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新甘肃年终策划2022·回望】甘肃农村公路建设加压奋进 当好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2022/12/25/ 11:30 来源:新甘肃 记者 王梓懿 万及敏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梓懿 万及敏

  走过静静矗立了千年的麻柳树,已有200年历史的朱家大院便逐渐展示在眼前,穿斗式转角楼古色古香,雕刻花纹清晰精美,历史的沧桑与厚重扑面而来……这座坐落在陇南市康县岸门口镇的国家4A级景区朱家大院,有很长的时间里因道路不畅“养在深闺人未识”。

  千古百业兴,先行是交通。

  陇原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公路的建设。2021年开始,甘肃省委、省政府连续两年将自然村(组)通硬化路纳入为民办实事之一,每年以1万公里规模推进,计划到2025年实现具备条件的自然村(组)100%通硬化路,让更多的乡村因路而兴、因路而旺。

  全省自然村(组)通硬化路率大幅提升

  两年来,全省交通运输部门自我加压、一路赶超,累计建成自然村(组)通硬化路2.2万公里,新增约1.1万个自然村(组)通硬化路,至2022年底,全省自然村(组)通硬化路率已达81%。

  为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多举措发力——

  自主开发农村公路计划管理平台,建立动态滚动项目库;开展国省干线支持自然村(组)道路建设帮扶行动,动员14个省属公路发展中心通过技术、材料、检测、培训、督导帮扶,提升农村公路项目管理水平和工程质量;

  组织14市州督导帮扶组对1万公里自然村(组)道路建设情况进行详细摸底调查,逐个摸排“空心村”“搬迁村”“撤并村”等不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适时动态调整项目库,有效确保了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为民而建、因需而建。

  ……

  截至目前,全省已提前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建成自然村组道路1.1万公里,完成改造危桥153座,完成村道安防工程3645公里,完成县乡道通乡镇三级公路312公里。

  近日,省交通运输厅2022年度陇原“最美农村路”名单发布,天水市秦安县X523线莲花至四十里墩湾公路等12条路被评为“最美农村路”。连续两年,省交通运输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开展全省深化“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工作,组织农村公路“十县百路”示范创建、陇原乡村振兴“四好农村路”建设样板县创建、农村公路信息化建设示范县创建、陇原“最美农村路、最美路长、最美护路员”评选等示范创建活动,累计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10个、省级示范县39个、省级示范市2个,在全省形成了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竞相发展、全域提升的工作局面。

  “路长制”全面落实,确保农村路可建、可管、可养

  农村公路建设涉及多个部门,为发挥好多部门合力,共同协同建好村组路,省政府成立农村公路“路长制”领导小组,建立14个部门联席工作制度,构建起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调、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省、市、县、乡、村五级组织领导体系。

  全省14个市州及兰州新区也都成立了领导小组,推动全省86个县区全面实施“路长制”管理。清水县在建立“路长制”的过程中,成立了县乡两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路长的“双路长”工作机制,进一步推动党委政府齐发力,成为西北地区唯一被交通运输部列入全国“路长制”典型案例的县区。目前,全省县乡村三级路长覆盖率已达100%。

  此外,甘肃交通运输部门还制作了“路长制”工作手册,开发上线“路长制”手机APP,为“路长”线上开展工作提供便利。

  过去一年,甘肃交通运输部门在农村公路信息化建设中早下好“先手棋”。在全国率先出台《甘肃省农村公路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明确农村公路信息化建设标准。制定《甘肃省“四好农村路”信息化监管和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指导方案》,推动农村公路“调度一体化、数据应用一个库、过程监管一条线、建管养运一盘棋”发展。当前陇南市、凉州区等11个市县已经搭建起了农村公路信息化平台。

  行百里者半九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未来3年,甘肃交通运输部门将持续加大自然村(组)硬化路建设,并加快城乡运输一体化发展,实现群众“出门硬化路、抬脚能上车”,打通“工业品下乡入户、农产品进城上网”最后一米,当好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清水县农村公路日常养护。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