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我和我的家乡】临夏市折桥村——“农家乐”的大产业

 2020/12/29/ 09:13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记者 于青元 党凯 熊园

临夏市折桥村——

“农家乐”的大产业

折桥村古朴的小巷。

每一处小小的空间,都反映出折桥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马易布拉黑麦正在清扫烤馍馍的模具。

餐具上印有折桥村统一标识。

  冬日的清晨,阳光显得有些矜持,透过悠闲的云朵,照进了一座农家小院。临夏市折桥镇折桥村村民马哈三已经早早起身,走下自家的二楼,院子里泉水潺潺,两只虎皮鹦鹉在前庭的鸟笼里叽叽喳喳地叫着,三只家养的蓝孔雀在隔壁园子里悠闲地散步。把小院打理一番后,马哈三拿出手机联系供货商订购当日的新鲜食材,他的“农家乐”又要开始迎接新一天的客人了。

  一座农家院

  马哈三是村子里较早经营“农家乐”的村民,也是早早就外出打工的后生之一,现在终于在家门口寻着了一门能长远干下去的好营生。“前些年东奔西跑地打工,搬过货、修过车、刷过墙,但都没挣上啥钱。2007年,我决定回家乡经营‘农家乐’,现在看来这是个正确的选择。”马哈三经营的“农家乐”名叫“水上人家”,是因为有一眼甘泉正好在他家小院的一角,一年四季泉水潺潺。这眼泉水被马哈三当做宝贝,除了吃水舍不得做其他用途,游客途经他的小院,也总要进来一探究竟。

  “别看现在顾客盈门,刚开业时可冷清得很。”马哈三说,自家小院在巷子深处,也停不了车,根本没啥客人登门,但随着村子里的“农家乐”有了规模,村子名气大了,客人也多了起来。“开‘农家乐’第二年我就有了自己的车,没多久也盖起了楼房,现在父母一院房,我一院房,生活美着呢!”马哈三笑盈盈地说道。

  “马哈三的小院只是折桥村众多特色农家小院里的一座。”折桥镇党委副书记张志强说,镇上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参与到产业发展的队伍中来,延长产业链条,让一座座有特色的农家小院能“遍地开花”。

  走进现在的折桥村,不同格调、不同规模的“农家乐”鳞次栉比,古朴典雅的农家小院里,园圃葱翠,屋宇敞亮。而一座座农家小院就这样星星点点地汇集起来,聚变成了折桥村“农家乐”的大产业。

  一道招牌菜

  与马哈三家隔了几条巷子的“茶香源农庄”有着不一样的景致,儿童乐园、宽敞的院落,农庄老板王斌在自家的厨房里忙活着,宰鸡、洗菜、配料、下锅爆炒一气呵成。

  王斌是干餐饮的行家里手,从做牛肉面起家,在餐饮行业里摸爬滚打了30年。2001年,20岁出头的王斌第一个人生愿望就是拥有自己的餐厅,可是这个愿望通过背井离乡的打工生活根本无法实现。“村里的‘农家乐’越来越多了,回家碰碰运气吧。”就这样,王斌回到折桥村,开办了自己的“农家乐”。在他的经营下,前来光顾的客人络绎不绝。“老汤鸡是我们的招牌菜,虽然食材都是最常见的,但是味道绝对独特。”王斌亲自给顾客端上了菜品,自信地说道。

  马哈三见多识广,自然也不会错过创新菜品的机会,他独创的铁锅爆大鹅,一年卖掉了200多只。

  “我们村里可不是光这一两家有特色,每个‘农家乐’都有一道招牌菜。”折桥村党支部书记马福荣说,折桥村“农家乐”已经形成产业化,就要避免同质化的无序竞争。循着这个思路,折桥村的“农家乐”逐渐火起来。几年下来,“一家一道招牌菜”的思路,已经深入折桥村每一个经营“农家乐”的农户心里。

  马福荣介绍说,折桥村“农家乐”以“爆炒草鸡”最为著名。但这些年也陆续有了铁锅爆大鹅、糖盒盒、手撕饼、烤全羊等有名的特色菜品。为保证经营品质“不褪色”,食品安全过关,折桥村开展了“明厨亮灶工程”,为每家每户安装油烟净化器、隔油池、垃圾桶等,并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与“农家乐协会”共同监督。

  一条小巷子

  品完了“农家乐”里的特色菜,游客们自然要到村子里走一走,看一看。伴着寻常人家的鸡鸣犬吠,漫步在村庄的石板小道上,一条条古朴的小巷扑面而来。

  “村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梦都没梦过。”王斌说,从小为家里放羊,最怕就是赶着羊回家,夏天路上泥泞难行,一到冬天道路更是被玉米和小麦的秸秆铺满,厕所的臭味混杂着羊粪的味道。

  折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马鸿元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踏进折桥村时的情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村民家没有自来水。而今,再看我们的村庄,眼前是干净整洁的水泥硬化村道,人来人往;绿树鲜花簇拥的村中心广场,村民们或休闲漫步或健身锻炼,孩子们在小广场撒欢玩乐,老人们在巷子口的暖阳下喝茶打牌。

  折桥村里的古韵小巷早已成了村子里的别样风景,解决了“游客吃完就走,没处逛”的尴尬,实现了美味与美景并存。“有了餐饮、有了美景,愿意留下来的游客多了,所以民宿也必不可少。”村民韩钢非常热情地邀请记者一同去他已经开始装修的民宿参观。在小巷的深处,有一座刚刚建起的二层小楼,指着还是毛坯的屋子,韩钢兴奋地说起了自己的规划。“厨房要装修成开放式的,游客想去村里‘农家乐’吃也行,想买新鲜的食材回来自己做也行、甚至点外卖都可以。”“这是两间卧室,空间都很大,如果是一家人一起来游玩,也不用担心住不下。”

  “这里曾经是个垃圾场,你现在再看。”马福荣带着记者穿过盖碗巷来到了村子的小广场,看到的是诗意的廊厅、美食文化创意墙、小桥流水、水车转动……石块、竹子、木材等取材于自然的材料,打造出一条条既有特色又充满烟火气的小巷子。

  “现在村子里处处都是景,再深的巷子也会有游客走进去。”马哈三再也没有因为客人不上门而发愁过。

  一个产业链

  折桥村“农家乐”产业化,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一家家“农家乐”联合起来“握指成拳”,实现“小院里刨金”的可能,麦香农家馍店的马易布拉黑麦也因此过上了好日子。每天凌晨4时多,马易布拉黑麦就起床开始做馍馍了,和面、揉面、放进烤箱……就这样,一直要忙到上午10时。不到中午12时,马易布拉黑麦做出来的馍馍就销售一空。

  做馍馍生意已快7年,马易布拉黑麦说如果不是村子整体规划,自己的生意做不了这么大。“这两年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要用掉10多袋面粉,一袋面粉做70个馍馍,根本不愁卖,村里的‘农家乐’都是大客户。”马易布拉黑麦乐滋滋地说。

  村子里“农家乐”规模化经营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亟须提高,也需要统一规划管理。马福荣说,在折桥镇政府的牵头下,折桥村专门成立“折桥湾农家乐协会”,吸纳30多位善经营、懂管理的“农家乐”负责人为会员。“农家乐协会”会及时把有关“农家乐”的发展规划和政策传递到家家户户,并第一时间组织实施。作为农家乐协会秘书长的马哈三说,协会会定期组织农家乐负责人赴外地参观考察,学习当地经营模式与发展理念。

  截至目前,折桥村的“农家乐”已发展到108家,解决当地群众就业1000多人。

  折桥镇农家乐协会不仅注册了“魅力折桥湾”商标,还推荐村子里的“农家乐”使用印有统一标识的盖碗、餐具、纸巾等产品,借助临夏葫芦雕刻、蛋雕、泥塑等特色手工艺,开发旅游产品,提升了农家乐经营档次和对外形象。

  一片新天地

  从春天出发,用奋斗作答。折桥村的“农家乐”让村民脱贫致富,日子越来越有滋味。

  马哈三说,自己三个孩子,两个在村小学上学,小儿子才两岁多,但最喜欢拿着家里的照相机到处拍,这样富足的日子特别有奔头。

  “回家的路越来越整洁、回家的心情也越来越舒畅。”王斌说,农家乐不忙的时候也会带着家人出门去逛,但回家的路总是心头最温暖的记忆。

  韩钢往自己的民宿里搬了几块柱墩,他说这是他家老房子里留下的,他想用来装修民宿,传承父辈的精神,也增加小院的古朴。

  如何带领村民实现乡村振兴,是折桥村村委会的头等大事。马福荣每天跑前忙后。“新的一年,我们按照打造‘河州美食第一村’、乡村振兴示范村为目标,谋划实施投资5750万元的折桥湾旅游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期项目、计划打造百亩花海观赏园项目、计划修建占地17亩的折桥大院项目……”

  一个更加光彩夺目的折桥村正在向我们招手。

  文/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 于青元 党凯 熊园

  图/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 田蹊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