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视点】敦煌文化的时代回响 传承艺术之美 点亮文明之光

 2022/08/19/ 09:1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冯丽娟

  

法华经变化城喻品 盛唐 第217窟 常书鸿临摹

  时光荏苒,薪火相传。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几代莫高窟守护人,扎根大漠,精心保护和修复敦煌石窟珍贵文物,潜心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艺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建立“数字敦煌”,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实现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是“科技赋能、点亮敦煌”的有效探索。

  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94年,国际敦煌项目(IDP)启动,开始实现文本与艺术品图像数字化资源共享;

  1996年,“濒危珍贵文物的计算机存贮与再现系统研究”课题设立;

  1998年底,随着“数字化敦煌壁画合作研究”国际合作项目实施,壁画数字化档案的摄影采集和图像处理工作启动,标志着敦煌研究院数字化工作的全面开展;

  2004年,敦煌研究院向有关部委递交《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设施》项目报告,“敦煌莫高窟重点洞窟的数字化”项目被同时申报;

  2008年,《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学术性与观赏性共融的全新展陈设计,打破中国美术馆建馆以来参观量多项纪录;

  2013年,《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展陈启动,“数字再现”与“虚拟交互展示”提升了敦煌文化多元的体验感,也让参观者更加深入了解、感受敦煌石窟艺术的魅力;

  2014年,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启用,“数字+实景”的参观模式,着力解决旅游价值提升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难题;

  2017年,文化部出台《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从2019年到2021年,借力数字化技术的转型升级,敦煌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弘扬加速走向新业态——《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大盛敦煌艺术大展》《遇见敦煌 光影艺术展》等展览以沉浸的方式给观众带来了多样的交互体验;《敦煌岁时节令》《吾爱敦煌》《字在敦煌》《敦煌壁纸》《点亮莫高窟》《敦煌诗巾》等一系列数字化项目借助互联网链接社会力量参与;网络小程序“云游敦煌”作为数字文博的标杆作品,让千万用户通过指尖“走近”敦煌,《神鹿与告密者》《太子出海寻珠记》《谁才是乐队C位》《仁医救鱼》和《五百强盗的罪与罚》等动画剧在“云游敦煌”上同步首映……线上线下相融通的传播体系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生动地解读跨越千年的敦煌故事,让优秀文化艺术传播得更广更远。

  

“云游敦煌”小程序封面

  随着全媒体时代数字化技术的升级,科技赋能为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更多选择:主题内容多元化、传播途径多样性、传播速度实效性、实时阅读便捷性、大众体验互动性等优势,使文化传递超越时间、超越地域。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深入挖掘敦煌文化艺术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如何以创意塑造文化、以美学联结生活?如何对敦煌文化艺术元素进行创新性表达以及再设计,渐进引导文化消费的主流方向?这一系列问题,是亟须解答的现实课题。

  紧跟时代、推陈出新,应当依托“5G+AI”技术,增强敦煌文化艺术“走出去”的能力,创新呈现数据化与智能化的特点,最大限度发挥敦煌艺术资源的辐射力,赋予文化遗产新的活力;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云直播、云音乐、云演艺、云展览等新业态,驱动文化艺术数字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发敦煌文化艺术衍生品、图书出版、电影制作、创新展演等,依托网络和现代化视频影像技术等实现线上线下交互传播,探索文化产业去中心化、去等级化沉浸式体验;针对敦煌文化艺术对文化认知、设计能力、艺术品位及审美基调的影响、带动作用,形成对相关产业市场审时度势的把握;探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新手段在文化艺术创作与传播中的应用,促进新型旅游文创设计的功能和体验升级等。

  立足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搭乘“互联网+”和“数字化”的快车,敦煌文化艺术守护者、研究者、传承者使命在肩——全方位、深层次挖掘敦煌文化艺术品牌的精神与特质,进一步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让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识度的文化标识更加闪亮。

  (作者系河西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学博士)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