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增产保丰收
吴维娜
金秋时节,安定区万亩高标准农田叠翠流金、高低错落,如丝带般绵亘在群山梁峁之间。
安定区位于甘肃中部,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干旱少雨,这样严酷的自然条件却孕育出个大、皮薄、易贮存的马铃薯,深受市场青睐,畅销国内外。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更是粮食安全的红线。2019年以来,为了解决土地生产力低下问题,安定区因地制宜在全区18个乡镇111个村整流域、整山系开展了“小并大”“坡改平”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田面拓宽、新修道路、引水上山、高效节水等措施,实现了农田从零散细碎到集中连片,从地力低下到高效高产,从用水不便到部分引水入田的转变,为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筑牢坚实根基。
葛家岔镇是安定区较干旱的乡镇之一。2019年起,当地将撂荒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引导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流转,推进规模化种植。过去,这里的土地收成勉强解决温饱,青壮年只好出去务工,越来越多的山地长期撂荒。如今,在这片海拔两千多米的高标准梯田里,一袋袋分拣好的马铃薯整齐码放在地头,等待装运。
田永霞是葛家岔镇定西云霞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2013年,她流转土地1500多亩,建起千亩马铃薯种植基地,其中一千多亩被改造为高标准梯田,尽管今年遭遇了旱情,但种植的马铃薯相对于普通农田增收明显。
“今年受到旱情影响,普通农田只能保收成本,我家的高标准农田亩产量4000斤左右。”田永霞说,过去旱地是“鸡肋”,零散细碎、产量低,现在的高标准农田实现了“耕、种、防、收”全程机械化。
据田永霞介绍,种植基地最宽田面达到22米,最大农田面积12亩以上,每亩可增产500至1000公斤马铃薯,效益非常可观。
昔日的撂荒地变身蓄水保墒的高标准农田,在增加亩产量的同时,也拓宽了群众增收的渠道。
“现在田宽了、地平了,收成也好了。我一年在合作社务工200多天,能收入两万多元。”家住葛家岔镇黑营村的王爱玲,不仅有土地流转的收入,农闲时还可以在家门口务工。
在距离葛家岔镇50多公里外的香泉镇,马铃薯原种扩繁种植基地里的马铃薯早已成熟,伴随着一垄垄马铃薯根秧卷进收获机,滚圆的马铃薯从泥土里被翻挖出来,铺满田地。
“只要刷一下水卡,给水栓的三个出口可同时作业,灌溉水源直达田间,基地亩产量8000多斤没问题。”定西广恒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安德说,这样的产量得益于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项目的建成,通过运用“调蓄水池+低压管道+电磁流量计+供水软管”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实现了节地、节水、节肥,省工一半以上。
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让香泉镇的蔬菜产业也尝到了“田间自来水”的甜头。
“近三年,香泉镇蔬菜种植面积从2020年的2.8万亩发展到现在的3.4万亩,800多户农户享受到了‘田间自来水’,蔬菜产业成了香泉镇的主导产业之一。”香泉镇副镇长田虎表示,香泉镇因地制宜采取“办卡缴费、刷卡用水、精准计量、智能管理”的方式,创新实现“田间自来水”的灌溉模式,走出了节水高效、增产增收的现代化农业的新路子。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安定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发挥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程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的优势,采取“合作社+土地流转+高标准梯田+基地建设”的模式,将新建成的高标准梯田全部用于马铃薯标准化种植,走出了一条修梯田、调结构、兴产业、促增收的产业发展路子。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22.37万亩,受益农户2万余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10月27日凉州区:农田“高标准” 稳粮“底气足”
- 2022年10月13日敦煌:高标准农田迎来丰收季
- 2022年09月29日陇南武都:5个结合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
- 2022年08月17日【坚定信心 稳住经济】武威市凉州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