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定西市符家川镇长丰村村民韩永成:一草一木皆深情

 2022/08/18/ 09:26 来源:定西日报 记者 陈丽

  韩永成:一草一木皆深情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陈丽 

  沿着安定区符家川镇庙山蜿蜒的山路一路向上,只见紫槐挺拔,松树高耸,侧柏成排,山坡上、沟道里、崖畔上,草木茂盛,树木成林。放眼望去,满山绿色与蓝天相映,犹如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生机勃勃。

  这幅画卷的“描绘者”,名叫韩永成。

  五年多的时间里,韩永成和他的三个兄弟凭着一股永不懈怠的韧劲,用辛勤的汗水为光秃秃的山岭披上了绿色新衣。

  韩永成是符家川镇长丰村村民,生在庙山、长在庙山的他,对庙山有着难以言表的情感,他想让庙山美起来、绿起来。2017年从新疆水磨沟坦克团退伍回到家乡后,他决定义务植树,完成自己的梦想。

  韩永成试着去说服他家里的兄弟和他一起干,兄弟几人一开始却并不理解韩永成的做法,“山是全村的山,咱一家人为什么要为大家种树?”

  韩永成的一句话坚定了大家植树造林的决心:“先人留下浓荫树,后辈儿孙好乘凉。”

  在干旱少雨的安定打造一片绿色是何等的不易。韩永成兄弟四人都没有种树经验,不知如何挖坑、如何放苗、如何填土、如何围堰……一开始大家都手忙脚乱。“种树真是个技术活,挖坑深度、埋土厚度都有很大的学问。”韩永成专门请教了村里有种树经验的老人,自己先学,学会后再为兄弟三人作示范,慢慢摸索种树的方法和技巧。

  几把锹、几个桶,就是他们种树的全部工具,兄弟四人两人一组,配合默契,挥锹挖土、放苗扶正、填土压实、浇水灌溉,每一个步骤都一丝不苟。

  “一般来说,只要40天之内能够浇上水,树苗成活率就高了。所以,我们最期盼的就是下雨。”种树的种种艰辛,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山林陡峭,人在上面行走都困难,更不用说还要种树,山路遇雨泥泞湿滑,稍有不慎就会滑倒摔跤,被大雨淋得浑身湿透更是常有的事。

  三分种,七分管。庙山变绿,得益于韩永成兄弟四人长期的严格管护。他们春天种树、夏天修剪、秋天补栽、冬天防火,既是种树人,也是护林人。兄弟四人穿坏了成百双胶鞋,他们用双脚一遍遍丈量着这片土地,山上有几道梁、有几条沟,在哪里种了哪些树,他们都了如指掌。

  五年来,韩永成先后投入资金50余万元,在庙山种植侧柏1万余棵、油松3万余棵、樟子松4万余棵,丁香、紫槐、柳树等各类苗木1.7万余棵。

  “看看山上的树木,绿绿的实在是太美了。”“现在树多了,空气也好了。”感受到绿化带来的变化,村民们赞不绝口。

  在韩永成兄弟四人的带动下,村民纷纷在村道两旁、房前屋后栽上了树苗,长丰村在不经意间悄然发生着变化。

  如今的庙山,因树而美,因绿而靓,成为广大市民节假日休闲游玩的新去处。

  “种到什么时候?种到庙山没有地方可种的时候!”每当有人问起,韩永成总是这样回答。

  光阴流转,山已成林,树已成荫,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唯一不变的,是韩永成作为一名党员的那份播绿爱绿的情怀。

  延伸阅读

  “十三五”以来,我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持久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切实加强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坚持造、封、管、改并举,生态建设点、线、面结合,整体推进。坚持“三林共建,六化并举”的路子,打好生态绿化、经济林果、林下经济、种苗花卉、生态休闲旅游“五张牌”,以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草原修复、面山绿化提升改造“六大工程”建设为重点,突出抓好项目建设、生态公益林补偿、草原奖补、资源管理、森林草原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六项工作”,强化林草法治、林草科技两个支撑,坚持“严管林(草)、慎用钱、质为先”一个原则,确保资金、资源、生产、干部“四个安全”。

  全市大力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主的国土绿化工作,全面开展以农村“四旁”绿化和城区乡镇面山绿化为主的全民义务植树,并将林果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林地总面积1027.97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35.92%,森林面积达到345.34万亩,森林蓄积量649.31万立方米,天然草原面积1082.89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9.78%。各类湿地资源21.8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2.1%。

  同时,打造了一批以城区面山绿化为主的城市生态功能区、以通道面山绿化为主的长廊生态屏障区、以川台阶地林果产业为主的生态经济区、以天然灌草资源封育为主的森林植被恢复区、以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为主的生态治理区。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走出了一条生态治理促进扶贫开发的好路子。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