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兰州新区对重点项目用地做到“应保尽保”

 2024/02/07/ 08:51 来源:兰州新区报 记者 祁瑞龙

要素供给到位 项目加快落地

兰州新区对重点项目用地做到“应保尽保”

  项目是发展的第一基石。2023年,新区自然资源局始终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工作导向,对重点项目用地做到“应保尽保”,多措并举为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提供高效保障,助力新区招商引资项目快速落地建设。

  强化土地供应

  保障省市重大项目落地

  新区自然资源局精减优化用地组件、初审、审查和审批流程,精准保障各类项目用地,高效审批建设用地59宗8120亩,报批单独选址项目建设用地11宗1913亩。采取弹性出让、多渠道用地推介等一系列有效方式,强化土地供应,保障了东金硅业、宏牛等上百个省、市重大项目落地,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应供尽供,全年供应土地1.98万亩,完成土地收入23亿元,产业用地供应和土地出让收入排在全省各市州前列。同时,主动靠前服务,聚焦痛点、难点,充分运用集中会商、现场办公等方式,高效做好项目用地预审、选址、规划审核等重要节点工作。及时高效完成117个招商项目选址,快速高质量审定规划设计方案106个,完成用地规划、工程规划、规划核实等许可事项301件。科学编制年度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全年征收集体土地7143亩。编制土地储备三年滚动计划及年度土地储备计划,构建“批—征—储—供”的全口径全流程管理机制,形成土地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优化空间保护

  生态修复项目新增耕地入库

  新区自然资源局持续开展产业项目用地效益评价,充分利用土地二级市场,高效处置闲置土地0.27万亩、批而未供土地2.3万亩,批而未供土地处置量和处置率均位居全省前列。创新采取网上公开出让方式高效完成采矿权出让,收入2.03亿元。深入调研分析上川镇18宗遗留采矿权问题,逐个矿山开展分类处置,8宗保留矿山可开发再利用,初步探明砂石储量约2000万方,预计可实现收入约4000万元。

  同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持续深入开展基本农田核实处置、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等工作,坚决制止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问题。目前,新区耕地保有量48.88万亩,超出省市分解下达任务5.05万亩,耕地总量连续三年净增加。值得一提的是,新区生态修复项目首批3716亩新增耕地成功入库,250亩实现区域内调剂交易,打通了利用低丘峁梁等未利用地开发整理耕地入库的“新区通道”,新区通过未利用地生态修复拓展农业空间做法得到国家认可。

  为全面优化空间保护格局,新区自然资源局科学编制未利用地生态修复整治规划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深入推进“陇中生态平原”建设,实施生态修复项目7个,总面积5.24万亩,新增耕地2.8万亩,大幅拓增生态、生产、生活空间,蹚出了一条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的新路子,相关经验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等国家部委和多位行业权威专家的充分肯定。

  优化营商环境

  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度

  新区自然资源局深化改革,推动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打造自然资源行政审批“轻松办”服务品牌,积极推行“不退件审批”“拎包过审”服务,升级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帮办领办”“预约延时”等特色服务,部分审批全程电子化“不见面”,真正实现“零跑腿”。充分发挥新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工业用地“标准地”模式迭代升级,全省率先推行工业项目“用地清单制”改革,实现“签约即落地”“交地即开工”。创新推行不动产“带押过户”“跨域通办”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实现企业间不动产转移登记“零收费”,“登记财产”指标评价连续两年全省第一。推行“不动产登记+绿金通平台融资”联动办理,建立不动产办税便利化工作协作机制,财产交易、登记、纳税“一网通办”“一窗即办”。“登记难”问题“清零见底”,14675套“登记难”问题全部化解,在全省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记者 祁瑞龙)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