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凯、荀羽琨、王爱红等合著的《文化视域中的现代丝路文学》一书近期出版。该书在“一带一路”的文化语境和时代背景下,从文化视域(尤其是丝路文化论域)对中国现代丝路文学(指近现代以来的“大现代”丝路文学)进行了整体考察和个案分析,既注重丝路文学研究体系的建构,又通过作家作品及文本分析深入其内部多元共生的文学形态,揭示其丰富的文化意涵。
同时本书通过对“丝路文学”概念的界定,厘清中国现代丝路文学的研究范畴,梳理了丝路文学的书写历史及其发展脉络,建构丝路文学现当代书写的谱系,旨在为深化和拓展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做出新的努力。本书内容丰富,视野开阔,结构严谨,绪论和结语之外,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上篇陆丝文化与陆丝文学、下篇海丝文化与海丝文学。书后还附有参考文献、现代中国丝路文学部分作家作品表和索引。
作者简介
李继凯,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鲁迅研究会前副会长、东亚汉学研究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加拿大《文化中国学刊》中方主编等。著作有10余部,编著有10余部。
精彩书摘
在当今开创“一带一路”伟业、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于重构的丝路文化语境中来言说“丝路学”“丝路文学”和“创业文学”等话题可谓恰逢其时,丝路与创业的关联及意义也很耐人寻味。
尽管我们进入了一个经济新常态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创业精神的新时代,却仍然难忘中华民族曾经漫长的艰难探索之路。在笔者看来,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主要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本质上也是以广义的交通(探路铺路、交流交心和通商通达等)为前提的创业之路。而丝路文学(主要包括“陆丝文学”和“海丝文学”)就产生于人类交流探索的历史语境之中,也相应地体现了一种开拓创新的丝路精神。显然,当代创业文学和方兴未艾的当代丝路文学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其异同之处也蕴含着有意味的启示。
(摘自《绪论》)
历史上的所谓“敦煌文学”只是丝路文学的一种集结或一个亮点,有其明显的时空限制,特指在1900年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第17窟)发现的诗歌、曲子词、变文、俗曲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庞杂。但在今天看来,我们还可以从“新丝路文学”的意义上,将书写敦煌或敦煌作家创作的丝路文学都视为“敦煌文学”,如冯玉雷的《敦煌百年祭》《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敦煌佚书》等系列作品。而这种新敦煌文学势必要体现出古今中外汇通的广阔文化视野,也提示着相应的学术研究所应具有的宏通的学术眼光……
(摘自《绪论》)
事实上,由丝路历史、丝路文化、丝路文学所彰显的丝路精神,已成为中国人以及异国朋友为人类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这样的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地球上的人类命运是相通的,山水阻隔也山水相连,无论曾经有过多少隔膜、误解乃至争斗,只要人类不断探索现实的和心中的“丝路”,就会相遇相知,逐渐发生文化磨合,就会渐渐生成命运共同体的体验和共识,从而携手并进,相向而行,一起走向幸福安宁、和谐美好的境界。无论是陆丝还是海丝,丝丝入扣,都和这种美好的梦境相关。
丝路之韵通古今,无问西东陆海丝。我们致力于探路、修路,拓展了陆路和海路,空中丝路更是四通八达,如果心路也能与天地之路一样开放包容、开通广阔,那该多好啊!
(摘自《绪论》)
在丝路文学中,西北丝路文学无疑占有重要的位置。西北丝路文学是源于西北丝绸之路地带的文学创作,描写了西北社会的风貌、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更书写着生活在西北丝绸之路地带的人的种种人生经历,表达着他们被西北地域文化浸染的思想感情。这里通过探讨西北丝路文学中的长安丝路文学,来总结西北丝路文学的主要特征,探析其在当代如何发展等问题。
(摘自第三章《文化融合背景下的丝路文学》)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08月16日张琳新作《月亮上的格桑花》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 2022年07月25日华亭籍作者李淑慧散文集《乡情根深》出版发行
- 2022年07月19日《走进平凉》一书正式出版发行
- 2022年07月06日红色主题图书《大豆谣》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