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给残疾人提供更加稳定更高水平的民生保障、解决残疾人的特殊困难,临洮县把重度残疾人集中照护服务作为保障和改善残疾人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因地制宜,为集中照护残疾人提供基本护理照料、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职业康复和劳动功能训练等服务,有效改善残疾人及其家庭生活质量、促进残疾人生活自立和融入社会。
“硬核”式牵头,为残疾人照护打基础
临洮县委、县政府展现“硬核”实力,临洮县残联积极主动作为,在原有日间照料中心基础上,对接落实面积约280平方米的活动场所1处,按照集中照护场所规范化要求,扩建升级,建成占地总面积约450平方米的日间照料中心,中心分设工作资料室、综合服务室、工疗工作室,配备专业的护理师、按摩师,为集中照护对象提供服务,打造舒适的生活港湾。
“菜单”式服务,为残疾人幸福做加法
前期调研,入户走访,通过“看、查、问”的三步工作法,详细记录重度精神、智力及肢体残疾人的生活需求,按照“重点优先、服务优先”的原则,列出心理慰藉、代购代买、陪护就医等60余项照护服务项目,因人而异开展照护服务。西湖社区的重度肢体残疾人刘明文夫妇感激地说:“衣、食、住、用政府都为我们兜了底,我们日常生活照料是现在最大的困难,多亏你们的照顾,让我的一日三餐有了保障,并且还这么可口。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孩子读大学追求自己的梦想,我们两个衣食无忧,还有专车接送,孩子也不担心我们,真是享福了”。
据介绍,刘明文夫妇都是重度肢体残疾人,平日的生活起居都“凑活”着,每当看着杂乱的屋子和简单的饭菜,妻子就会偷偷地抹眼泪,不能为丈夫做顿可口的饭菜,也许是她这一生的遗憾。针对困难,因人而异开展照护,重度残疾人日间照料项目将刘明文夫妇列为服务对象,每天按时接送,一日三餐不重样,有时还会上门为其打扫家庭卫生,夫妇俩在日间照料中心,做健康操、打牌、下棋,生活质量提升的同时,生活品质也在持续提升。像刘明文夫妇这样行动不便的其余12名肢体一二级残疾的服务对象都是早晚专车接送,一日三餐有人照顾。在日间照料中心,贴心暖心的服务,得到了服务对象及其亲属的充分肯定。
“赋能”式康复,为残疾人回归增技能
“康复+工疗”的照护模式,为照护对象回归社会积极赋能。打造手工作坊,建立专门的日间照料工疗室,临洮县残联、机构主动作为,整合各种可用资源,对接本地非遗文化传承的制香企业和外贸出口手工包编织企业,通过免费的技术培训、送货上门原材料的方式,让集中照护人员享受到技能培训、产品销售、按件结算的一站式服务。盘香纸盒在曹文平手中翻转,不到一分钟一个纸盒底座完成了,重度肢体残疾的曹文平边笑边说:“现在我是我们工疗室糊纸盒的能手,糊得好,还糊得快”。钩针在黄如霞手中熟练地穿梭,正在钩手工包带的黄如霞自豪地说“虽然我的双腿不能动,但我还有两只灵活的双手,通过短期的培训,我现在钩得可快了,看看我这双手,现在也有价值了”。
“疏导”式慰藉,为残疾人精神添精彩
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了,精神生活水平也不能落下。临洮县依托“五个一”文化进社区项目,在临洮县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为照护人员打造丰富精神家园的读书角,读书角陈列各类图书1000余册,书籍内容涉及文学、地理、历史、生活百科等,让照护人员补充精神食粮、陶冶情操,“以前我每天都有看书、看报的好习惯,现在在日间照料中心我读书的习惯还能保持,我真的感到很欣慰,现在一有时间我就会在读书角静静地看书,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我感觉很幸福”,残疾人张成霞感慨地说。举办家风、家教、家规讲座,教育引导残疾人牢固树立新时代家庭观,传承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鼓励残疾人走出“小”家、融入“大”家,积极参与和谐社区、美丽乡村等建设,形成向上向善、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邀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临洮县社会心理服务协会会长开展《关注心灵 战胜自我》心理疏导讲座,分析残疾人的心理问题、引起残疾人心理问题的原因、心理需求,通过案例讲解+现场互动的方式,有效疏导残疾人心理压力,鼓励残疾人健康积极地面对生活。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