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长城脚下有燕鸣——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晓燕

 2024/06/06/ 16:02 来源:嘉峪关日报 记者 赵明霞 刘雁

长城脚下有燕鸣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晓燕

  融媒体中心记者 赵明霞 刘雁

  晓风花气新,燕语宾客欢。

  在长城脚下,一位名叫张晓燕的美丽女子,不远万里,从河南禹州来到甘肃嘉峪关,迎着粗粝的漠风,扎根长城脚下,22年如一日,将长城文化故事讲给四海宾朋,让长城精神融入当代、薪火相传。

  她是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副研究馆员,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她说自己是长城脚下的一抔黄土!多年前听从内心的召唤,从千里之外的中原大地义无反顾奔赴戈壁旷野的嘉峪关,从此,懵懵懂懂一头扎进长城的怀抱,就再也没有离开。

  她是大家口中“百问不倒的讲解员”。2002年参加工作以来,讲解接待各类团体1.5万个,讲解服务人数20多万次。圆满完成了习近平等5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解接待任务;是嘉峪关市从事讲解时间最长、接待人数最多、成绩最突出的讲解员。

  “我是长城脚下的一抔黄土”

  外表娴静温婉的张晓燕,一提起长城,便两眼有光、口若悬河。

  “我感觉我就是长城脚下的一抔黄土,来嘉峪关关城,是机缘巧合,更是使命在召唤。”张晓燕说。

  2001年,正值青春的河南禹州姑娘张晓燕,第一次在一位嘉峪关朋友的带领下,来到了嘉峪关关城。

  雄伟壮观的关城,矗立在茫茫戈壁之中,向世人展示着古代工程的奇迹。站在九眼泉旁,望着气势恢宏的关城城楼,一种神秘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面对在语文课本中学到的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嘉峪关关城,张晓燕迫切地想去瞻仰、想去了解。

  当时,在关城外围景区参观门票5元,进关城参观门票20元。由于经济原因,张晓燕和朋友最终没有进入关城参观。

  恰在这时,一名导游带领旅游团队进入关城,经过张晓燕身旁,让她十分羡慕:“我要是能在关城当导游,该有多好呀!每天都能看关城,还能给游客讲关城的故事。”

  回到家后,张晓燕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没能走进关城看一看,成了她的遗憾。嘉峪关关城仿佛有种神秘的力量吸引着她,让她不能忘怀。

  念兹在兹,必有回响。2002年3月,嘉峪关文物景区招聘讲解员,得知消息,张晓燕马上报名,最终在200多名报考人员中脱颖而出。

  自此,这个在中原长大的柔弱姑娘,一头扎进了嘉峪关这座戈壁小城,站上关城城墙,开启了她与嘉峪关长城的不解之缘。

  “百问不倒的讲解员”

  登上关城,戴上耳麦,开始讲解。张晓燕总能抓住游客的兴趣点娓娓道来,让人在如沐春风中了解长城文化、感悟长城文化;讲解中,无论游客问什么问题,她都能对答如流,让游客满意。因此,张晓燕被称为“百问不倒的讲解员”,不少旅游团点名要她讲解。

  “要给游客一碗水,必须要有一桶水的储备。讲解员不能只是背诵一份讲解词,要深挖讲解词背后的文化故事。”张晓燕说。

  做到“百问不倒”,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为此,张晓燕像着了魔一样钻研讲解词、背诵讲解词。

  为了让讲解更有针对性,她把游客团体分成政务团体、专家学者、中小学生、现退役军人、文学艺术爱好者、新闻媒体六大类,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不同的讲解词。

  她查阅史书典籍、背诵历史故事、及时了解嘉峪关发展现状,将历史与现在巧妙融合。

  为了查清讲解中遇到的问题,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她都在查找印证资料、琢磨思考。上下班时间,她放弃坐通勤车,好几次思考的太专注,车子骑进了树沟,撞在了树上。

  一份3000多字的讲解词,她硬是研究撰写出20余万字。

  她制心一处,如痴如醉记忆背诵讲解词。那段时间,她的衣服口袋和包里装的都是讲解词。面对什么群体、在哪个点位、给游客讲解什么,游客还会问什么问题,她一遍一遍琢磨、演练。

  一次猝不及防的临时讲解,验证了她的实力,也让她的努力被看见。

  2011年7月16日早上8:00,张晓燕突然接到有临时讲解任务。她匆忙换好工装,到现场一看,是要给一位中央级领导讲解。

  在文昌阁前,这位中央领导看着斑驳褪色的楼阁心情沉重。张晓燕当即决定转换讲解角度,重点讲嘉峪关人文物保护的情怀和举措,略讲嘉峪关关城的修建历史发展。她从嘉峪关农民自筹经费修长城、群众自发捐款修长城讲到历届市领导如何关心保护长城,她的讲解深深打动了这位领导。此次讲解不久,在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积极争取下,中央划拨嘉峪关20.3亿元用于开展文化遗产保护。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