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讲解员“火”了
张书铖在讲解。
在省博物馆,张书铖主要讲解古生物化石,“这里是一个神奇的化石世界,有当今世界保存最完整的黄河剑齿象,完整的古鳄鱼化石,还有鱼类、巨犀、古长颈鹿等化石……”“太古宙距今约39亿年-35亿年的时间,地球上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以及海水的相继形成为太古宙生命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张书铖对馆内的每一件化石如数家珍,20-30分钟的讲解中,年代数据精准,历史脉络脱口而出,还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对化石进行解读,生动而幽默。
“讲解是我很喜欢的事,不紧张。听的人越多越兴奋,这是对我讲解的认可。”从小被称为“人来疯”的小书铖说,“讲解让我很有成就感,从没有觉得累,只觉得要学的东西更多。”
“其他讲解老师给我的帮助很大,跟着他们也学习了很多东西。”小书铖说,哪怕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会反复观察、学习、揣摩,回家后一遍遍练习。
姜楠说,小书铖从小个性比较强,有主见,读书看电影后,有时候讨论一些观点时会据理力争,“自己认定的就不会变。”
在学校里,小书铖同样“小有名气”。他的一名代课老师告诉记者,小书铖平日里涉猎广泛,特别喜欢看书,书包里总能看到他装着一些历史、科普类的书籍,并且各科成绩也好,读书速度很快。课堂上,表现特别活跃,尤其是讲到一些和历史文化相关的知识点,他总是会积极踊跃地发言。
对于走红“出圈”,张书铖“有点意外”但也“比较淡定”。他说:“这是大家对我的认可,自己的讲解能被这么多人喜欢,我觉得也有点小成就感。”
姜楠也说:“知道自己在网上刷屏后,孩子情绪比较稳定。”
谈及未来,小书铖说,他会继续当好讲解员,“甘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我对丝绸之路历史也很感兴趣,希望把现有内容讲好之后,再去了解和讲好丝绸之路的故事。”
志愿讲解员需层层选拔
事实上,在甘肃省博物馆里,像小书铖这样的少年讲解员有不少,占总志愿者的近半人数。他们身穿统一服装,佩戴着精致的讲解耳麦,在各个展厅间穿梭,以稚嫩而坚定的声音,向游客们娓娓道来每一件文物的背后故事和历史渊源,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甘肃的故事。
甘肃省博物馆负责志愿者工作的刘婷说,自2008年起,甘肃省博物馆每年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至今已有16个年头,报名人数达16万多人,目前在册志愿者1173人,有老师、记者、学生等,年龄从6岁半到72岁,跨度较大。“比起成年志愿者,少年志愿者讲解任务较少,在保证史实无误的基础上,博物馆鼓励孩子们按自己喜好的风格讲解,有的孩子喜欢讲故事,有的孩子喜欢介绍考古的过程,每个人的讲解都体现着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想要成为一名志愿讲解员,必须经过层层选拔。据悉,每年年初甘肃省博物馆招聘信息发布后,几百位报名者要经过一轮初筛、一轮面试留下的才能进入讲解培训阶段。2023年的“竞争”格外激烈,志愿者报名人数达到1000人,创下历年来的高峰,最终录取比例也由1∶8变成1∶10。经过一个多月的培训,志愿者要进行试讲,每人有两次考核机会,通过试讲考核的志愿者,还有半年“见习期”,其间也会有专人监督指导考察志愿者在岗位上的表现。最终顺利留下的志愿讲解员每年还需达到至少20次合计50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这些孩子们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对文物知识有深厚的了解和热爱。
如今,这个志愿讲解员群体,已成为博物馆的一张名片,也成为讲述、传播中华文化的小使者,为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图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卢伟山 欧阳海杰 师天铭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3年05月22日【全国助残日】“耳蜗宝宝”当起甘肃省博物馆讲解员
- 2022年10月11日设备检修 甘肃省博物馆11日起临时闭馆
- 2022年08月15日甘肃省博物馆8月16日恢复开放
- 2022年07月10日7月11日起,甘肃省博物馆临时闭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