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清水:绿水青山织锦绣 乡村振兴开新局

 2021/05/25/ 09:29 来源:天水日报 通讯员王玉芳

绿水青山织锦绣 乡村振兴开新局

  新天水·天水日报通讯员王玉芳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对清水县山门镇的群众来说,“脱贫不代表可以松口气,我们更要加把劲,把产业抓好,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绿水青山 织就富民好产业

  初夏时节,走进高桥村,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干净的青墙院落,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难以想象,8年前的高桥村还是个靠天吃饭的深度贫困村,村民住着土坯房,走着泥水路。

  每天早晨,张喜林为行动不便的母亲准备好早饭后,就去村里忙活,“我在村上的公益性岗位工作,平常干些清洁的活,每月有1000元收入。我们这里山清水秀,适合养殖中蜂,依靠六大产业扶持政策,我养了蜜蜂,现在一年收入3万多元,日子比以前好得多。”张喜林开心地说。

  高桥村依托项目支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业,目前建成养牛小区4处、养猪小区4处,全村养牛达120头、养猪960头、养蜂40户400箱,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入社群众92户。

  “今年生猪存栏量700多头,主要销往四川等地,一年收入五六十万元,现在房子、车子都有了,靠养猪我过上了好日子。”养殖大户马有平自豪地说。

  高桥村地处林缘地带,农户分散养殖肉牛,牛粪无法处理,影响肉牛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清水县供销联社、县农发公司在高桥村建设了有机肥加工扶贫车间,形成了饲草种植、肉牛养殖、香菇种植和有机肥加工循环发展的产业链条,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从“贫困村”变“示范村”,秘诀在于产业发展。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山门镇在史沟、大集、观音、旺兴等村发展林菌、林禽、林蜂等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更多群众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生态宜居 绘制幸福新生活

  生态是山门群众为之骄傲的“幸福不动产”,绿水青山是当地老百姓用之不竭的“绿色提款机”。

  今年以来,山门镇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狠抓乡村建设省级示范村创建,在绿水青山中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截至目前,该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7户137人,实施危房改造41户。新建污水处理站2处、垃圾池4个、沤肥点4处、柴草堆放场4处,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清运的垃圾清运处理模式。拆除危旧房67户95座、破旧篱笆2000米。累计实施旱厕改造90户,新建公厕1座,道路绿化栽植油松3500株、香花槐3000株、柳树3000株、红叶李500株、种植百日草7000平方米,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林海松涛 擘画乡村旅游好“钱”景

  清清流水、翠翠山林,初夏的山门镇史沟村,山水并秀。

  “夏天来了,游客开始变多,今天上午就招待了5桌客人。”史沟丽萍农家乐老板王变爱喜上眉梢。

  三皇谷森林公园是省级森林公园,毗邻的史沟村也趁热打铁,依托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实干中探索吃旅游饭、发旅游财的发展之路。该村村民王变爱借助乡村旅游的东风,开了一家农家乐,吃上了“生态饭”。如今,全村已建成较高标准的农家乐13户,可实现户均年收入5000元以上。

  “有朋友来都会带他们到这里玩,纵情山水,放松身心,这里是一处天然氧吧。”清水市民刘建忠说,平时也会带孩子来感受这里的生态美景,山门的绿色生态已成为一家人的日常。

  山门镇依托空气清新、气候凉爽、山清水秀的优势,按照乡村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提升农家乐品质,发展集休闲养生、生态观光、乡愁记忆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打造一批“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和宜游宜养的乡村景区,逐步培育形成以玄头村为代表的清凉避暑体验型乡村旅游业态,建成一批生态、业态、文态、形态兼备,以文化和旅游产业为支撑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推动乡村旅游从单一休闲型向集文化、风景、娱乐、养生、养老等为一体的复合型转变,使乡村旅游真正成为产业振兴的新引擎。

  “上下用心,惟农是务。”乡村振兴新征程上,山门镇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