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厚植美丽家园绿色底蕴——党的十八大以来张掖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综述

 2022/09/29/ 19:54 来源:张掖日报 记者 陈海

厚植美丽家园绿色底蕴

——党的十八大以来张掖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综述

  张掖日报记者 陈海

  金秋九月,秋高气爽。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在张掖大地展现。远处,祁连山峰峦叠嶂,草木葱茏,层林尽染,雪豹、白唇鹿、岩羊等珍稀野生动物频繁现身,一派原始森林的自然风光。近处,奥林匹克公园、芦水湾景区、湿地公园、水云乡生态公园满目葱绿,青波荡漾,鸟鸣啾啾,成人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这几年环境大变样,曾经的戈壁滩变成了绿浪层叠的林海,遍地都是大小公园,开窗见绿,出门进园,空气清新,环境舒适。”市民王兴兰所言,也是全市人民的共同心声。

  青山环绕,绿水长流,蓝天白云,花团锦簇……美好的生态环境便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每个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幸福感满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系统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修复、治理、监管,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对祁连山生态保护给予“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的充分肯定。我市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临泽县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评估排名全国第二,全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效第三方评估位居全省第一。

  担当绿色使命

  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全市上下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市级领导班子和成员带头学习,市委常委会会议、市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市政府党组会议和常务会议及时跟进学习,专题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市第五次党代会和市五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确定未来五年“一屏四城五区”发展定位,把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置于首位、作为前提,建设以“一屏一带一廊一城”为支撑的生态功能区,让绿色成为张掖发展的鲜明底色。健全“一把手”生态环境保护履职情况报告制度,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要求,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生态环境部门统一监管、各部门分工落实的工作机制。修订完善《张掖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制度,将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任务完成及工作履职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季度进行调度督查和量化评价,年终进行综合考核,有力促进各项任务落细落实。 

  在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下,全面完成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张掖段)179项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任务,并通过省级验收,矿业权、旅游设施项目分类退出,水电站关停退出,核心区农牧民全部搬迁,整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生态修复治理迈出重大步伐。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做法入选中组部攻坚克难典型案例。彻底整改第一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46项问题、第一轮省级环保督察反馈的35项问题、省生态环境问题警示片披露的6项问题。全面完成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等,近3年全市共争取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资金35亿元,用于生态环境保护总投入达49.28亿元。肃南县被列为全国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编制上报祁连山黑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治理项目二期工程规划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生态修复项目,全省唯一的中央财政支持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和总投资165亿元的全省首个国家储备林项目总体规划获批实施,全省首单8.97亿元国家储备林项目贷款落户甘州区。

  落实河湖长制

  全力守护好金张掖的蓝天碧水

  持续实施空气质量改善行动,颁布实施《张掖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整治涉气“散乱污”企业48家、燃煤锅炉1120台、农村炕烟炉烟8.7万铺,各类工地“6个100%”抑尘措施合格率达98%。建立机动车排放检验和维护闭环管理制度,机动车检测合格率达82.85%。2021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9.3%,较2018年提高6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省上下达指标任务,环境空气质量连续5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力做好水生态环境保护,全市供水人口千人以上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全部划定,32处“千吨万人”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建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6个,全市和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均达98%以上,6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实现集中收集处理。全市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及以上标准,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山丹河水质稳定达到Ⅳ类目标要求,4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近3年,全市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全国前列。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有效防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施土壤修复项目,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全力推进厕所、垃圾、风貌“三大革命”,乡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废旧农膜回收、秸秆饲料化、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均达85%以上,尾菜综合处理利用率达81%。

  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全面实行用水总量控制,2021年用水总量较2018年减少1.31亿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05,用水控制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持续深化农业节水,累计推广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63万亩,建立各类水肥一体化示范片(区)14个,示范推广93.7万亩。强化河湖生态管护,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制,1142名河湖长常态化开展巡河护河工作,在全省首创“河长+检察长”监管机制,构建“河长+”多维监管体系。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河湖岸线利用、河道采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划定171条河流岸线5437公里,动态修订“一河一策”方案,建立跨界河流联防联控机制,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不断显现。有效保障河流生态流量,50座水电站生态环境问题整治综合评估工作通过市级评审,市级水生态监控平台对水电站生态流量全覆盖、全天候、实时在线监控。严格落实黑河干流年度水量调度方案,累计向下游输水253.06亿立方米,占来水总量416.67亿立方米的60.74%,下游东居延海水域面积达45平方公里。统筹推进水生态治理,实施黑河城区段治理、水系连通等重点水生态治理工程,强化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全口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6829.2平方公里,营造水土保持林208.97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74.85%。全省河湖长制考核连续4年获“优秀”等次。

  立足绿色发展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健全完善源头保护、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等长效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严格落实自然资源产权与用途管制、生态保护红线、资源环境节约等制度,持续推进改善全域生态环境质量。建立环境监管“小微权力”清单化管理制度,印发《张掖市实施环境监管“小微权力”清单化管理工作方案》,重点解决油烟污染、畜禽养殖臭气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建立生态环境问题长效监管制度,深化“三化两分一强化”执法监管模式,建立以县区月检查、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双月巡查、台账化工作、常态化督查为主要内容的“四项监督制度”,健全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近3年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57起。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深化生态环境“全链条”监管模式改革,在全省率先建成以卫星遥感技术运用为主体的“一库八网三平台”生态环境信息监控系统,环境监管实现数据超标立即通告、半小时核查、两小时处置、执法监察全程跟踪督办,获评生态环境部“智慧环保创新案例”。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制定《张掖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划定56个环境管控单元,形成“分区域管控、分类别审批、分层级监管”的全地域生态环境管控体系。3年完成重大建设项目环评手续办理661个,环保设施项目投资2.48亿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生态工业突破发展、全域旅游业提质增效、现代农业升级、数字经济赋能、会展产业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壮大“六大行动”,加快形成更具竞争力的生态产业格局。2021年,全市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8.3%,占比提升10.9%,均排名全省第二。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完成全省首宗35.1万亩林业碳汇交易450万元。加快建设张掖经开区零碳产业园,积极争创全国碳达峰试点城市、全国“零碳”城市,全面完成省上下达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任务,“碳达峰碳中和宣传会”暨中国环境报特约评论员工作会议在张掖召开。

  张掖大地,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人与自然,开启和谐共生新篇章。天蓝、山绿、水清的“高颜值”,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也汇聚起绿色低碳的全民力量,在持续“增绿”“护蓝”的前提下,努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