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全国助残日】“耳蜗宝宝”当起甘肃省博物馆讲解员

 2023/05/22/ 08:22 来源:兰州晚报 记者 刘蔚霞

国家助残政策让听障儿童重获新“声”

“耳蜗宝宝”当起省博讲解员

马思雨讲解《革命烈士王孝锡的故事》

程耀航讲解《马门溪龙》

赵凝芯讲解《黄河古象》

  “大家好,我是讲解员赵凝芯。1973年春,在甘肃合水板桥乡马莲河畔的水利施工工地上,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古象化石,它身高4米,体长8米,门齿3米多,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一具古象化石,也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剑齿象化石……”5月21日下午,8岁的小姑娘赵凝芯身穿黄色志愿者马夹,站在甘肃省博物馆三楼甘肃古生物化石展厅内的黄河古象前面,为观众讲解甘肃古生物化石。抑扬顿挫的童声吸引了不少观众,人群中传来阵阵掌声。当天是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为提高全社会对残疾人的了解和认知,进一步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环境,支持和鼓励残疾人特别是残疾青少年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联合举办了“我是小小讲解员”主题公益活动。

  1 从不会说话到对答如流

  从下午2点到4点,在赵凝芯讲解的两个小时里,观众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有一名“观众”始终站在不远处,笑眯眯地看着她自我介绍、讲解化石、鞠躬致谢,眼神里充满慈爱和自豪。她,就是赵凝芯的妈妈。看着曾经不会说话的女儿能自如地站在这么多人面前作讲解,她喜极而泣。

  赵凝芯的妈妈今年34岁,来自庆阳。2015年,她的二女儿凝芯出生,幸福的日子没持续几天,孩子在做新生儿听力筛查时发现听力障碍。“大夫说孩子听不见的时候,感觉天都要塌了。但农村家庭,收入有限,总希望是误诊了,等孩子长一长再看。直到1岁半,女儿还是对声音没反应,也不发音,才带到兰州来检查,并确诊为先天性神经性耳聋。“妈妈说,女儿患有先天疾病,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2016年,经残联推荐,女儿参加了甘肃省惠残助残0-6岁听力障碍儿童救助项目,免费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术后为了重建听力,每个月要来兰州调一次机、上一次课。他们索性在兰州租了房子,专心康复。后来,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搬到了兰州新区,一家人也跟着去了新区,经过系统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孩子的听、说能力均已达到同龄人水平,目前在兰州新区第八小学上学。

  看着活泼可爱的女儿,妈妈非常欣慰。她说,“耳蜗宝宝”的成长之路无比坎坷,如果没有政府的救助项目,很多农村家庭会放弃对孩子的治疗,所以,一个耳蜗挽救的不只是一个孩子的命运,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她从来没想到,自己的女儿有一天能对答如流。但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她觉得自己的经验可以帮助更多人,所以她应聘成为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的保育员。她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班里的“耳蜗宝宝”。

  2 人工耳蜗使孩子重回有声世界

  “耳蜗宝宝”指先天性听力丧失,植入人工耳蜗治疗的孩子。如果孩子出生无法听到声音,错过语言发育机会,会导致语言功能丧失,人工耳蜗可以使孩子重回有声世界。

  当天,和赵凝芯一起来的还有三名“耳蜗宝宝”。

  9岁的程耀航佩戴人工耳蜗8年,2014年—2016年在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接受康复训练,目前就读于甘肃农业大学附属总校。当天讲解的展品为《马门溪龙》。

  14岁的马思雨佩戴人工耳蜗11年,2011年—2013年在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接受康复训练,目前就读于兰州市第三十一中学。当天讲解的内容为《革命烈士王孝锡的故事》。

  15岁的马常智佩戴人工耳蜗12年,2010年—2011年在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接受康复训练,目前就读于兰州第四十六中学。当天讲解的展品为《铜奔马》。

  他们都患有先天性神经性耳聋,在国家助残政策的扶持下参加了人工耳蜗康复救助项目,经过系统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听、说能力均能达到同龄人水平,现已进入普通学校就学。

  这些坚强的孩子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勇敢地尝试讲解工作。几位妈妈都全程陪同孩子的人生第一次,程耀航的妈妈说:“这样的锻炼机会难得,相信在观众的鼓励下孩子们能更加自信自强自立。”马思雨的妈妈躲在人群中偷偷为女儿拍照录视频,孩子每讲完一遍,她都会竖起大拇指。马常智因为讲解《铜奔马》,展厅光线较暗,不能拍视频,妈妈就给儿子一遍遍录音。

  3 国家助残政策让听障儿童重获新“声”

  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的主题是“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省市区残联陆续举办了义诊、助学、康复、托养、就业培训等一系列助残活动,连续多年执行的国家助残政策让听障儿童重获新“声”,其中甘肃省惠残助残全省0-6岁听力障碍儿童救助项目由甘肃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组织实施。

  甘肃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成立于1989年,为省残联直属事业单位,是国内首批具备正规医疗、教育双资质的听力语言康复机构之一。业务辐射西北五省区及河南、重庆、四川、安徽、西藏等10个省市,在区域建设、学科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为全国听力语言康复重点学科单位、全国听力语言康复区域中心、省级一类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国家职业技能(助听器验配师)鉴定所,是全省唯一一家能够同时开展医疗、康复、融合教育业务,举办国家级、省级各类培训的听力语言康复机构。分别被国务院残工委和甘肃省政府残工委授予“残疾人之家”荣誉称号;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巾帼文明岗”。

  多年来,在省残联的有力领导下,在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等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经过中心全体职工的不懈努力,中心已经发展成为模式先进、功能完善、服务齐全、西北一流的听力语言康复技术资源中心。

  截至目前,中心已收训听障儿童4640名,服务孤独症儿童32人次,培训听障儿童家长60274人次,实施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手术835例,助听器验配6773例,848名听障儿童分别进入小学、中学和大学就读,康复率达96%以上。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蔚霞 文/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