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生活】燃气安全知识使用指南

 2021/06/23/ 07:56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燃气安全知识使用指南

  燃气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夏季是燃气事故多发的季节,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掌握燃气安全用气常识,十分重要。本期《生活》专刊为大家带来燃气安全使用的科普指南,在使用燃气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事项。

  安全使用燃气的“七对策”

  1.使用燃气时要近距离看护。在使用灶具过程中,人不能远离,防止因沸汤溢出或风吹引起灶具熄火引发燃气泄漏。

  2.使用燃气后关阀断气。使用燃气后,应当关好灶具开关、灶前阀,防止燃气泄漏。特别家中有老人的,一定要提示老人注意。如果市民长时间外出(外出旅游、出差等)还需关闭表前阀。

  3.平时勤检查。经常检查胶管连接处,是否用卡子固定及胶管是否老化、开裂。燃气管路最容易发生漏气的部位有燃气表外壳、燃气管线上的各个连接点、气嘴旋塞、胶管等部位。

  4.注意通风换气。如果长时间使用燃气,一定要注意通风换气。如果厨房通风不好,在使用燃气灶后就会使厨房中氧气不足,易造成一氧化碳中毒。

  5.灶具符合标准。一定要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燃气具。不合格燃气具会因燃烧不充分产生有害气体,极易造成室内人员中毒。市民切勿图便宜,购买不合格产品。

  6.定期更换胶管。胶管应18个月更换一次,防止出现龟裂、老化、发硬发脆。胶管不宜超过2米,两端要用管箍卡紧。胶管不能高出灶台,以免被炉火烘烤引发事故。

  7.建议选用金属波纹管。金属波纹管具有安装方便,连接可靠,防鼠咬、耐腐蚀、柔软性好、使用寿命长、可以任意弯曲而不变形、不阻气等优点,可以减少非人为原因造成的户内爆燃事故。

  检查燃气泄漏“四技巧”

  一抹:

  任选肥皂、洗衣粉、洗涤精三者之一,加水制成肥皂液。涂抹燃具、旋塞阀、燃气表等地方,有气泡鼓起的部位就是漏气点。

  二听:

  一般燃气泄漏时,会发出轻微的“丝丝”声,如果家中听到类似声音一定要留意,及时进行检查。

  三闻:

  如果市民在家中闻到了类似臭鸡蛋的味道,则可能是燃气泄漏了。这是因为天然气中加入了臭剂来提醒市民漏气发生。

  四看:

  在完全不用燃气的情况下(关闭灶具和热水器),查看燃气表的末位红框内数字是否走动。如走动可判断为燃气表阀门后有泄漏(如气表,灶具和热水器连接气表之间的胶管,接口等地方)。

  家中燃气泄漏的应急措施

  1.异味明显,断气通风

  发现室内有燃气等异味、燃气突然中断以及没有燃气时,应立即将灶具阀(或气罐阀)关闭,并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动作应轻缓,以免金属猛烈摩擦产生火花,引发爆炸。

  2.电气设备,禁开禁关

  燃气泄漏时,在家中千万不要使用明火(打火机、火柴等),也不要去开关任何电器(电灯、冰箱等),不按门铃,不打电话。

  3.迅速离开,以防中毒

  若室内燃气等异味较为明显,应迅速撤离,以防窒息、中毒。

  4.关闭阀门,及时转移

  管道燃气用户可用胶带等将漏气部位缠紧,然后设法找到进入单元的燃气管道总阀门予以关闭。

  气瓶用户当阀门失灵时,应先用湿毛巾、肥皂、黄泥等将漏气处堵住,再将气瓶转移到室外,泄掉余气,切记,杜绝一切火源。

  5.及时报警,抢险抢修

  出现险情,应立即拨打供气单位抢修电话、119火警电话,以利于及时抢险、抢修。

  但切记不要在充满燃气的房间内拨打求助电话,也不要打开油烟机或排风扇,以免擦出火花,引发火灾。

  家中燃气着火时应急措施

  1.断气灭火

  迅速关闭入户总阀门,切断气源,断气灭火。

  2.干粉灭火

  当火势较大无法关闭阀门时,用干粉灭火器喷射火的根部,火灭后迅速关闭入户总阀门,并立即通知燃气公司。

  3.报警

  当火势较大无法控制时,迅速拨打火警电话。

  4.湿被扑压

  液化气罐着火时,迅速用浸湿的被褥、衣服、防火毯等扑压,并立即关闭阀门。

  选用安装燃气器具“六原则”

  1.应选购带有安全熄火保护装置的燃气灶具。天然气灶具、热水器使用年限为8年,超过使用年限的应及时更新。

  2.燃气热水器应安装在厨房或阳台,严禁安装在卫生间、浴室、餐厅、客厅、卧室等其他空间。

  3.应优先选用强排式、平衡式燃气热水器,严禁选用直排式燃气热水器,并由专业人员进行规范安装烟道。

  4.购买前询问和检查产品是否有生产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有无售后服务。

  5.选择有较好信誉的商店购买,这些商店会替您对供应商进行考评,根据他们提供产品的质量和要求提供售后服务,同时出现问题也好解决。

  6.购买时同时选择合格的连接、安装配件,如排气管等。

  使用燃气热水器注意事项

  1.定期清洗热水器,一般宜每年清理一次。

  2.按照要求安装好烟道,在热水器使用时,保持室内空气对流通风。

  3.超过使用年限的应及时更新。热水器从售出当日起,人工煤气热水器的判废年限为6年,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热水器的判废年限为8年。

  4.停电时,暂停使用热水器。

  使用燃气“十严禁”

  1.使用管道气的用户,厨房内严禁使用瓶装液化气或生煤球火。

  2.在厨房内严禁堆放易燃易爆物品,谨防火灾和爆炸事故发生。

  3.燃气设施周边严禁燃放烟花鞭炮,切勿在燃气设施上拴绑绳索、电线或吊挂物品。

  4.燃气用户严禁擅自增、改、迁、装燃气设施和燃气计量器具。

  5.严禁占压、覆盖燃气管道设施。

  6.设有燃气管道、燃气器具的房间严禁改做卧室、客厅和卫生间。

  7.燃气管道、阀门、燃气器具等燃气设施严禁密封或暗设安装。

  8.严禁擅自移动、覆盖、涂改、毁坏、拆除燃气设施安全警示标志。

  9.严禁非法使用燃气设施和盗用、转供燃气。

  10.严禁擅自开启或关闭阀门箱和燃气表箱,破坏燃气设施。

  燃气中毒的救护

  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在通风不良环境中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当一氧化碳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后,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液失去输氧能力,导致人体器官和组织受到伤害。

  燃气中毒一般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种。轻度中毒仅表现为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四肢无力或有短暂的昏厥。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加重外还有昏迷或虚脱症状出现。重度中毒表现为持续昏迷、面色苍白或发紫、高烧抽搐等症状。

  对于轻度中毒病人,只要打开门窗通风并让病人到室外吸入新鲜空气,症状会自行消失。对于中度或重度中毒病人,必须立即送往医院救治。当发现有人燃气中毒后,在医护人员到来之前或护送到医院之前应采取下列措施:

  1.迅速把中毒者救出,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情况严重者应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或送医院急救。

  2.解除中毒者的呼吸障碍,如敞开领子、清除口中的异物等,保证呼吸流畅。

  3.当中毒者处于昏迷状态时,可使其闻氨水,喝浓茶、汽水或咖啡等,不能让其入睡。如果中毒者身体发冷,则要用热水袋或摩擦的方法使其保暖。

  4.中毒者失去知觉时,除采取上述措施外,应将中毒者放在平坦地方,用纱布擦拭口腔,在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直至送入医院。

  5.发现自己有中毒症状时,如果可以可暂时走或者爬出中毒现场,呼吸新鲜空气,并马上求救。

  常见的燃气安全使用三大误区

  1.为了美观装修开放式厨房

  开放式厨房连接客厅,属于敞开式空间,一旦发生燃气泄漏,厨房没有门窗隔离,会迅速弥漫到客厅、卧室,危害生命;若开关电器产生明火,极易引发爆燃或火灾。

  解决办法:已装修开放式厨房,建议在厨房和客厅之间加装隔断设施或恢复原有厨房设计。

  2.装修时随意改动家中燃气设施

  有不少人在装修时,将装有燃气设施的房间改造为卧室、起居室,或是私自安装、改装、拆除燃气设施和燃气计量装置,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极易发生燃气泄漏,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解决办法:装修时,不要随意改动或变更房间功能,不要私自改动燃气设施或更换配件,如需改动,应联系具有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处理。

  3.燃气灶打不着火多打几次或者用打火机助燃

  当燃气灶开关被打开,天然气已经释放出来却没有被燃烧时,空气中的天然气浓度会上升,此时如果一味地反复尝试,或是用明火来引燃,极易引发危险。

  解决办法:请先打开门窗通风,尝试更换燃气灶电池或清理点火针,如果还是打不着火,建议请专业人员上门检修处理。

  瓶装燃气安全用气常识

  1.使用瓶装液化石油气,请到正规瓶装液化石油气供应站点换气。

  2.正确选用调压阀,严禁将中压调压阀配套用于家用燃气灶具。

  3.使用瓶装液化石油气时,应先开启钢瓶上的角阀,后开启燃气器具阀门;用气完毕时,应先关闭钢瓶上的角阀,后关闭燃气器具阀门。严禁只关闭燃气器具阀门、不关闭钢瓶上的角阀。

  4.严禁用热源对液化石油气钢瓶加温;严禁摇晃、躺卧钢瓶用气;严禁擅自排放钢瓶内的残液;严禁摔砸钢瓶和擅自拆卸瓶阀等附件,严禁私自拆、修、改装燃气器具、钢瓶角阀和减压阀。

  5.每次用气后,要对液化石油气钢瓶角阀和燃气器具的关闭情况进行检查,以防漏气。

  6.家庭用户一般液化石油气钢瓶存放量一个为宜。地下、半地下室严禁使用瓶装液化石油气。

  7.不要在气瓶间办公或睡人。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