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乡村行·看振兴】庄浪:“小宫灯”照亮乡村振兴路

 2023/10/30/ 08:2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田丽媛

【乡村行·看振兴】

庄浪:“小宫灯”照亮乡村振兴路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

  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梯田之乡”庄浪粮丰果硕。

  过去,庄浪县因梯田而名,如今,宫灯又成为当地乡村振兴“新引擎”。

  近日,位于庄浪县水洛镇郭堡村的县宫灯产业园内,五彩斑斓、做工精美的宫灯琳琅满目,吸引了县内外游客、群众前来观赏购买。

  探寻“小宫灯”背后的故事,还要从宋小霞说起。

  宋小霞,水洛镇吊沟村人,是庄浪县丰农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也是庄浪宫灯产业的“领头雁”。

  2019年,做着电商生意的宋小霞发现了灯笼制造业的商机,在吊沟村成立了庄浪县丰农工艺品有限公司,成为甘肃乃至西北第一家宫灯手工艺品生产工厂。

  短短几年,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丰农公司发展势头迅猛,在全县9个乡镇24个村建办宫灯就业工厂,并在平凉市崆峒区、崇信县,酒泉市瓜州县等地建立分工厂,与浙江义乌、四川成都、陕西西安、甘肃兰州等各大批发市场经销商签订供货合同。

  “这些宫灯都是我们纯手工制作,目前,正在赶制一批订单,准备发往青海西宁。”从宋小霞的介绍中,能充分感受到她由内而外散发出的骄傲与自信。

  “带动留守妇女在家门口稳定增收”是宋小霞深耕宫灯产业的初心。“目前全县年产宫灯500万只,产值达2000万元,可吸纳当地闲散劳动力1000人就近就业。”宋小霞说。

  拉丝、印花、注塑……走进宫灯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人员忙碌,印有“年年有余”“吉祥如意”“阖家欢乐”等字样的红绒布依次“登场”,一派红红火火的景象。在组装车间,女工们串骨架、缝灯罩、拉金条,有条不紊地赶制着新订单。

  “现在生产宫灯除了布料从江苏进货之外,其他原材料都已经实现了本地生产。”宋小霞自豪地说。

  “别小瞧这些宫灯,这可是带领我们致富的‘领航灯’!”正在做工的吊沟村村民杨雪花今年68岁,4年来在宫灯厂干得有滋有味,“在这每月能挣1800元,不仅挣了零花钱还离家近,干活的同时和姐妹们聊聊天,生活充实了,心情也好了。”

  “宫灯厂采取计件制和弹性工作时间,姐妹们可以实现顾家增收两不误,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除了照顾“老姐妹”,宋小霞还寻来40余名年轻人,以老带新、线上线下操办起宫灯制作和销售,给宫灯产业注入新鲜“血液”。

  产业兴了,村民富了,村集体的“家底”也更加殷实。

  “我们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营、村社主办’的整体思路打造宫灯全产业链生产基地,投资1500万元建成集培训、研发、生产、销售及展览为一体的宫灯产业园一处,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同时,采取村集体入股、联合租赁生产设备和企业自行筹建等形式,将村集体资金资产投入丰农公司,每年可带动村集体收益分红5万元,园区年产值达5000万元。”水洛镇党委书记姚思俊介绍。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

  近年来,庄浪县根据宫灯生产的种类和工艺,在宫灯生产核心区以点带面形成全链条产业,着力打造西北最大的宫灯生产基地。通过与丰农公司合作,解决了全县宫灯产业发展单一、市场份额小等问题,真正实现产供销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及企业、群众、村集体三重收益,初步形成“一园一企24网点”的宫灯产业发展集群。

  同时,庄浪县还出台多项举措扶持宫灯、马尾编荷包、庄浪毛笔、泥金纸织画等当地非遗项目和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民间传统工艺品加工得以发扬光大,产品不仅在周边县区畅销,还远销浙江、四川、新疆等地。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