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丝路花雨》剧照,甘肃省歌舞剧院提供
(尹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丝路花雨》是经典剧目,以前通过别的渠道有所了解。这部剧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风格,又做了戏剧化、现代化的改造,跟莫高窟壁画艺术等相互参照,并转化成舞蹈情景、舞蹈动作,在创意上很有新意、很美,是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很好探索。从经典性来说,这部剧是被大家认可的。
此次《丝路花雨》云上播出,是一次很好的尝试。今年6月,我经历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70周年线上“经典剧目放送及导赏”活动,观众超过两亿人次,拓展了艺术的大众性,让经典的舞台艺术被更多观众看到。我也留意到,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做了一些《丝路花雨》播出的云上宣传推广,包括一些讲解性活动,不仅有助于让受众看到剧,还普及知识,增进了受众对舞台剧的认知。
我认为,这种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路径,主要有三大功能。第一是共享,有一定的公益性,增加了受众面,使更多人得到经典剧目的艺术享受。第二是培养受众的审美趣味,提高受众对舞台艺术的认知。第三是培育未来的营销市场,通过这种用户选择的方式,将来可能会对产业提供一个新市场,不过,现在还处于培育阶段,培育受众云上看剧、欣赏剧,培育受众的观看习惯,将来才可能在产业市场打开一个新窗口。
云上播出,必然涉及舞台剧的影视化改造。从风格上来说,可能不同的剧、不同的经典性,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呈现,有的偏记录性,有的偏视听语言。经典剧目,本质上来说,还是一部舞台作品,所以,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要做电影化视听语言的改造,比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茶馆》《白鹿原》等,只是有限地利用视听手段,基本上尊重了舞台呈现的特点,展现了剧目原有的魅力。但是,有些作品可能做电影化改造会更有效,比如《丝路花雨》,很多舞蹈动作在小屏上用全景或中景无法识别,有时候需要加一些视听语言的突出和强调。换句话说,没有既定之规,运用视听语言把舞台剧的重要内容呈现出来,这是原则。
将来《丝路花雨》的线上运营可以再品牌化一些,加强前后期宣传推广,加强多媒体、多平台联动,把云端的项目剧场化、品牌化,扩大受众认知,达到播出效果的最大化。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莉 采访整理)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08月01日一次极具示范意义的创新
- 2022年08月01日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
- 2022年08月01日穿越时空感受美之震撼
- 2022年08月01日身边有朵“七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