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综合发布

落地产教融合基地、助力双师型教师培养,途虎养车校企合作再深入

 2022/08/30/ 13:28 来源:每日甘肃网

  近日,途虎养车联合近百所职业学校发起“教师技能提升课程”,拓展校企合作维度,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在首期培训中,途虎养车不仅安排结合自身业务课程,还设置新能源课程链路等前沿数字化课程,吸引来自全国各地超过200名高校教师报名参加本次培训。此举让学校教学工作最大限度贴近工场店实操环节,使教出来的学生更具实战能力。

  如同很多劳动密集型行业一样,汽车养护类企业在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的同时,也遇到了人才短缺问题。企业有需求、校方有痛点,在职业学校的实际教学中,教学与实战脱节、学生实训机会少、工作后需二次培训等突出问题仍然普遍存在。途虎养车等行业头部企业已提前开始关注人才培养转型升级,扎实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输送专业人才,让行业“缺人”成为过去式。

  产教融合成为校企合作新路径

  途虎养车注意到,有很多人是抱着学一技之长,养家糊口的心态,从零基础开始来到途虎门店,并且在途虎制定的企业内部培训流程的推动下,由类似于学徒制的实战进修,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汽修工人的。如果这个过程能够前移到学校,实现“毕业即就业”的无缝对接,将会更有利于专门人才的专业化培养,以及全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解决企业“用工荒与人才缺”的源头活水,也是职业教育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途虎养车开展校企合作探索始于2018年。到2019年,公司结合人才发展战略,进一步成立校企合作中心,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的职业院校布局产教融合基地,深化途虎养车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关系。

  在连通院校、直通市场方面,途虎养车的校企合作之路逐步升级。首先,根据途虎区域人才需求,选择地方优质职业院校商讨合作,只要符合选址标准等前置条件,即可开办“途虎冠名班”“途虎订单班”。而在这一过渡策略之后,当学校与途虎之间的合作逐步走上正轨,就有条件建立大规模的产教融合基地,乃至整体的产业学院。

  2020年9月,途虎养车-南昌工学院产教融合基地正式落成,这是国内汽车后市场第一家产教融合基地。2021年1月,途虎产教融合基地的“升级版”——东莞市汽车技术学校途虎产业学院正式落成,成为汽车后市场第一家产业学院。截至目前,途虎养车已与超过100所中高职及应用本科院校达成战略关系,校企合作已累计培养学生总数超6500人,进店实习学生数量近2000人。

  在探索校企合作的创新实践过程中,途虎养车也总结出一些可复制的宝贵经验。之前有些企业和职校合建的实训基地,建成后缺乏后续跟进措施,要么回到由校方主导运营,要么直接“打入冷宫”。途虎养车注重全程参与产教基地规划建设,对外运营,可以让校企合作基地摆脱“陈列馆”的命运,真正以市场化模式运作起来。

  途虎养车产教融合基地把工场店建在学校里,直接对外运营,同时完成培训教学、现代学徒制轮岗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精准就业及创业加盟孵化等一系列培养任务。

  提高实操能力,助力就业

  目前,途虎养车已在全国落地9家产教融合基地,东莞理工学校即是其中之一。有别于常规校内实训基地,东莞理工学校与途虎养车合建的产教融合基地具备教学实训和对外运营双重功能,可以让学生在真实岗位中体验到客户沟通和售后服务等全套流程。

  东莞理工学校途虎养车教学实训负责人郑新强是报名参加了本期培训,“职业教育需要与行业接轨,所以「双师型」教师培养格外重要。通过这次培训,我们老师对途虎养车的产品服务体系、培训认证体系还有技术体系等都有了深入的了解。”据介绍,参加本期培训的老师后续还将前往途虎养车当地工场店实践。

  中办和国办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支持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规定,支持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从教,推进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校企互聘兼职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郑新强认为,老师们应多了解企业的文化,更新相关技术的前沿知识,多到产教融合基地实践,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人才培养与专业教学等方面,实现真正的校企融合。

  作为紧跟市场风向的企业,要在合作中给学校带来新鲜教学理念,面向市场培养人才。途虎养车全程参与培养体系建设、教学过程实施与监督、实训实习带教、就业安置、创业扶持与托底,让学生就业有保障。其全国范围门店布局的优势,让学生跨地区就业成为可能。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