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文化·荟萃】古韵新风看秦州

 2024/03/22/ 08:5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王家安

古韵新风看秦州

古城四合院 徐媛

南郭寺杜甫塑像 王家安

南郭寺

“麦积烟雨”景观 郎兵兵

  王家安

  乡音老巷,小馆时蔬……古老城衢,一夜之间变得“热辣滚烫”。吃完麻辣烫后还能再去哪里?是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在天水老巷里长大的我,便忍不住做个“向导”,告诉大家,除了麻辣烫,在这座古城,还有多少“宝藏”?

  古城拜伏羲

  一般到了天水,都会听人介绍,去一趟伏羲庙,这个天水城中最有名的景点。

  去伏羲庙除了朝拜瞻仰,再看什么,就是两句话——顶天立地,龙凤呈祥。

  “顶天”,是说大殿的顶棚,精美的《周易》六十四卦图。改变世界进程的“二进制”受到伏羲八卦的影响,发现并完善二进制的德国人莱布尼茨曾激动地说,“这种算术由这位伟大的创造者所掌握,而在几千年之后由我发现。”他所说的这位“伟大的创造者”正是被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伏羲。

  伏羲造书契、结网罟、养牲畜、建屋庐、制嫁娶、鼓琴瑟,从生老病死,到婚丧嫁娶;从琴棋书画,到柴米油盐,是他让中国的先民们,走出了茹毛饮血的时代。而伏羲八卦一画开天,肇启文明,是洪荒年代的文明曙光,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坐标。

  从大殿向后走就是太极殿,沙孟海先生的榜书与周围古柏一样雄浑苍劲。殿门两侧,有团龙、团凤雕窗,经过数百年的时光流逝,仍栩栩如生。

  传说中的伏羲、女娲,面对人类繁衍的重任,他们巧妙地通过“天意”选择,让两个磨盘从山坡滚下,磨盘也果然合二为一,这就是“天作之合”。

  伏羲的母亲是在一个巨大的脚印中孕育了他,其实是早期母系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反映。伏羲敏锐地发现,人类要有序繁衍,必须确定以夫妻为基础的家庭伦理,于是,从他开始,中国人有了一“嫁”一“娶”,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聘礼、合卺、洞房、盖头等,都和他们有关。这一个个故事,就能让人从中感悟到“家”的温情。因此天水人把伏羲亲切地称为“人宗爷”,意为人类共同的祖宗。每逢祭日,都将阖城出动前来朝拜,乡人谓之曰“朝人宗”。

  伏羲庙所在的西关,旧时称为“伏羲城”,鳞次栉比的民居掩映在黛瓦古树之间,天水人最引以为豪的,就是“万山都近圣人居”。

  巷陌有秦风

  著名报人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说,“甘肃人说到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说苏杭一样,认为是风景优美、物产丰饶、人物秀丽的地方”。

  天水气候滋润,就西北来说,确实环境宜居。居民普遍肤白,自古有“天水白娃娃”之美誉。而全市成百上千年的古树就有五百余株,你也许会惊讶,一个位于西北的小城,古树数量竟然位居全国第二位。就市区这一片来说,行走之间苍槐翠柏随处可见,而古树名木更不为奇。

  沿着西关古城,从广场到伏羲庙并不算远,最好是一路步行。这样,沿途可以细细品味古城的“慢节奏”,再买个猪油盒,吃碗热呱呱,从一些叫做杂烩、里脊、“老三篇”的碟碗中,和着秦腔入味。

  古城的多数建筑,尤其门店之后,还是一些明清以来的古民居,如果感兴趣,可以专挑小巷里那些保存着原貌的民居去看一看。这里的每条巷子背后,都有一两个故事。

  伏羲城门口的士言巷,为纪念“陇南文宗”任其昌。靠近广场南侧的育生巷,是纪念近代教育家张世英;巷子里还有一代才女苏惠的传说,她的“回文诗”千古传奇,李清照词中“云中谁寄锦书来”的“锦书”就是指此。如果你是赵氏后裔,还可去“赵氏天水堂”里寻根,天水,是华夏赵氏的第一郡望。

  紧邻广场的路北,就是我从小长大的澄源巷。巷子不大,却有几处比邻的名人故居,其中最著名者即是哈锐,天水人将其姓氏读作“尕”。

  哈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回族翰林,辛亥革命后返回故里天水兴办实业。有意思的是,一家网红麻辣烫店的老板正是他的后代。

  从澄源巷一路向北,就可于山峦葱郁中眺望楼阁飞檐,那便是被誉为“陇东南第一名观”的玉泉观,因山上玉泉而得名。拾级而上,至中间沟壑处有一廊桥,名曰“通仙桥”。每当从桥上走过,檐角铜铃一晃,这时转身抬头,则见高不可攀的数百石阶,再仰头看到“两河胜境”“人间天上”的大字牌匾,确实有恍然登仙的感觉。以前,我放学后经常到山上玩,在泉井不远处,有一方字迹飞舞的碑刻,长大后才知,那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专门来这里寻根时题写的诗碑。

  在西侧山崖上,有一座不太起眼的小庙,供奉的正是曾经六出祁山而转战天水的诸葛孔明。失街亭、斩马谡,天水关、收姜维,木门道、射张郃,演一场空城谋略,叹六出未完夙愿……流传在天水的三国故事不胜枚举。

  出了西关,在广场北侧再向东,可去南北宅子。虽然这样的明代建筑在外地也有不少,但内部装扮,尤其历史人物及场景复原,还是再现了老天水人的日常生活,故而这里也被称作民俗博物馆。在他们的厨房里,能看到老天水的“十全席”都吃些什么,那旧居秘藏宝藏的地道,如果钻进去感受一番也挺有意思,而仔细品味每间屋子悬挂的中堂、匾联,都是对这座古城的别样解读。

  天水多诗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描绘的蒹葭秋水,正是在天水一带的渭河之滨。

  天水,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有人说来自“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确切记载是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以朝廷之名正式确定“天水郡”,距今已2138年。

  两千多年来,天水的水一直是温润可人。秦州之郊的齐寿山,古称“嶓冢”,是西汉水的源头,是上古文献中神奇的存在,也是屈原所吟唱的“望崦嵫而勿迫”,一个神话中日落的地方。

  落日余晖下的渭水之滨,最美不过是卦台山下。如果时间够用,不妨驱车一个小时左右去趟卦台山,那是传说伏羲画卦之处,尤其落日时分,站立山巅,脚下平川开阔,蜿蜒渭水在山前形成一道“S”形的流向,恰如一幅天然的“太极图”。飞霞流丹,水浪浮金,一瞬间就会感到,当年伏羲“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能够以自然为本绘制八卦,是那样的不可思议。

  溯渭水而来,1265年前,刚刚经历安史之乱的杜甫客居秦州,尽管在这里的日子过得也十分清苦,但从他留下的《秦州杂诗》中,多少能感到一份宁静。如今在天水,仍有不少和杜甫相关的遗存,最值得一去的,是位于市区南山的南郭寺。这里有杜甫祠堂,一尊有些年头的杜甫塑像身材不大,却受尽烟火的熏染和岁月的斑驳,沧桑之感,很容易让人有老杜诗中“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的感触。

  南郭寺还有两处地方值得一看,一是院中被称为“春秋第一柏”的古柏,其和孔子同龄,中间两处开叉后,又抱生新树,院中老僧能给你绘声绘色地说好几个故事。寻着幽静的小道往里走,院后有《二妙轩》诗碑,这是清代诗人宋琬用二王书法集成杜甫《秦州杂诗》。所谓“二妙”者,诗圣之诗妙,书圣之字妙也。

  杜甫没有辜负南郭寺,《秦州杂诗》中专门留下了一首:“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北流泉仍在,你还可以凭栏而憩,或是踱步竹林之间,听老树随风空响,杜甫的诗味,就在不经意间飘散出来。

  南郭寺爬山大概半个小时,开车可以直达,打车也可以上山。山上还有邓宝珊将军纪念馆,这位促成北平和平解放的关键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肃首任省长,也是土生土长的天水人。

  陇右传英名

  西关古城里,还有个飞将巷,顾名思义,纪念飞将军李广。但巷子里已找不到和李广有关的其他痕迹。如果感兴趣,可以打车七八分钟,到位于城南石马坪的李广墓去。

  这里虽是一座衣冠冢,但数百年来,凭吊之人络绎不绝。可以看着门口残缺的石马,听老乡讲述石马坪的来历,也可以站在墓前,领略“但使龙城飞将在”的豪情。自汉以来,人们就有战时思飞将的情怀,这是对英雄的崇拜与渴望,杜甫也曾为这里写过“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古人说“关西出将”,在天水是最好的印证。除了飞将军李广,天水历史上还有汉代屯田将军赵充国、蜀汉大将姜维、三国骁将庞德、西凉政权的建立者李暠等名将。其中,还有以忠义闻名的纪信,后来被奉为天水城隍,至今仍有纪信祠。

  从纪信祠向广场方向一路折返,会路过南北宅子,再往前路口处,有一排仿古建筑的商场,其背后,是旧时的天水文庙。徜徉其中,你会找到秦祖、石作蜀、壤驷赤这三个不太熟悉的名字。两千多年前,当孔子在齐鲁大地开坛讲学时,西北一隅尚是并不起眼的“戎狄边陲”,谁也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孔门七十二贤中,会有这三个天水人。他们的志向,是要将仁义礼智之学带到家乡。前人称赞说,正是他们的筚路蓝缕,陇山渭水,从此才有“化雨春风”。

  天水,作为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数千年来,文脉不绝,正在于无数像石作蜀那样的先贤,无数像李广那样的豪杰,无数像哈锐那样的才俊,肯于去跋山涉水,肯于去焚膏继晷,肯于去舍生取义。他们以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终换来陇山鸟语,春意盎然;渭水莺啼,生生不息。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天水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