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刀之下,土生土长的天水石头“活”了
一说起甘肃武山鸳鸯玉,就会想到“夜光杯”。近年来,随着武山玉雕艺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用鸳鸯玉雕刻的茶具、花卉山水摆件、文房用品把玩件等逐渐多了起来。就在人们潜意识中以为鸳鸯玉只能做这些大众工艺品时,天水玉雕非遗传承人尹丽珺打破固化思维推陈出新,凭着高超的雕刻技艺在鸳鸯玉方寸之间论古谈今。随着一件件小众且样式新颖、凸显“天水元素”的鸳鸯玉作品相继问世,土生土长的天水石头“活”了,会“说话”了。
鸳鸯玉上的文化符号
鸳鸯玉,是指产于甘肃武山县鸳鸯镇一带的一种尖晶石矿物,因其底色呈深浅不一的绿色,且纹样似蛇纹、若瀑布,又名蛇纹石玉,属年青碧玉的一种。自古以来,用其雕琢的器物中,以壁薄如纸、晶莹剔透的夜光杯最为有名。
鸳鸯玉除了能雕琢成夜光杯、人物花卉、文房用品等旅游工艺品外,还能雕什么?这是好多喜爱鸳鸯玉的游客最为好奇之处,也是玉雕传人苦心琢磨的问题。
天水玉雕非遗传承人尹丽珺也不例外。初识鸳鸯玉,与大多玉雕艺人思考的一样,是沿着老辈们闯出的路顺着往前走,还是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新品,她思索良久。在她的认知里,与玉结缘,无论方寸,只凭内心。于是,凭着自己当时已积累了十几年的雕玉技艺和创新理念,她就地取材,巧妙地将优秀传统文化一刀刀地刻入本土玉石中,随着《文明之源》《千古一谜·秦俑情》《行走的故乡》等一系列作品面世,她硬是在雕琢鸳鸯玉的广阔空间里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7月19日下午,记者在尹丽珺工作室摆件柜里看到,嵌着银丝的薄胎鸳鸯玉《团花嵌丝盘》大气美观;瓶身效果来源于大地湾彩陶瓶造型的玉摆件《行走的故乡》,头部、底部以及内心太极图均由鸳鸯玉雕琢而成,太极图周围则用金银错工艺镶嵌代表天水的“≡”卦和水卦。除此之外,用高分子树脂雕刻的瓶身腹部,则装入了“天水的水”和“天水的土”。尹丽珺说,当时创作的初衷,就是想把天水的石头和天水的山山水水融在一起,让活脱脱的作品自己“说话”,向外界去讲述天水故事。
一件体型较大的摆件颇为吸睛。上面部分是伏羲、女娲交尾图,腰身下则设计成大地湾遗址房屋造型,尹丽珺说,该作品原材料仍取自鸳鸯玉,取名为《文明之源》。作品中,伏羲、女娲手持“规”“矩”,托着“八卦”,下面部分镶嵌着二十四节气图,一眼望去,浓缩着伏羲文化的这件摆件,形式美观之余多了份内容上的厚重,属鸳鸯玉作品制作首创。
尹丽珺指着一款黑白相间的手镯说,这个鸳鸯玉作品,玉的表面镶嵌了银丝,手镯中心部分以世界七大洲的地图造型为饰,地图的上方则设计了口衔橄榄枝的七只和平鸽,在地图下方配以海浪纹饰,起名为《跨越五洲的爱》。
多次失败后的最终成功
今年6月,尹丽珺被授予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成了朋友们口中常说的行业“成功人士”。然而,成功背后曾经历了什么,她心知肚明。
尹丽珺是土生土长的天水人,父亲曾经也是一名玉雕艺人,也许是打小耳濡目染的缘故,她对玉石雕刻、荷包制作和剪纸均十分喜爱,且各有所长。2002年起,她逐渐将爱好变成职业,正式涉足玉雕业。为了学到更多更好的雕刻技艺,她先后去扬州、杭州等地学习海派雕刻和抛光技法,随后又去新疆寻访玉雕大师精进技艺,并得到名家亲自指点。回来后,她在玉雕技艺方面得到长足的进步,名声也渐渐传了出去,慕名前来找她雕刻或修复玉器的人越来越多。直到有一天,两名外地游客的一句话,让她陷入了沉思。
她说,2016年天水伏羲文化节期间,两名台湾游客走进她的店里,一边挑选玉器一边问她,天水鸳鸯玉除了酒器、茶具和大摆件外,还有其他携带方便且可心的工艺品没有?正是游客不经意间的这句话点醒了她,也间接促使她在雕琢鸳鸯玉的路上往前迈了一大步。
“鸳鸯玉色泽深且单一,因此在设计上主要以镶嵌为主,以提高它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尹丽珺说。
“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在她看来,玉本天然,如若雕刻中匠气太浓、雕琢太过,作品反而会俗。然而反过来说,既要体现玉之美感,又要创新脱俗,也绝非易事。
尹丽珺说,鸳鸯玉不比其他玉石那般柔韧,且质地较软,很难精雕细琢,当时创作《团花嵌丝盘》时,她为了完成薄胎嵌丝工序,先后废掉了11件料。
“在1毫米厚的鸳鸯玉超薄胎体上嵌入0.3毫米的金银丝,那些金丝银线是一点一点敲打进去的,稍不留神,镶金时胎体就破了,整件作品也就废了。”尹丽珺回忆起当时创作的过程,记忆犹新。在经历了数十次的失败后,她终于从下手力道、行刀轻重缓急等雕刻技法中,摸索出传统鸳鸯玉雕刻技法和金银错工艺镶嵌相结合的“鸳鸯玉薄胎嵌丝”新工艺,属鸳鸯玉嵌丝工艺首创,尹丽珺也成为掌握此工艺的天水“第一人”。
刻刀下一个人的“狂欢”
季羡林说:“如果用一种文化来代表中华文化,这就是玉文化。”这些年来,尹丽珺正是凭着对玉文化的满腔热爱和执着,一点一线细雕细琢,享受着刻刀过后的粉尘飞扬。
“每次进入创作之前,苦思冥想的过程是孤独的;一旦思考成熟开始工作后,工作室就只有自己。”尹丽珺说起这些年创作过程时道,这个活感觉是刻刀下一个人的“狂欢”,有时大脑中犹如万马奔腾,任由自己信马由缰任意驰骋;有时感觉思绪穿越千年,正与古人促膝长谈,谈古论今。总之,从握上刻刀那一刻起,其中有艰辛,但更多的是快乐,是满足。
她说,创作《文明之源》时,其实当时拿到手的那块鸳鸯玉玉身略有残缺,有人当时问她,放着那么多品相更好的石头不用,为什么偏偏要用一块“残石”呢,她笑着说,玉质本身的瑕疵往往会给予创作者足够的想象空间,同时正是这块玉的残而不废,激发了她大胆设计成就作品的欲望,最终化瑕为瑜。
事实上,尹丽珺将残缺部分作为原石留白,在上面设计了一个甲骨文的“龙”字,两侧的小装饰则设计了卦象“天”卦和“水”卦,以此点明作品的出处。
匠心独运,佳作有成。目前,尹丽珺的鸳鸯玉雕刻有6项申请了国家专利,许多玉雕作品还获得了国家级和省级大奖。2016年,在第十四届甘肃省“百花奖”大赛上,玉雕作品《团花嵌丝盘》荣获创作创新一等奖;2018年,在第五届中国·徐州国际文博会——中国“汉博杯”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大赛上,以天水伏羲文化为题材的作品《文明之源》荣获大赛银奖;同年,玉雕作品《千古一谜·秦俑情》在2018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杯”大赛上获得优秀奖;2020年,鸳鸯玉雕刻错银工艺作品《跨越五洲的爱》在“万众一心、抗击疫情”中国工艺美术数字博物馆展出,并获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颁发的荣誉证书;2020年10月,玉雕作品《肇启文明》获得甘肃省第十五届“百花奖”创作创新一等奖;雕刻作品《行走的故乡》获得百花奖制作技艺二等奖……2021年6月,玉雕作品《团花吉祥盘》《仿古带钩》《穿越五洲的爱》《芦荡月夜》代表甘肃玉雕,参加团中央组织的“2021文创活力”大展。
接受记者采访时,已是高级工艺美术师的尹丽珺盯着自己握刀多年的双手,笑着说,老天似乎格外怜惜她,雕玉20年后,在她眼睛有些花了、颈椎也落下病根的时候,2021年被甘肃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甘肃省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能去给学生们教授玉雕技艺,让非遗文化进入校园接续传承,她心存感恩,无比满足。
“玉”见自己,遇见美好。在玉雕这条路上,尹丽珺常思常新,一直在路上。
文/图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王兰芳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0年02月11日天水秦安非遗传承人王子斌创作的“抗疫”彩塑爆红网络
- 2019年04月03日【非遗撷英】“东方软浮雕”天水丝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