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时政要闻

【2023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西北五省区党报联合报道——中国式现代化,大西北这么干

 2023/03/09/ 08:1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崔亚明 张富贵 金鑫 新疆日报记者 石鑫 陕西日报记者 齐小英 宁夏日报记者 马越 青海日报记者 郑思哲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在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国上下携手奋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

  同处祖国大西北,既有相似省情区情,又有各自不同优势的五省区,该如何书写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西北篇章?全国两会期间,甘肃日报联合石榴云·新疆日报、陕西日报、宁夏日报、青海日报推出“中国式现代化,大西北这么干”融合报道,让我们通过代表委员的真知灼见,感受大西北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奋进之姿、昂扬之态。

  甘肃:立足区域特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亚明 张富贵 金鑫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2023年全国两会是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召开的重要会议,对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

  在新征程上,地处西部的甘肃,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紧盯国家所需、甘肃所能、未来所向、群众所盼,抢抓用好重大机遇和政策利好,在加快发展中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

04.jpg

兰州黄河两岸绿树成荫,景色秀美。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永钦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在甘全国人大代表、住甘全国政协委员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建言献策。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立足区域特点、把准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坚定不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一域之光为国家战略全局添彩。”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庆阳市委书记黄泽元表示,就西北地区而言,尤其要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富裕两个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考虑。

  黄泽元认为,自然资源富集、生态环境脆弱是西北地区的显著特征,如何处理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答题。推进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快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与发展同频共振。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黄泽元表示,西北地区区域面积大、人口少,人均收入水平偏低。在现代化建设中,要始终把加快高质量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力求把发展的蛋糕做得更大,以此为基础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补上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多措并举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工商联主席郭奇志表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要供需两端发力,稳供给、增需求,提升民间投资质效。”

  “在供给端,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生产布局,提高民间生产和投资的持续性稳定性。”郭奇志分析认为,要鼓励产业链创新链“链主”企业通过发展产业技术联盟、联合战略投资、并购重组等方式整合上下游创新资源,加大对上游原材料“卡脖子”环节布局力度,提高关键材料自给率。鼓励产业链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发挥民间投资在创造当地就业、稳定中西部地区投资的积极作用,将产业链留在国内。在需求端,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在政府采购过程中根据项目特点、专业类型和专业领域合理划分采购包,积极扩大联合体投标和大企业分包,降低中小企业参与门槛。加强对国内市场刺激力度,提高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需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目前仅甘肃就有5000多家兰州牛肉拉面馆,年营业额约120亿元人民币。这一碗面,带动相关行业解决社会就业几百万人。”全国人大代表、兰州牛肉拉面行业协会会长马利民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马利民表示,兰州牛肉面企业要把质量作为核心、标准化作为基础、线上线下融合作为方向,加快多元化经营,将产业链延伸至上中下游,助推农业、餐饮、文化、旅游多行业相融合。同时要大力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进一步树立品牌的影响力、传播力和美誉度,加快兰州牛肉面产业化、国际化发展步伐,让兰州牛肉面声名远播、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贡献。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党委委员杨建成表示我国西部地区具有一批以国家实验室、科研院所、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的科技力量,并且在国际基础前沿研究、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成果,也发展了一批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创新高技术,这为西部地区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比如基于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发展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和放射药物同位素产生前沿技术等创新名片,成为西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杨建成委员建议,西部地区要立足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基于这些基础前沿的特色创新高技术加强应用转化,形成规模产业,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从而对整个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有力有效的支撑。

  新疆:找准战略定位 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石鑫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是当前各地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法论和根本遵循,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副主任王岿然说。

  新疆区位优势明显,能源资源禀赋优越,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挥优势,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早春的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沙漠腹地钻机轰鸣,油气管线交织。果勒3C井已钻至9360米,这是该油田迄今为止最深的一口钻井。聚焦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难题,不断向地球深部挺进,塔里木油田目前已钻出66口超8000米深的钻井,2023年还将部署3口万米级特深井。

02.jpg

新疆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的碳和水冷数据中心一期建设工程日前进入投产试运行阶段。闵勇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平亚、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德利认为,塔里木油田深地复杂油气藏钻完井技术引领了全球陆上井筒完整性技术发展,实现了规模应用,证明中国深地钻井工艺技术已跨入世界前列。

  哈密市被誉为新疆东大门。目前已成为全疆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新疆重要的煤炭煤化工基地、西北重要的黑色及有色金属原辅料供应基地。

  “充分发挥能源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2023年我们要加快培育构建富有哈密特色的六大现代化产业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哈密市委副书记、市长吾拉木江·热依木说。

  仅用52天时间,今年霍尔果斯铁路口岸开行中欧班列就突破1000列。中欧班列不断提速的背后,是新疆大踏步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坚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进对外开放,持续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结果。

  “从党的二十大,到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到今年全国两会,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始终锚定的方向,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关键之举。”王岿然代表说。

  他介绍,准确把握、全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确定的新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战略定位,积极打造亚欧黄金通道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全国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维护国家地缘安全的战略屏障,是推动新疆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方向。

  今年,新疆将更好发挥特色优势资源和产业在全国经济大局中的重要作用,着力推进油气生产加工、煤炭煤电煤化工、绿色矿业、粮油、棉花和纺织服装、绿色有机果蔬、优质畜产品、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八大产业集群”建设,为保障国家粮食、能源、矿产安全作出新疆贡献。

  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新疆将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着力做好中欧班列保通保畅,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打造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作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省区,新疆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配置和管理精细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新疆将扎实推进以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为重点的民生工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持续增进各族群众福祉。

  陕西:冲刺“全年红” 决胜“全年红”

  陕西日报记者 齐小英

  2022年,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抓好开局之年的工作。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1月28日,兔年春节收假第一天,陕西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开展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营商环境突破年、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三个年”活动动员会。当日,总投资5646亿元的795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建设。

223f0795f13c45a5639a88493c7632d.jpg

2022年第3000列中欧班列长安号驶出西安国际港站。陕西日报记者 刘印摄

  ——把大抓项目、大抓投资的势头扬起来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总投资50亿元,预计2024年建成达产后新增产值100亿元。

  西凤酒10万吨基酒生产项目总投资140亿元,预计2025年建成后可新增产值200亿元。

  ……

  草木萌发,万物向春。西部工业重镇宝鸡一批体量大、潜力足、带动强的好项目接续落地,各项目正加紧推进。

  “抓住了项目投资,就抓住了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全国人大代表、宝鸡市市长王勇说,为抢抓经济恢复的窗口期、机遇期,2023年,宝鸡市谋划省、市级重点项目762个,总投资3873亿元,年度投资1296亿元,较2022年增长22.6%,形成了实施项目、壮大实体、带动增收、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个个重大项目,是宝鸡今年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底气所在。

  王勇表示,宝鸡将以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为抓手,锚定目标、加压奋进,进一步完善推进机制,强化要素保障,优化发展环境,持续营造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浓厚氛围,着力以高质量项目引领高质量发展。

  不仅在宝鸡,眼下,大干快上、狠抓快推的奋进音符已响彻三秦大地。

  ——把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的导向树起来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新年伊始,陕西着力在政务环境、政策环境、要素环境、法治环境和政商环境上下功夫、求突破,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好不好,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

  “陕西在工商、税务、金融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更加坚定了企业发展信心。”全国政协委员、陕西天龙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祁志峰深有感触。

  “政府有为”推动“市场有效”,让企业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温暖,“雨中打伞”的贴心。

  “秦创原为陕西省技术经理人协会免费提供办公场所,省委统战部关心支持帮助企业发展,省工商联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 祁志峰说,他感受到了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把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的导向树起来,陕西正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的“大生态”。

  ——把奋发进取、奋勇争先的状态提起来

  各项事业发展的成效如何,关键在干部,关键在干部的能力和作风。

  新时代新要求,干部的政治能力、强烈担当、一流标准、过硬本领、系统观念必须全方位跟上。

  “提升干部作风能力,就是大抓效能。要让作风硬、本领强成为干部的鲜明标志。”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高洁说。

  “三个年”活动动员会第二天,陕西省检察机关迅速学习集中讨论制定方案,对照“勤快严实精细廉”干部作风提升要求,打造“团结、进取、专业、至善”机关风尚,把脉问诊问题所在,开处方治顽疾。

  工作标准不高、推进力度不大、创新举措不实,成为一些干部的普遍问题。如何对症下药消病灶?

  高洁表示,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通过认真学、深入查、严肃改,统一了思想,提振了干事创业精气神。

  真抓实干,埋头苦干。3900万三秦儿女正以奋斗者的姿态,努力让“开门红”的好成果带来“全年红”的好收成,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三秦大地积厚成势。

  宁夏: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宁夏日报记者 马越

  2022年,宁夏启动实施“双百科技支撑行动”,紧扣产业需求实施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76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2项,突破了氢调法制备高流动性聚丙烯、新能源汽车配套车规级功率电感与变压器等一批关键技术,填补了相关领域技术空白,形成了一批“单项冠军”。全年登记科技成果802项、比上年增长27%,技术合同成交额34.37亿元、比上年增长36%。

  “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换,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来实现高质量发展。而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言,科技创新更是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实现后发赶超的动力源泉。”住宁全国政协委员王小龙表示。

01.jpg

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建发悠阅城项目,一处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商业集群已具雏形宁夏日报记者 马楠 王洋摄

  以宁夏为例,西部欠发达地区受交通物流有限、经济发展较弱、科技人才缺乏等客观因素影响,在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专利申请数量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附加值等方面,较之东部发达地区相对低下,存在以科技人才、科技投入、科技成果、科技型企业为代表的科技资源不足问题。

  如何在“先天不足”中寻机遇补短板,从而赢得“后天赶超”的主动权?科技创新是必然选择。

  王小龙建议国家从政策扶持方面给予倾斜,帮助西部欠发达地区共享东部发达地区科技创新的成果和经验,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他提出,在现有基础上深化东部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合作发展,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一方面,通过政策鼓励和支持东西部园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科技合作,以科技合作为支撑,把东部园区的规划、建设、运营等先进管理经验引到西部,提升西部经济发展质量。另一方面,围绕欠发达地区优势产业,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激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同时,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大力扶持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创造力的新兴科技型中小企业。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目前推动西部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建议出台专门的政策加大对成果转移转化的支持力度,推动东部的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将已经形成的科技成果在西部欠发达地区落地,形成新产品、转换新工艺、形成新动能,打造增强科技成果承接、转化和创新能力的强劲引擎。”王小龙说,希望国家加大力度支持企业参与科技研发,扶持和引导企业创建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青海:用绿色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图景

  青海日报记者 郑思哲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书写好青海篇章,青海在奋力前行,青海在聚力“赶考”。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青海作为全国清洁能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综合开发条件居全国之首。”作为电网企业的负责人,全国人大代表杨勇对于青海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有着清晰的认识,“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进,青海正加速新能源综合开发应用,电网企业应发挥排头兵作用,科学引导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助力青海能源革命。”

  建设产业“四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青海推动高质量发展擘画的重大战略,也是青海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行动路径。

c87a835afa47413c385ffad35fd2945.jpg

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已成为青海对外开放的金名片。青海日报记者 王湘琳 摄

  近年来,青海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产业“四地”建设步伐加快,青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步伐坚实稳健。

  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形成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建成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和全球最大的金属锂生产线,镁基土壤修复材料产品实现从无到有。

  清洁能源进入源网荷储一体化推进新阶段,技术创新、建设规模、利用效率多项指标走在全国前列。电网进入特高压时代,建成世界首条全绿电大通道,全国首个100%利用清洁能源的大数据产业基地建成,一批行业领军企业落户青海,新能源、新材料、光伏装备制造产业由大变强。

  农牧业提质升级,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畜产品、有机枸杞、冷水鱼生产基地,高原育种实现新突破,“净土青海·高原臻品”公用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构建“一环六区两廊多点”生态旅游发展布局,提升打造高原湖泊、盐湖风光、冰川雪山等一批国家级生态旅游目的地,开辟出一批自然生态、观光探险、源头科考等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大区域、大流域旅游联动发展。

  今天的青海,产业“四地”建设蹄疾步稳,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亮,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提供了重要支撑。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一流的营商环境对于促进市场有效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有着积极作用。”全国政协委员李青说,近年来,青海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部署,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打造青海营商环境3.0升级版,启动青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两核一轴一高地”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为青海稳经济、保增长、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共建“一带一路”、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青海在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内外统筹、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丝绸之路古道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放管服”、投融资、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在全国率先开展成品油市场综合监管改革试点,村集体经济在全面“破零”的基础上向“强村”迈进。

  西宁综合保税区填补了区域空白,南亚班列首次开通,外交部青海全球推介活动成功举办,环湖赛、青洽会、国际生态博览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对外贸易拓展到110个国家和地区,对口援青和东西部协作成果丰硕。

  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青海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区域协调发展的“红利”会随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而得到充分释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