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念羊经 兴羊业 发羊财——环县羊产业发展纪实

 2022/09/19/ 09:22 来源:陇东报 记者 李文

念羊经 兴羊业 发羊财

——环县羊产业发展纪实

  陇东报记者 李文

  环县,陇东北部的一个大县。

  历史上,有“户户有畜、牛羊成群”的记载。

  明朝傅振商诗《环县怀古》云“牛羊共踏长城窟,鸟雀空啼灵武台”,秦昂诗《环县道中》云“牛羊下山麓,烟火散效垧”。

  穿过时光隧道,依然能体会到秦时“羊过长城窟”的壮美,能感受到汉时“畜牧为天下饶”的盛况。

  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深植环县百姓心灵深处的羊经济、羊美食、羊文化,正以独特的魅力,从环江大地唱响全国。

  传统产业升级发展

  十年九旱的环县,种植业没有优势,也不稳定,要实现提质增效,养羊是最佳选择。

  “一个县必须有一个主导产业,要靠这个主导产业脱贫致富,也要靠这个主导产业推进乡村振兴。”环县委书记何英禅在多个场合这样讲,“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产业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的根本大计。”

  2017年,环县委、县政府下决心,把肉羊产业作为首位产业。此后,环县上下重复着一句话:众口一词念羊经、一心一意兴羊业、千家万户发羊财。走引育推广肉用羊、提纯复壮黑山羊、进口培育奶山羊“三羊开泰”的发展路子。

  这既是承诺,也是决心。环县坚持党政齐抓共管、上下同频共振,从产业扶贫的政策制定、产业厂区的建设、产业合作社的创办、养殖技术员的培养、疾病防御的体系建立、产业户的发展等都制定了一揽子详细的规划与实施方案。

  毛井镇红土咀村返乡创业的“羊老板”杨文斌,10年前还是走南闯北的“建材老板”,10年后的今天,他成了当地出色的“养羊达人”,不仅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养殖合作社,更成了环县羊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头人。

  环县是半农半牧大县,这里的百姓自古以来就有养羊的传统,但大多都是投入多,产出低。杨文斌认为,造成这真正的原因是传统的散养,而不是精细化的饲喂,是“各自为政”式牧羊,而不是“抱团发展”式饲养。

  2012年,在外创业的杨文斌回乡成立了肉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2016年,环县的产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杨文斌看到了希望。建设标准化的棚圈,调运湖羊,外出学习湖羊养殖经验,利用“社托户养”模式,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效益,杨文斌带领群众走上规范化、标准化、技术化的养羊路开启了。

  科学养殖,说着容易,做起来难。杨文斌召集村上积极性较高的养殖大户,邀请养殖专家多次到合作社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带领养殖户到企业参观学习,通过现场教学和观摩,让技术化、科学化养殖的观念深入养殖户心里。

  随着羊产业的发展,杨文斌逐渐由扩繁养殖向扩繁和育肥并重迈进,他也由一个养殖合作社发展到三个养殖育肥合作社,基础羊存栏达到8000只以上,出栏超过2万只。

  杨文斌的养殖专业合作社上联企业,下联农户。在他的带领下,毛井镇红土咀村的189户养殖户,羊存栏已经超过1.3万只,其中羊存栏超过100只的农户5户,靠羊产业收入超过10万元的农户20户。

  在环县,提起养羊,不得不说曲子镇西沟村。刘小兵是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面对群众致富没有主导产业的现状,刘小兵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带领村“两委”班子,开始了“村社合一、草羊一体、生态循环、整村推进”的产业扶贫实践。建办了7家养殖合作社、1个草业合作社和1个全日粮饲料加工专业合作社。动员全村675户农户全部加入草产业合作社,310户养殖户全部按就近原则加入养殖专业合作社,建办村级联合社……

  在产业发展中,针对农户贷款融资难、市场风险大、疫病防控弱的实际,西沟村建立了一套系统完备、操作性强的保障体系。在金融上,推行贷款零担保、零抵押、零距离,不调羊不贷、不建棚不贷、不用配方草不贷“三零三不”信贷模式;在保险上,全面落实市场价格目标保险和自然灾害保险,实现羊羊全覆盖、户户全覆盖、社社全覆盖,72小时内上门理赔;在防疫上,全程跟进开展春秋两季常规性防疫和日常羊只疾病及疫情突发事件处置服务;在技术指导上,统一上门为全村养殖户提供专业养殖技术培训和日常指导……通过一揽子优质服务综合保障,实现养殖零风险、技术零风险、市场零风险。

  西沟村养羊的数据表明,农民富起来了——2021年底,在家农户400户,养羊户334户,占在家农户的83.5%,全市排名第一位;全村羊只饲养量5.5万只,养羊户户均饲养量达到160只以上;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40元,其中来自于草羊产业收入14334元,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82.6%,建成了全县第一个种草养羊专业村,形成了可推广的“西沟模式”。

  西沟的草羊产业,是环县产业发展的一个视角。近年来,环县用心“凝链”,围绕“强链主、延链条、固链点”,一环扣一环从“链”上发力,构建全产业链、全供应链、全价值链、全循环链、全闭合链的产业体系。

  在羊产业链上,党政负责人是“链长”,定方案、抓统筹,搞服务。构建政、企、研、社、村、户、服“七位一体”的产业联合体,促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

  龙头企业带“头”当“链主”,合作社当作“链条”。环县采取“建新扶强”的办法,创办合作社300多个,出台了《环县扶持多元经营主体创办合作社的意见》,合作社上联龙头企业、下联农户,通过“户托社养”“社带户养”“投羊还羔”订单养殖、技术帮带、就业带动等方式,把养羊户、种草户全部聚集在产业链上。

  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群众受益。环县鼓励农户当主体,扩规模,发羊财,出台羊棚、草棚、种畜、机械“四项物化补助”普惠政策,振奋了养羊人的信心。截至2021年底,环县羊只饲养量达到315万只,农民人均来自草羊产业收入超过6000元。

  支柱产业科技支撑

  甘肃庆环肉羊制种有限公司,是环县招商引资入驻的目前甘肃唯一的高科技肉羊制种企业,承担良种父本羊的选育和新品种培育任务。运用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来发展羊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换代,进而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

  在该公司的基因组实验室,邀请了国内外多位顶尖科学家加入到科研团队中,主要工作是筛选基因优质品种,克隆与基因编辑研究室则主要攻克基因改造。环县农户目前主要养殖品种是滩羊和湖羊,二者相比,湖羊的优势是产羔多,而滩羊却没有,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湖羊的多羔基因编进滩羊的基因内,这就解决了滩羊少产的问题,包括羊常见的一些疾病,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解决。

  中国农科院专家来环县调研考察时,认为环县具备打造“中国羊谷”的基础条件。现在所做的,就是在为将来的“中国羊谷”赋以内容。羊谷,取义硅谷,意指高科技发展的羊产业。解密“羊谷”的“密码”,就是一连串新科技与旧传统的“联姻”——

  饲草的精准配方,批量的人工授精,精准的B超检测,通过基因编辑、杂交育种等高科技实验,培育出一种产羔多、产肉多、食量少、肉质好、育肥快的新品种羊。

  雨润仲秋,来到“羊谷”这个神秘之地,一排排规模化的羊舍里圈养着各种各样、大小各异、毛色不同的羊。澳大利亚来的“羊专家”,在外科研二十多年的老教授,以及一些博士生,在实验室和羊舍里,研究着“科技羊”。

  引智建“羊谷”,是环县从源头上延伸产业链的奇招。湖羊产羔多,小尾寒羊体格大,杜泊羊产肉好,陶赛特羊耐粗饲……如何把不同品种羊的优点集合到一种羊身上,实现利益最大化?一个个科技问题被甘肃庆环肉羊制种有限公司的专家团一一解决。

  为产出均匀一致的育肥肉羊,屠宰加工成整齐、均匀、一致的肉羊产品,甘肃庆环公司对母羊群作了相关处理,实现1000只母羊在同一天排卵、同一天配种,同时产羔、同时断奶、同时育肥、同时出栏。

  为选出最好的母本基因,公司选出最好的母羊进行人工授精后将胚胎取出,让其他母羊“代孕”产羔,这种方式可以让一只优质母羊一年产出36只羔羊,实现了优质个体快速提升。同时,通过“孕检”判定母羊怀孕数量,进而分群饲养,分级配送营养,提高羔羊存活率和优质羔羊率。

  高科技的养羊繁育模式,已成为环县羊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外引技术的普及,还需要培养一大批本地人才。环县围绕养殖团队专业化,提高引才政策“含金量”,通过实施引进“百名高端人才”、留住“千名大学生”、培养“万名职业农民”的“百千万”人才引育工程,引进国内外养殖行业专家110多名,组建了国际、国内和地方3支队伍,成立以环县现代羊产业研究院,草产业研究所、奶山羊研究所、肉羊科技发展研究所、环州羊肉食品研究所“一院四所”为核心的“产教联盟”,与甘肃畜牧工程技术学院联合办好畜牧兽医“2+3”大专委培班,每村至少委托培养2名高水平的技术员,实现村村都有“技术指导员”,户户都有“养羊明白人”。

  环县这一举措,真正地把人才和技术留在了当地,让“羊谷”在环县有人可为。养羊,一个传统意义上“不起眼”的职业,却成为环县大学毕业生的“香饽饽”。今年30多岁的姬永锋,2013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现已成为环县大学生养羊产业协会的会长,当起了“羊倌”。

  姬永锋大学毕业后开始创业,在创业过程中他认识到了产业发展对农村的重要性,决心将自己所学的东西用到农村、造福农民。2016年,环县引进羊产业龙头企业,他成功应聘为羊场场长。“大学生群

  体思想开放,学习能力强,比普通群众更容易接受新技术。”姬永锋说。

  近几年,环县羊产业迅猛发展,现代化的羊场、高科技的养殖企业和生产加工企业相继落地,一些未就业大学生看到了就业机遇,也看到了发展机遇。大学生陈兴治,毕业后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应聘环县中盛公司的“羊倌”。经过两个多月的集中培训,他爱上了羊,也爱上了羊场,成为一名万只羊场场长。

  2013年环县发布“招贤令”, 2019年启动大学生养羊“三年千人计划”,2020年成立甘肃省首个县级大学生养羊产业协会,吸引近千名大学毕业生返乡投身养殖业发展,90多名大学生承包场(社)当起了场长,带动全县1.35万名职业农民从事专业养羊。

  三产融合创优品牌

  和产业相伴而生的是品牌。环县羊羔肉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荣获全国十佳羊肉品牌第一名,全国绿色农业十佳畜牧地标品牌,第五届中国农业(博鳌)论坛指定产品,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国家队运动员备战保障产品”,冠名“环县羊羔肉”高铁往返银川—杭州,在第二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荣获“中国名宴”称号等;环县“山童牧歌”系列羊羔肉产品被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A级产品,曾获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

  这样的品牌影响力为电商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环县羊羔肉电商销售企业“陇上刘叔叔”负责人刘国宁告诉记者,他们每年网销羊肉500多吨,广东、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占比超过60%。“这可能与东南沿海地区海鲜较多、生产羊肉较少有很大关系,更与环县羊羔肉优良的品质密不可分。”刘国宁说。

  据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测定,环县黑山羊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1.87%、3.28%、18.87%;环县滩羊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1.2%、4.92%、22.11%;湖羊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1.1%、3.39%、16.75%,且富含人体必需的10多种矿物质。

  在品牌营销上,环县在推广良种、产品开发上,保证品质都是按照国际肉品市场标准屠宰加工、精细分割,还应用最先进的储存技术,减少冻品,增加鲜品,目标是“一鲜到底”,配送全国。

  环县羔羊肉味道鲜美、绿色环保,是广大市民最理想的食材。为了让羊羔肉走向大城市,环县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探索“互联网+”模式实施电商扶贫,注册了“环乡人”品牌,搭载电商快车,将羊肉分割真空包装,在线上线下同时销售,把环县的羊肉推向了大城市。

  “原来主要卖给本地和周边地区,电商发展后,卖到了北上广、四川、江浙等地。”刘国宁说,现在形成了以企业为龙头,各乡镇合作社为枢纽,各村贫困户参与的产业格局,“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路子,建立起“合作社+”和“户托社养”产业体系,“互联网+农产品”品牌营销唱响了“现代牧歌”。

  环县羊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与羊文化的深度融合。走进环县羊文化展览馆,羊过长城窟的再现景观,出土的与羊有关的珍贵文物,用羊产品制作的毡袄、毛袜等民俗产品,羊肉制作的“十八吃”等,都是环县深入发掘羊文化,并将羊文化运用到产业之中的见证。

  在环县县城北郊,2021年建成运营的环州故城——中国羊肉养生城,是环县羊文化最集中的体现。这个羊肉养生城,白天宋代砖塔高耸,环州故城美食一条街羊鲜飘四方;夜晚故城灯光绚烂,金碧辉煌,吸引众多游客品文化、品羊肉。环州故城,集合了环县历史文化和羊文化,是环县农文旅产业的新名片。环县羊羔肉味鲜四海,小杂粮飘香,道情皮影唱响九州,银西高铁、甜永高速贯通内外。这些都是环县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环县正以羊产业名片和历史文化,融合促进农文旅产业进程。

  环州故城,不仅再现了历史,让游客深刻地感悟历史、回味历史,实现一次深度文化游;还建设了美食一条街、环县羊肉养生城等,提升了“中国羊谷、善美环州”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提升了环县羊产业的附加值。

  环县的羊产业正在延链促融,环县,也因羊产业愈发锦绣。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