有些房子开始一点点往山下溜。有一年,雨淅淅沥沥下了快一个月,一户人家的房屋同背后的山坡一起滑下了山崖。所幸屋里的人都没睡,及时跑了出来。
自此,下雨成了刘长海最担心害怕的事情。一到雨天,他就拎着板凳坐在屋外“听雨”,手里的烟一根续一根。他盘算,再这么下,就带着一家人去县城租房子住。
终究找房不易,故土难离。刘长海当初的盘算,在老屋的修修补补中,过了一年又一年。但老屋年年修、年年损,看不到效果。
2020年,攒了些积蓄的刘长海咬牙花了20多万元建起新房。钱花光了,他又跑去成都打工赚钱。可刚到成都一个星期,乡政府干部就打来电话,因为连夜雨,还没干透的新房被掰开了一道二指宽的口子。
刘长海欲哭无泪。干部问:“有搬迁的政策,搬不搬?”“搬!”他心一横,跑回来报名。于是,建了新房的刘长海成了村里第一个报名搬迁的人。
起初村里人不理解。有人问他,新房没睡过一天,搬了不心疼?
“再不搬,害后代!”
山里不便的交通已让一家人吃了不少苦,现在房子不稳当、安全难保障,不搬不行!
还有人生疑:“你这么积极,要搬的地方你去过?”
刘长海信一点:党和政府不哄人!
2021年8月7日,刘长海一家迁入兰州新区避险搬迁安置点。面积96平方米的敞亮新居,政府补贴10万元,自己只需再交4.4万元,还可以申请贴息贷款。
刘长海在新家里浇花。新华社记者王博摄
“可把我高兴‘惨’了!”刘长海的新家旁就是平坦的马路,四通八达。全家背着背篓徒步拉砖修房的日子,不复返了。
甘肃是全国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全省超过50%的国土面积位于自然灾害高发易发区。
甘肃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这些区域的治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有些地方依旧年年治、年年出险情,必须采取避险搬迁等有效措施,才能根除地质灾害威胁,创造安全稳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舟曲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第一临时党支部书记那有布说,截至目前,全县共有1250户5100余人搬到兰州新区。其中,2000余人实现就近就地或外出务工就业。
甘肃省计划陆续完成灾害多发区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的避险搬迁。同时,抓好产业与就业,配套健全公共服务,解决好“稳得住”的问题,使搬迁既提升居住安全水平,又提升群众生活品质,更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今年,刘长海没有出远门,就在安置点周边务工。妻子在日光温室打工挣钱,两人每月收入也有七八千元。
刘长海手机里还存着老家的照片。他挑了一张有老屋的照片裱了框,准备挂在客厅的墙上。“再过几年,等我们这里绿化好了,感觉就跟老家一样了。”刘长海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2月14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次日那村村民:“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 2021年02月04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王永霞——“守望公平正义,是责任更是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