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梯田之乡”庄浪:“薯”光引领新发展

 2022/09/20/ 15:59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李芳芳

“梯田之乡”庄浪:“薯”光引领新发展

  记者 李芳芳

  一提到梯田大县庄浪,人们总会想到以“庄薯3号”为代表的系列优质马铃薯产品。

  如梯田之于庄浪的象征意义,如今,随着庄浪县委、县政府的接续努力、久久为功,以“庄薯3号”为主打品种的马铃薯,也成为庄浪县的另一个“招牌”。

  9月19日,记者来到新落成的庄浪县省级马铃薯现代农业产业园,“庄薯”系列品种被陈列在醒目位置。墙上16个大字——“机制活薯、人才育薯、科技强薯、梯田兴薯”,“道”出了庄浪县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精心打造“庄浪马铃薯”品牌的核心举措。通过参观浏览,聆听讲解,马铃薯的起源与传播、在庄浪县的发展历史、衍生出的民俗文化、品种的更新迭代以及产业发展现状前景一目了然,沿革清晰,俨然走进一座宏阔的马铃薯博物馆,翻开一本厚重的庄浪薯业发展史,更让人感受到了“庄浪精神”在新时代助力产业发展迸发出的强大生命力和活力。

  庄浪县是甘肃省重要的优质马铃薯主产区之一,也是马铃薯的最佳适生区。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以建设马铃薯产业大县和种薯繁育基地为目标,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把马铃薯产业确定为九大产业链之一,形成链长牵头抓总、部门协同发力,研发、推广、生产、加工、销售闭环落实的链长制责任体系,力争把马铃薯产业发展成为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

  今年重点以创建省级马铃薯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牵引,以推进“科技固链、政策扶链、项目补链、龙头延链、市场活链、品牌强链”六大行动为抓手,着力构建“一心两区四基地”的整体园区布局,带动全县种植马铃薯36.5万亩,总产量达54万吨,全产业链总产值达5.8亿元,初步形成了“繁育、生产、贮藏、加工、销售”的全链条产业发展体系。

  “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是强链固链的重要抓手。”庄浪县农技中心副主任马旭升告诉记者,庄浪县省级马铃薯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总投资3020万元,分两期建成,一期总投资1500万元,建设原原种标准化连栋温室1幢,配套原原种“雾培”生产设施设备21套,目前已完成大部分建设任务,正在进行雾培床架安装。二期计划投资1520万元,配套建设连栋温室给水、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及组培室等功能室,同时建设智慧农业高科技多功能展示区,育种成果展示区及其他设备设施。已完成项目初步设计,正在积极衔接组织评审。

  马旭升介绍说,这是庄浪县委、县政府打造的国内一流的马铃薯原原种生产基地,是一处集生产、科研、教学、推广展示为一体的马铃薯产业平台,项目建成后年可生产马铃薯优质脱毒瓶苗200万株,原原种2000万粒,实现产值1000万元,将为推进全县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一个苗床上能种500多株苗子。”采访中,记者碰到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主任贺晓霞。温室里一排排、一床床郁郁葱葱的种苗,无不蕴含着她和同事的心血、智慧。她成功引进的马铃薯微型薯雾培法繁育技术,不仅填补了甘肃省微型薯雾培法繁育技术的空白,也创新了微型薯的生产模式,提升了脱毒种薯技术研发水平。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庄浪县特别重视马铃薯品种的选育,县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苏小龙告诉记者,继“庄薯3号”之后,团队于2016年选育出了品质更优、口感更好的“庄薯4号”,目前,“庄薯5号”“庄薯6号”“庄薯7号”也已完成了选育程序,正在申请品种登记。

  正是贺晓霞、苏小龙这样的农技人员甘坐冷板凳、手握接力棒,以孜孜不倦的精神,破解马铃薯脱毒扩繁丰产密码,“庄浪马铃薯”品牌才得以越擦越亮、越叫越响,影响力越来越大。目前全县年产脱毒苗800万株,选育马铃薯品种7个,“庄薯3号”“庄薯4号”已在7个省区50多个县区推广种植800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水平比全省1.5吨多出33%,单产水平实现全省最高。

  与此同时,下大力气扩链延链补链,庄浪县年产精淀粉10万吨、粉条1万吨、粉丝3000吨,饲料蛋白2000吨,年收购加工鲜薯25万吨,马铃薯深加工产品年产值达到2.3亿元。

  据介绍,下一步,庄浪县将按照繁育扩结合、产加销推动、全链条开发、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在基地建设、杂交育种、科研繁育、贮藏销售、技术服务、精深加工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着力打造以马铃薯产业为主导的特色高效优质农产品聚集区,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特色更加鲜明的马铃薯产业发展格局,让小小马铃薯真正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