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梁革命纪念馆、抗大七分校、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陕甘红军纪念馆……庆阳,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一个充满红色印记、让人汲取精神力量的地方;
子午岭、秦直道、黄河古象、陇东古石刻艺术、香包、刺绣……庆阳,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让人厚植深沉自信的地方。
所有的这些“红色”文化、“古色”文化、“绿色”文化,随着一条公路的建成,将连成一条线,让庆阳的文化底色更加绚烂、夺目。
这条公路就是G671合水(太白)至华池公路(太华公路)。
太华公路是列入交通运输部公路“十四五”规划和甘肃省“十四五”公路水路发展规划的项目之一。起点位于合水县太白镇,与G22青兰高速相接,途经莲花寺水库、东华池、林镇乡、九只窑口、山庄乡、柔远镇,终点位于华池县石咀子村北侧,与在建的打扮梁至庆城公路相接,路线全长74.202公里。项目采用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时速80公里/时。
太华公路建成以后,将加速庆阳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互通互连,形成以交通干线综合运输通道作为发展主轴,以发达的产业为主体的发达带状经济区域,成为庆阳市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同时,这条路将庆阳地区的南梁革命老区与陕西的吴起县、志丹县、延安市等革命老区紧密连接,形成了陕甘地区的红色旅游环线,带动并辐射庆阳、甘肃其他地区红色旅游以及庆阳子午岭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能够在提高老区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对区域以红色旅游为主的旅游资源开发整合,对打造全国性大旅游线路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高标准筹划 绘就生态底色
深秋时节,陇东黄土高原寒意渐浓,但太华公路项目林镇隧道建设现场,机器轰鸣,车辆来回穿梭,一派热火朝天的场景。
“我们采用的是不切坡(即零开挖)进洞的施工技术。”太华项目土建3标林镇隧道现场负责人李登州说,这样在尽量保留原地貌的条件下减少了洞门工程挖方对山体的影响。同时对短隧道和中隧道的弃渣,全部用于路基填料,对于长隧道的弃渣,70%用于路基填料,最大限度地利用隧道弃渣,减少弃方,减少取弃土场的设置,最大程度节约占地和保护生态环境。
太华公路项目全线设置隧道11座,全部采用的零开挖进洞技术。采用这种绿色施工方法,源自太华公路的建设理念。
“太华公路项目一开始就主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寿命实现绿色效益,全方位进行绿色管理,全过程采用绿色技术,努力打造绿色生态路。”太华公路项目办主任王方亮说。
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建设质量经得起人民的检验、历史的考验的精品工程,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太华项目设定了“红色太华、文化太华、生态太华、品质太华、平安太华、廉洁太华”的主题定位和“优质耐久、安全舒适、经济环保、社会认可”的建设总体目标。为此,项目在勘察设计时就以“六个坚持,六个树立”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安全至上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树立节约资源的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树立让公众满意的理念;坚持合理选用技术指标,树立设计创作的理念;坚持系统论的思想,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并始终把工程品质放在第一位,着力建造一条交通安全性、行车舒适性、景观协调性、生态适宜性、经济适用性、可持续发展的公路。
太华项目所在区域为黄土高原区陇东黄土高原亚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山体植被茂密,自然生态环境较好。隧道的开挖会导致洞口周边环境遭到破坏,裸露的边仰坡将带来安全、视觉等方面的问题。为了保护环境,项目在设计时,就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尽量把绿化和工程防护结合起来,通过植物的合理配置,恢复生态环境,调节小气候,并对边仰坡浅层土体起到加固作用。同时,秉承“不破坏就是最大保护”的理念,顺应自然,能保留的尽量保留,能少开挖的尽量少开挖,如隧道洞口设计尽量保留左右洞间土埂,尽可能减少洞口开挖、保障山体稳定、兼顾洞口与周边自然景观的协调性。
新发展理念 创建绿色公路
建设绿色公路,不仅仅是不破坏沿线生态环境,同时也要做到节约资源、经济适用,并要与周边的自然景色、文化习俗等有机融合。
“太华公路沿线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南梁革命纪念馆、抗大七分校、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陕甘红军纪念馆等红色圣地,是庆阳的名片。为了进一步提升当地的旅游品质,把这条路打造成精品旅游线路,我们充分借鉴国内先进经验,从挖掘项目沿线特色文化入手,将民俗、历史、文化与景观设计相结合,重点依托项目毗邻红色南梁的区位优势,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沃土’主题文化旅游路,依托南梁革命纪念馆、抗大七分校等红色景点实现红色交旅融合发展。结合北宋名臣范仲淹在项目沿线二将川筑城戍边的历史和‘世界最早的高速公路’——秦直道紧邻项目特点,打造‘边关冷月’‘古今路缘’两个文化品牌,实现旅游公路文化主题多元化。”王方亮说。
为了贯彻绿色公路建设的“全过程”统筹理念,太华公路项目还将绿色施工融到了项目的每一个角落,并且与降本增效相结合,努力打造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管理高效型项目。
进场之初,太华项目办就严格要求各项目部驻地建设不但要标准化,而且要节能环保,除租用现有房屋外,其余项目部驻地采用可重复拆装利用的节能环保集成房屋,减少临建房屋材料浪费和临建拆除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为保障施工质量安全,本着节能环保的理念,拌合站采用了整体式保温设计,料仓、拌合楼、出料仓全封 闭保温,应用锅炉加热系统集中供暖、供水,采用工厂化生产集中供应施工生产用混凝土,既节约了资源又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保护了自然环境。
在路基建设中,太华项目根据路基所处的不同地貌单元及各路段所具有的地形特征、岩土层结构和性质、地下水活动、边坡稳定性等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造型美观、顺应自然以及与环境相协调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的特殊路基处理和病害防治措施,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路基的危害;采用刚性结构与柔性结构相结合,多层防护与生态防护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边坡治理,确保路基稳定并与沿线自然景观相协调。
为了有效解决传统模式存在易受气候条件、地形 限制、场地、施工周期等因素制约的问题,提高箱梁预制效率,太华项目的梁场建设遵循“科学先进、合理安全、经济环保”的原则,推行应用自行式移动钢台座,采用“施工工序固定、施工区域循环”的工厂化流水线作业模式,实现预制箱梁分区施工管理(预制区、养生区、张拉区、存放区)。箱梁预制台座由混凝土台座变为可循环利用的钢台座,实现了箱梁预制的绿色环保和节能。
“桥涵设计按照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结合路线线形、地形、地质、材料来源、材料运输、周围环境等条件综合考虑。沿线大、中桥上部结构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桥面尽量采取连续结构,以减少伸缩缝数量,增强行车舒适性;桥梁结构形式力求统一,优先选用技术成熟、经济适用的常规桥型,尽量采用常规标准跨径,减少跨径种类,结构形式及尺寸尽量做到统一,力求做到机械化、工厂化及标准化生产,方便施工、缩短工期、降低造价。”项目办总工程师付长建说。
从大处着眼,太华项目践行新发展理念;从细节入手,太华项目注重分毫误差。
新技术领航 打造品质工程
太华项目全线设置特大桥2座,大中桥68座,长度为18240米;设置隧道11座,长度为12414米,桥隧比约为41%。桥隧比高,工程体量大,质量管控重点多,施工难度大,工期紧。面对这样难啃的硬骨头,太华项目创新管理方式,在施工工艺精细化、规范化、信息化方面综合管控,对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大胆尝试,项目处处都透着“新”。
质量是工程建设的灵魂。太华项目严格落实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加强过程管控,对存在质量问题的材料坚决清退,对不合格产品拆除返工,实行工程质量“零容忍”政策,施工现场执行隐蔽工程影像资料管理制度,做实质量责任,实现质量责任有据可查,并对相关责任人追究责任和处罚。坚持推行“首件工程认可制”,对首件工程的各项工艺、技术和质量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最佳工艺,建立样板工程,指导并带动整体项目及后续工程标准化施工,预防后续批量生产中可能产生的质量问题,确保质量,创造品质工程。
抓质量,就得抓好关系质量的各个细节。在灰土挤密桩施工中,太华项目采用夹杆锤夯填机夯填智能检测仪对施工过程中的夯填的下料厚度、夯击次数等关键指标进行全自动监测和记录,实时监控夯填质量,提升了路基施工工程质量管控水平。
型钢和钢筋是隧道建设中最重要的原材料,直接关乎隧道的建设质量。为保证质量,太华项目隧道型钢、钢筋加工厂引进了数控智能加工设备,改变传统的以人为主的多环节加工模式,大幅度提升了型材加工机械化、智能化、集约化程度,提高了型钢、钢筋加工精度,确保了成品的焊接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材料消耗。
桥梁建设中,太华项目采用安装激光、液压控制系统的桥梁桥面铺装激光摊铺机,能够准确设定双面坡坡度和标高,同时靠液压系统调整高低,轨道平整度不再受防护栏平整度影响,全面提升混凝土铺装的平整度,可解决人为操作施工带来的不确定因素。
“我们可以通过太华项目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实时察看项目现场的一举一动。”付长建说,现代工程信息化管理是提升项目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对管理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太华项目积极应用“互联网+、BIM等技术”,对“关键人、关键环节、关键工艺、关键材料、关键数据”实现管理过程的全面控制,提高管理效能、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水平。
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太华项目为所有的隧道施工人员、设备配置了带有应急呼救功能的智能定位芯片和门禁感应卡片,可准确定位人员、设备施工部位,精确掌握人员、设备进出洞时间,发生险情时定位芯片上的SOS紧急呼叫装置直接向监控室发出警报,项目部就可以第一手掌握洞内情况做出相应的应急救援。为提升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对各个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信息、各作业面质量责任主体信息、交通产品、地材信息做了二维码信息管理,可以通过扫描相应的二维码了解相关信息,掌握施工现场工程信息,材料信息。通过二维码预存储信息可以准确掌握材料的进场时间,检验状态。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采用新技术、引入先进设备等措施,为太华项目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千帆竞渡当潮立,百舸争流勇向前。下一阶段,太华项目所有参建人员将在这场保护生态、打造品质、塑造品牌的绿色生态公路建设征程中,继续勠力同心,以高昂的热情精雕细琢,推进这条路尽快通车。(何海林 杨鹏/文 杨鹏/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10月17日守初心深耕唐蕃古道 聚众力铸造品质交通——S38线王夏高速项目建设侧记
- 2022年10月16日甘肃省公路发展集团:凝心聚力谋发展 打造行业一流公路养护综合服务商
- 2022年10月14日八冶培训中心:与时俱进铸辉煌
- 2022年10月14日八冶安装建设公司:乘风破浪高标迈进 接续奋斗再续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