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旅游

【擦亮“十有临夏”底色】何汪村 高山顶上的和美乡村

 2023/05/31/ 15:52 来源:民族日报 记者 马秀梅 赵怀斌 史有东 麻红梅

何汪村 高山顶上的和美乡村

村党支部组织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资料图)

丰收的藜麦(资料图)

牛羊养殖产业日益壮大

整洁的村容村貌

村幼儿园的孩子在开展课外活动

  民族日报记者 马秀梅 赵怀斌 史有东 麻红梅

  5月29日,东乡县天气格外晴朗,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蓝天下的庄稼、绿树和农舍格外美丽。

  教育,希望无限

  记者来到龙泉镇何汪村,远远听到该村幼儿园内“嗨!嗨!嗨嗨……”稚嫩的声音此起彼伏,打破了村里的寂静。走进村幼儿园,看到30名中班的孩子们在绿茵操场上跟着老师操练武术。孩子们见记者带着相机,排练得更加认真,那一招一式做得更加起劲,声音更加响亮!

  班主任闵玉梅介绍说:“这是我们为‘六一’儿童节精心编排的节目,准备参加全镇比赛。”看到活泼快乐的孩子们,记者走进孩子们中间,欢快地聊了起来——

  马小虎小朋友说,爸爸、妈妈在外打工,幼儿园成为他最喜欢的地方;

  马梅花小朋友说,她的爷爷、奶奶希望她在幼儿园,学习知识,快乐成长;

  ……

  采访中,该村党支部书记马海龙说:“这所幼儿园里有50多个孩子,他们的祖辈、父辈都居住在何家沟和碾子沟,距学校有五、六公里。如今,通过整体搬迁173户、931人,一揽子解决了群众住房、上学、就医、就业等问题。学校、幼儿园就在家门口。现在我们村的适龄儿童入学率、入园率达到了100%。”

  孩子是未来,孩子是希望。看到这里的孩子们,就看到了这里美好的未来。

  产业,方兴未艾

  东乡羊肉品质好,最好的是龙泉养的羊,为此,羊产业一直是何汪村的优势产业。记者来到何汪村杨家湾社赵阿里木的养殖场,看到300多只基础母羊和20多头基础母牛都按照传统的饲养模式进行牧养和圈养。赵阿里木说:“我们要把龙泉羊的品质保持好。”

  目前,全村羊存栏2800只、牛存栏70头。据了解,龙泉镇政府利用特殊的气候环境,积极招商引资,在何汪村附近正在建设万只羊养殖基地,进而拉动龙泉镇的羊产业,何汪村等村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餐饮业是何汪村的又一传统优势产业。如今,在兰州、西宁及临夏、合作、定西等地,有何汪村群众经营的餐饮店15家。最近,村里60多岁的共产党员何全成鼓励儿子,又在定西市开了一家餐饮店,他说:“一定要把我们的传统优势发挥好,带领更多的人致富。”

  藜麦具有较强的耐旱、耐寒、耐盐性,最适宜生长在高原或山旱地区,这几年,何汪村选准了藜麦,产业结构调整获得成功,形成了以特色藜麦产业为主,传统农业马铃薯、饲草玉米为辅的种植模式。

  全村种植藜麦600多亩,每当秋季,在何汪村的山梁上,那一道道耀眼的红色,就是成熟的藜麦。

  党旗,高高飘扬

  如今,何汪村全村有党员40名,村党支部组织建设一天天强起来,一名名党员活跃在乡村建设的舞台上,为乡亲们着想,为乡亲们办事,受到乡亲们的称赞。

  “共产党就是好!过上了这辈子最好的生活……”在老年日间照料中心,70岁的马木洒老人由衷地说。

  据了解,村党支部多方争取,兴建了何汪村日间照料中心。中心设置有食堂、读书室、活动室,村上60岁以上留守老人可以在日间照料中心享受午休午餐、文娱健身、理发、医疗保健等服务。

  何汪村党支部积极协调,在村上修建了就业工厂,村里的妇女成为工厂里的熟练产业工人,专门生产建筑、纺织等行业工装。30多名妇女熟练操作,一件件工装在她们勤劳的双手中成型了,按照计件制,人均月工资达2500多元。

  记者了解到,村上每季度召开一次村民知情大会,会上通报惠民政策落实情况,宣讲当前重要政策,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架起了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激发了群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信心和激情。

  近两年,村党支部动员8名初中毕业生到临夏现代职业学院、国强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技术,积极组织短期的技术技能培训,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村上还实施了高标准水厕改造60户、旱厕174户,围墙大门改造62户,面山绿化250亩,补栽行道树3.5公里,对安置点周边进行绿化美化和花卉种植,持续推进卫生整治行动,全方位改变了村容村貌,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何汪村地处干旱山区,平均海拔2423米,年降水量350毫米,年蒸发量1700毫米,辖7个社258户1323人,全村耕地面积2830亩,一直以来,是县上自然环境最严酷的村之一。如今,何汪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走上了乡村振兴之路,一个高山顶上的和美乡村正脱颖而出!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