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激活发展动能 聚力乡村振兴——嘉峪关市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强筋骨”

 2024/03/21/ 09:16 来源:嘉峪关日报 记者 白艳华

激活发展动能 聚力乡村振兴

——我市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强筋骨”

  融媒体中心记者 白艳华

  春寒料峭的三月,走进文殊镇冯家沟村洋葱育苗大棚,满眼新绿、长势喜人,村干部分组值班,帮助农户除草、整苗、浇水;石桥村钢架设施大棚里,开沟、起垄、铺膜,为种植土豆、鲜玉米、西蓝花做准备……这是该镇以党建为引领,组织群众建立村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共同体,确保产业增效、村民增收,激活村集体经济发展“一池春水”。

  2023年,我市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多措并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持续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

  选优配强“领头羊”

  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农民富不富,关键靠支部。

  我市全面建强基层“头雁”方阵,梯次配备镇村干部,对工作成绩突出、群众认可度高的23名乡镇干部,提拔任用和晋升职级,着力锻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主力军”。

  扎实开展干部能力素质大提升三年行动,培训党员干部群众1.8万人次,开展果树栽培等专题培训40余场次。先后组织镇村干部80余人赴陕西省西安市、安康市等地,围绕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三联”机制建设情况等开展考察学习,拓宽发展思路。强化“练兵比武”,开展干部上台讲、知识测试、观摩评比等活动40余场次,推动形成“书记教书记”“先进带后进”的良好氛围。

  “培训后,我们充分挖掘‘沉睡’资源,全力打造了‘研学游购娱’一体化发展的嘉峪关村游客接待中心,通过‘支部引领+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主导+专业团队运营’的商务发展模式,不断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外出考察学习,让峪泉镇嘉峪关村党总支部书记李沛收获满满。

  我市派强用好驻村力量,向乡村振兴重点村、软弱涣散村持续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通过落实捆绑责任制,推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发挥作用,引领乡村发展。同时,建立市级人才顾问团,组建农业技术先锋服务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致富带头人等乡村振兴人才300余人。

  压实责任增动力

  “我在两个园子里种了水蜜桃、早酥梨、李广杏、大枣和黄瓜、菠菜等新鲜果蔬,长势都很好,村干部和帮扶队员也一直帮忙销售,收益不错。在村集体的引领带动下,我们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文殊镇文殊村二组村民马建花乐呵呵地说。

  立足各村资源禀赋,我市对17个村全面“把脉会诊”,激励联村抱团发展,划分资产盘活型、资源开发型、为农服务型、项目带动型、多元合作型等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精准分类指导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策”“一村一品”,切实找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子,打造产业示范乡镇1个、产业样板村3个。

  同时,我市压实工作“责任链”,扎实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计划。建立调度通报机制,镇村定期分析研究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确保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建立村干部报酬增长与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积累的增加有机挂钩机制,制定《嘉峪关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创收奖励办法(试行)》,有效激发村“两委”班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发挥精准帮扶和抓镇促村作用,全市110家机关事业单位、酒钢集团公司17家基层单位和45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117个村民小组,累计筹措资金993万元,谋划项目106个,代销农产品344吨。

  多元探索促增收

  “近年来,我们村坚持‘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发展模式,不断拓宽土地规模流转经营、现代产业园区经营管理、特色青贮产业种植加工、固定资产盘活租赁、农产品对接销售5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道路,吸引村民就近创业就业,村集体家底更殷实,村民腰包更鼓,发展更有力。”新城镇新城村党总支部书记闫霞霞说道。

  我市聚焦“2+6+N”产业链部署,因地制宜探索出项目带动型、农产品对接销售带动型、资产资源盘活型等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模式。

  2023年,我市实施14个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农特产品展销中心,为全市土特产提供展销平台。围绕“土地流转+集体经营+产业延伸”的发展思路,探索“土地银行”“土地托管”“土地整村流转”等多种经营模式,提高土地流转率,引导村民流转土地4万余亩,流转金额2411.28万元,农业产业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路径更加宽广。同时,以“党建+旅游”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线下“周末经济”“节会经济”,举办梨花节、西瓜节、锅盔节、乡村文化旅游节等主题节会6场次,文殊镇、新城镇、峪泉镇累计接待旅游人数88.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642.39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的路径持续拓宽。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