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 激活发展动能】
提升服务增效能 优化营商大环境
——我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综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杜雪琴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涉及项目立项、竣工验收、市政公用设施接入等全生命周期。
近年来,我省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通过并联审批、一张蓝图、联合审图、联合测绘、联合验收等改革措施“组合拳”,着力构建更便捷、更智能、更高效的政务服务模式,全面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在线审批。
今年1-10月,全省工程审批系统共受理工程项目10974个,办理审批服务事项4.67万件,标准事项覆盖率、数据正确率等重要的评价指标均保持在90%以上。
优化再造审批流程 提高审批服务便利度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事项备案、绿化设计审查方案审查并联审批,共用时3个工作日;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核发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办理同步完成,用时1个工作日……
今年4月,在甘肃省物产集团主导下,皋兰县物流园将金回公司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引进园区,建设“甘肃昌源报废机动车拆解及加工基地一期项目”。工程建设项目所有事项审批用时短短7个工作日,工程顺利开工建设。
“我们对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和公共设施接入服务的所有审批服务事项进行精细梳理,规范监管体系,对全省审批办理事项实行统一、动态管理,审批事项进一步精简合并。”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工改办”)有关负责人说。
2021年11月,省工改办印发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图示范文本,优化简易低风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提出精简审批环节、减少申报材料、压缩审批时限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着力将简易低风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减至18个工作日。
2022年7月8日起,我省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实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乡村规划许可证等5类电子证照,并通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统一版面式样、统一数据格式、统一编码规则、统一数据归集、统一证照制发,支持事项办理证照信息免填写、纸质材料免提交,实现电子证照数据采集、生成、共享和应用的全流程管理,目前,全省累计通过工程审批系统生成标准化电子证照3885个。
助推政府职能转变 提升群众满意度
“现在真的太方便了,我只需要在线填写表单、提交备案资料,在办公室就能拿到项目发包备案表,省时、省心又省力。”甘肃绿能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说。
前不久,甘肃绿能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线完成了天祝县2022年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蔬菜流通环节尾菜处理利用项目发包备案。
以前,办理非国有资金投资项目发包备案得先到县区住建部门进行初审、盖章,再到市住建局进行审核备案,若发包备案的人员审核未通过,一切手续又要从头再来。
为解决企业这一“痛点”问题,武威市住建局积极探索,依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开发了“非国有资金投资项目直接发包备案”全流程线上办理模块,变繁为简,县区初审意见线上留痕,市级依据县区初审意见完成备案。
发包备案功能上线以后,建设单位只需通过工程审批系统在线填写备案表单、上传备案资料,一键提交,3个工作日内即可完成发包备案和备案表下载。
武威市推行“非国有资金投资项目直接发包备案”全流程在线办理,也是我省助推政府职能转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
今年8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全面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从强化项目前期服务,规范审批服务事项办理,统一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服务、管理等三方面提出18条措施,进一步深化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我省各地针对一般交通工程建设项目、工程建设项目气象事项和地震事项,全面优化审批流程、调整优化办事窗口,加快工程审批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政务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
审批时间大幅压减 增强群众获得感
按照我省“数字政府”建设总体部署,省工改办持续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持续推进工改二期系统建设,优化升级事项库管理、数智赋能、中介机构监管、信用信息管理、评价评估应用等模块,加快推进系统间互联互通实时共享,提升工程审批系统审批运行质量。
通过“减、放、并、转、调”等措施精简审批环节,我省分类分阶段优化审批流程,重新梳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优化审批时序,将我省工程项目审批时限压减至90个工作日以内。
兰州新区全面优化水电气暖市政服务报装,融合打造“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套材料、一体提交”的市政公用设施报装“一站式”服务、“集成式”报装工作模式,燃气、电力系统全面完成数据互联共享,企业重复交、多头报、来回跑、费时耗力等难点堵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根据全省各市政公用服务专营单位业务系统实际情况,我们分级分类对接电力、燃气等市政公用既有业务系统,实现市政报装接入‘一次办’,燃气、电力、通信等市政公用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压缩达50%以上。”省工改办有关负责人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08月05日徽县:聚焦服务小窗口 优化营商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