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奋进新征程 创造新伟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2023/04/07/ 08:3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王瑞 巨生良

【奋进新征程 创造新伟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王 瑞 巨生良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从“六稳”到“六保”,就业问题均居首位。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供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因此,在发挥好政府政策性就业保障作用的同时,要从长远解决就业问题,还要注重发挥高校与企业的沟通合作作用、社区对就业的引流疏通作用、平台经济对就业的吸纳作用、高校的人才储蓄池作用,搭建起全社会重视就业、解决就业问题的良好环境,切实拓宽大学生就业路径,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深化高校企业交流合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与企业在就业工作中必须保持持续的、有效的沟通合作。一方面高校要根据企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教学标准,有针对性地培养更多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高校还要积极开展“访企拓岗”活动,主动寻找更多企业、走进更多企业,了解现代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精准需求,保障毕业生的知识技能结构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另一方面,要把校企合作中的产学研落实落地,要通过课题项目合作、团队共建、信息共享、实验室共用、人才共育,打通校企合作中的堵点难点,让学生充分了解市场和企业,切实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学校高质量人才培养探索出新的路径。

  发挥社区人才引流作用。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毕业季,民政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多渠道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发挥高校毕业生在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加强社区人员配备,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引导大学生到社区就业创业,对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很好的引流作用,也是加强社会治理的有效之举。基层政府要通盘考虑如何在社区吸引大学生就业创业。一是要敢于创新,打破固有的不适应现代社区发展的条条框框,破除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的障碍,营造新时代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认同。二是要相关部门拿出实实在在举措,拨付专项经费用于社区工作者的补助,设置就业创业、实习见习、灵活就业等岗位,把高校毕业生纳入提升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体系之内,让其成为补短板的新型力量,探索出基层治理的新模式、新经验。

  发挥平台经济吸纳作用。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重要形态,它不仅是一种个性化、分散多元、灵活自由的就业形式,而且具有融合资本、人力、智力等优势相结合的特点,在稳增长、稳就业、促消费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平台经济不仅符合95后、00后等新型的就业群体的生活状态、思维模式,而且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劳动模式使劳动力资源得以有效流动,平台就业形态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在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经济法治化监管、透明化运营的常态下,要高度重视平台经济对就业人群的聚集吸纳作用,充分发挥好平台经济对稳定就业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未来,需要集中人力、物力、智力加强对平台经济的研究和监管,进一步完善法律政策,规范运行秩序,加大力度支持平台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提升平台经济对吸纳就业创业、服务经济社会多元发展的贡献度。

  做强高校人才“储蓄池”。高校在做好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的同时,要主动引人留人用人,发挥好高等教育人才“蓄水池”作用。高校在着力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同时,可以通过人事代理、临聘科研助理等方法,将具有科研发展潜力的优秀本科生、研究生临聘到学校各类重大课题项目、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培训研究基地等工作岗位,采取国家补贴、高校补助等形式,一方面有助于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另一方面为继续准备深造的毕业生提供过渡性支持。此外,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对高职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类院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争取引进到高职院校,为培养更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打好基础,培养更多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大国工匠。

  作者分别为西北师范大学职业生涯教研室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