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是负责全省文物资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保护和研究的事业单位和专业机构。前身为1952年成立的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86年独立并更名为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有人员编制64人。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全体干部职工合影
建所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国家文物局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长期关怀和支持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始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先后实施了近百处重要遗址和万余座墓葬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近年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的指示批示精神,发扬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使考古成果惠及民众,服务我省经济建设大局。获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认可,被评为“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甘肃省直文化系统先进单位”“甘肃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先进集体”“省直文博系统先进党组织”等,2009年受到省政府通报表彰。
风餐露宿、青灯黄卷,铸就甘肃考古精神底色
吃苦耐劳,是考古人的精神底色。面临工作环境恶劣、科研经费紧张、设备设施简陋、团队力量薄弱等诸多困难,甘肃考古人从未放缓坚定的步伐。岳邦湖先生在腰间绑着绳子从山顶荡入洞窟,不惧艰险、身先士卒,调查麦积山数百年无人进入的洞窟;张学正先生凭着“一只毛驴跑调查”,翻山越岭,深入荒无人烟的大漠戈壁;“甘肃旧石器考古第一人”谢骏义先生,年近八秩,退而不休,著述《追忆黄河象:一个考古人的手记》;前所长王辉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便扎根陇原,躬耕田野,上穷碧落下黄泉,一干便是三十载;“三八红旗手”吴荭博士,巾帼不让须眉,放弃优渥待遇,坚守田野考古一线31年;80后博士陈国科所长、杨谊时副研究员,利用现代科技分析古代遗存,推进甘肃科技考古进入新阶段……在甘肃45.37万平方公里的千沟万壑、茫茫戈壁中留下了以他们为代表的一批批考古工作者为甘肃考古事业的建构强基固本,铸就了甘肃考古人的精神底色。
围绕中心,担当作为,服务我省经济建设大局
随着我省经济建设发展,公路、铁路、机场、水利、电力等各类建设工程日益增多。作为工程必要前置程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着建设工程涉及领域的文物调查、勘探、发掘及文物保护工程重任。考古人员克服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等重重困难,迎难而上。为确保2016年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召开,所长带领队员在寒冬腊月的戈壁滩顶风冒雪、抢时间、抓质量,如期完成了敦煌机场扩建考古发掘任务;为确保G312线张掖至临泽一级公路早日畅通,考古领队在流金铄石的河西七月夜以继日苦干;为抢救吐谷浑王族墓葬,考古队员在折胶堕指的祁连深处斗地战天……正是这样不惧艰辛、苦熬苦干,抢救和保护了文化遗产,确保一项项基本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仅“十三五”期间配合完成各类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216项,勘探面积260万平方米,清理墓葬2000余座,发掘遗址1万余平方米,保护出土各类文物万余件。为考古研究获取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保障了基本建设工程的有效实施,实现了基本建设与文物“两利”,有力地服务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探索未知、追本溯源,展现中华文明灿烂成就
探索研究,是考古工作安身立命之本。近年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积极承担和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10余项,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百余项,出版考古报告与专著50余部,发表论文600余篇。夏河县白石崖溶洞遗址丹尼索瓦人的发现,将人类在青藏高原上的活动历史由4万年上推到19万年前;大地湾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栽培的稷,中国最早的彩陶、地画、文字符号以及宫殿式建筑,证实甘肃当时已处于华夏文明的前夜;马家窑文化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青铜刀,证实了中国早期冶金技术的存在;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和张家川县马家塬战国墓地再现了秦霸西戎的历史;吐谷浑王族墓葬的重大发现见证了吐谷浑和中原王朝不断交流并融入华夏的过程……先后有6项考古成果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4项评为“全国六大考古发现”,4项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5项获全国田野考古奖,2项被纳入“考古中国”实施项目,10余部专著荣获“甘肃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年度文化遗产十佳图书”。一系列考古发现和深入研究探索,厘清了早期人类的起源演化,呈现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实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在中华文明史彰显上起到了里程碑意义。为服务“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考古支撑。
砥砺前行、融合创新,探索持续性发展新模式
科技创新,是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遵循考古学发展规律,坚持理念创新、科技引领、学科融合,经过近十年的实战与摸索,初步建立起了田野发掘、实验室清理、多学科融合的考古模式,实现了信息采集、工艺揭示、复原研究的科学化、规范化,形成了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信息阐释、价值挖掘、展示利用一体化的研究理念,引领了考古学科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新方向,走上了科技考古新路。正是在这一研究模式探索与形成过程中,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了指南针计划--中国古代车舆价值发掘及复原研究项目,以甘肃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车舆为研究对象,多团队、多学科协作,完成了车舆的数字和实物复原,荣获“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二等奖。张家川马家塬墓地发掘现场保护及实验室考古项目荣获“首届考古资产保护金尊奖”。
七十年来,甘肃考古从孕育诞生到壮大成熟,筚路蓝缕,奋发图强。新时代,甘肃考古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光荣使命,着力构建甘肃考古体系,厘清甘肃历史文化脉络,任重道远,风雨兼程。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3年05月09日2022年度“感动甘肃·陇人骄子”提名奖获得者事迹简介|崔卫兵
- 2023年05月09日2022年度“感动甘肃·陇人骄子”提名奖获得者事迹简介|卓玛加布
- 2023年05月09日2022年度“感动甘肃·陇人骄子”提名奖获得者事迹简介|李宗省
- 2023年05月09日2022年度“感动甘肃·陇人骄子”提名奖获得者事迹简介|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