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筏客子”牛强:制作羊皮筏子的手艺面临断代危机

 2021/09/23/ 08:32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记者 沙金萍

“筏客子”牛强: 制作羊皮筏子的手艺 面临断代危机

牛强准备将羊皮筏子扛到黄河边。

  羊皮筏子俗称“排子”,是一种摆渡工具,也是一种古老的水上运输工具。作为黄河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羊皮筏子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劳和智慧。随着羊皮筏子运输功能的退化,现已变成了一种旅游特色的存在。虽然在夏日的黄河岸边,不时可以看到游客乘坐着羊皮筏子在河面上悠然飘荡,但一个明显的变化趋势是——羊皮筏子的数量越来越少,制作手艺也面临断代危机。说起原因,“筏客子”牛强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经济效益逐年下滑,黄河上的羊皮筏子越来越少了

  阳光明媚的早晨,牛强和往日一样,将羊皮筏子扛到岸边准备营业。把筏子立好后,他用手逐个轻轻拍打皮囊,边拍边仔细检查,看哪一个气不足,是否有破损情况。检查完毕,牛强解开一个皮囊的口子,观察了一下里面的情况,然后对着口子使劲吹起来,略有松弛的皮囊也一下一下鼓了起来。

  牛强是甘肃会宁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旅游业兴起的时候,他来到兰州跟着别人在黄河边做汽艇生意。彼时羊皮筏子很吸引游客,生意也很好,于是在开了几年汽艇之后,他也开始学着划起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看起来简单,但操作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一个“筏客子”必须深谙水性,懂得掌握水流的急缓,知道如何避开石头浅滩,还要会处理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出现的紧急情况。做到这些,“筏客子”才能保证游客安全,让他们拥有美好的乘坐体验。

  牛强不仅羊皮筏子划得好,还会制作。但令他惋惜的是,由于羊皮筏子制作起来周期长,又是个体力活,再加上经济效益逐年下降,所以年轻人不愿意再去学这门手艺,现在会制作的人越来越少了,说不定以后就失传了。

牛强在检查羊皮筏子。

牛强在吹羊皮筏子。

  会制作羊皮筏子的人不多了,希望这门古老的手艺能传承下去

  说起制作皮囊的过程,牛强滔滔不绝。

  “不是随便什么羊都可以制作羊皮筏子的,必须是五六年的公羊,这些羊要到养羊的人那里预订,让他们把羊养上五六年,然后再买来制成皮囊。有人说皮囊是‘浑脱’的,那是不对的。‘浑脱’说的是把整个羊皮完整剥下来,那样的话皮囊就有四个腿,你看,其实只有两个。”他指了指皮囊的两个前腿说,“正确的做法是将羊从后腰处斩断,再慢慢剥下来,保证不能有一点破损,不然就废了。在皮囊制作完成充气的时候,再将斩断的地方用麻绳扎死。”

  牛强说,皮囊的制作一般从11月份开始,因为天热的时候剥下来的皮在“捂”的过程中容易腐烂。

  “很多人以为羊毛是剃下来的,这是不对的,因为把毛剃掉后的羊皮毛孔大,会影响皮囊的韧性和弹性。羊皮在剥下来后,要掌握好温度让其慢慢自然脱毛。如果温度太高皮就烂了,温度太低毛又脱不好。这样算下来,制作整个筏子皮囊的时间大概需要半年。皮囊在制成以后,就要往里面灌胡麻油、盐和水,并翻转摇匀,目的是保持皮囊里面湿润不腐。刚制作好的皮囊颜色油黄透亮,厚度大概只有一毫米,四五年之后就会增厚到四五毫米。在使用过程中,每天都要将皮囊在水中翻转几次,以保证油和盐水浸润到每个地方,这样皮囊外面就不会干裂。一般情况下皮囊是不容易破的,但如果破了,就要用麻绳细细缝起来,而且只能缝一次,不能撤针脚,不然就会进水漏气。”

  牛强说,据他了解,目前兰州黄河岸边会羊皮筏子制作手艺的人只剩几个了,或许明年他也不再划了。代表黄河文化的羊皮筏子,以后也许只会以雕塑、工艺品等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他满心希望这门古老的手艺能继续被重视和传承,在滚滚东流的黄河上继续展示羊皮筏子的风采。

  文/图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 沙金萍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