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纪事】乡村就业工厂——托起“家门口”的幸福

 2024/06/19/ 08:5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文洁 王君洁

乡村就业工厂——

托起“家门口”的幸福

工人在甘肃晨鑫源制造有限公司制作服装。

甘肃宏锐服饰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正在赶制订单产品。本文图片摄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君洁

工人在甘肃俊牧丰服装科技有限公司熨烫服装物料。

飞天食品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正在包装粉丝。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文洁 王君洁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兴旺。

  近年来,我省出台一系列政策,全社会多方面综合用力,积极支持多类型、多模式创办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吸纳村民就近就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让村民变产业工人,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日前,记者前往天水、定西,探访当地乡村就业工厂,发现家门口的“小工厂”帮助越来越多的群众实现了就业,托起了他们的幸福生活。

  “小工厂”的“大作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天水市把乡村就业工厂(就业帮扶车间)建在家门口,让当地群众实现“顾家、务农、挣钱”三不误。

  为了照顾孩子,杨丽军关掉经营多年的服装店,回到甘谷老家,建在家门口的“小工厂”让她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在家务农的焦玉吉,在家门口的乡村就业工厂“灵活”就业,多了一份收入,也多了一份底气。和杨丽军、焦玉吉一样,在家门口走上工作岗位的群众越来越多……

  早上7时许,甘谷县居民杨丽军像往常一样从家出发,不超过3公里便到了工作地点,而此前,她在2000多公里外的地方工作。杨丽军曾在西藏经营一家服装店,两个孩子慢慢长大后,杨丽军决定回到家乡照顾孩子和老人。去年,她关掉服装店回到甘谷。今年春节过后,杨丽军看到离家不远的甘肃陇山驰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在招人,便成功应聘。

  “厂里工作环境好,老人带新人进步快,同事之间关系融洽;下班能在家陪伴孩子,娃娃们变得更开朗了。”杨丽军说。

  在杨丽军工作的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赶制订单:鞋模裁断、帮面车缝、鞋子合成……

  “开年以来,新增的订单量持续上升,目前运行了5条生产线,其中3条电脑线、2条针车线,有近200名工人投入生产中,他们中有不少是陪读妈妈,月收入在2500至4000元不等。”公司负责人李军孝表示,未来,印刷、压条等工序都将在甘谷当地完成,将吸纳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走进位于甘谷县的甘肃步隆毛织服饰有限公司就业工厂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依次完成缝盘、车唛、洗水、包装等工作。

  今年41岁的席建伟正在统计并记录出货数量和码数,他主要负责生产进度跟进、包装出货跟进及客户需求对接等工作。

  席建伟曾在深圳毛衫厂工作过10年,几年前,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他回到了家乡。如今,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他在步隆服饰有限公司实现稳定就业,月收入近5000元。

  “我们的工人中,从事过手工加工的人员占到一半以上。当时在这里投资建厂,主要是考虑不少返乡人员有手艺,是熟练工,在家门口做工,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赚钱。”公司负责人张新胜说。

  为了让新人快速上手,厂里对新员工进行带薪培训,“剪线、包装等工作很容易上手,岁数稍大点也能干。”

  甘肃步隆毛织服饰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毛织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加工和销售,产品销往美国、俄罗斯、韩国、泰国、丹麦、法国、印度等国家。2022年10月被认定为乡村就业工厂,目前共吸纳周边村子460余名群众上岗就业,其中264名群众居家就业。

  “我们充分利用县内劳动力资源富裕的优势,走出了一条‘车间驻村、居家就业、群众增收’的路子,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张新胜说。

  今年34岁的高换荣是一名陪读妈妈,也是甘肃福雨塑业有限责任公司乡村就业工厂的一名技术工人。

  在秦安县甘肃福雨塑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里,高换荣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完成管芯投放、膜卷位移、产品下线、在线称重等工序……

  为了照顾孩子,曾在银川打工的高换荣回到了家乡,她先在附近工地找了一份做饭的工作,一边照顾孩子一边挣点儿钱补贴家用。成为福雨塑业的一名工人后,高换荣开始学习技术,很快成为一名操作工。如今她已成为能带徒弟的主操手,月收入平均能达到1万元。

  在福雨塑业有限责任公司乡村就业工厂,像高换荣这样的陪读妈妈已有不少成为技术骨干。

  “我们积极吸纳县城周边及进城的陪读妇女前来务工增加收入,公司还建起了食堂,为员工提供公寓,节省了陪读家庭的租房费用,让务工农民工享受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权益,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甘肃福雨塑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二虎说,当地群众积极应聘也解决了公司对工人的大量需求。如今,通过公司的培训和指导,很多人成了技术骨干,为公司生产储备了大量技能人才。

  秦安县一画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生机勃勃,蜜桃、油桃、蟠桃长势喜人,色泽鲜亮的果子挂满枝头。

  60岁的马德明查看桃树的生长情况,他主要负责桃树的管护工作,在这里工作近7年。

  “年纪大了,出去打工难度大。在果园里干活,能照看家里的苹果树,还能跟着专家学习果树管理。”马德明笑呵呵地说,每年桃子成熟采摘之后,就开始修剪枝条、把大棚里的地膜去掉……温室大棚一年四季有活干,全年都有收入!

  据了解,一画农业发展有限公司2018年10月被认定为扶贫车间,2021年6月转型升级为乡村就业工厂,截至目前,共带动就业98人,其中脱贫劳动力47人,脱贫户就业人员最低工资每人每月2200元。

  “我们依托现有果蔬基地内建设的100个蔬菜、油桃、育苗冬暖棚,开辟50多个大棚专门吸纳脱贫户就业。采取‘公司+基地+就业’的模式,帮助脱贫户掌握技能,吸纳更多的脱贫劳动力就业,有效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一画农业负责人张君芳说。

  走进秦安贵园宏果业有限责任公司乡村就业工厂,苹果的香气扑鼻而来,工人们正忙着包装苹果、装车运输。

  今年51岁的焦玉吉是孙阴屲村的村民,她正在麻利地给苹果套网套。

  “我一般农闲的时候过来打工,经过培训后,现在手底下快多了,每个月平均收入4500元,还不耽误家里种苹果。去年家里的苹果卖了十几万元,再加上我打工挣的钱,年收入近20万元,最主要的是,我有了一份自己的工作。”焦玉吉说。

  “我们厂主要是季节性用工,工人们大多家里都有果树或者土地,自家农活不多的时候,来厂子里的工人就比较多,手速快的熟练工一天可以挣两百元左右。”贵园宏果业有限责任公司经理何向东说,公司建立的“产地交易批发市场+冷链物流+基地+农户”运营机制,在当地直接安置就业人员128余人,其中脱贫劳动力50人,间接吸纳就业农民280人以上,带动周边1985余户农户实现增收。

  让群众在家门口增收

  夏日里,行走在陇西县文峰镇张磨村的山梁上,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花椒树染绿了整片山坡。这里是云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花椒基地,30余名椒农正忙着除草、施肥。

  “那一片是生态林,3月中旬种的树苗,目前成活率在90%以上!”顺着合作社理事长潘红霞手指的方向望去,半人高的云杉苗在风中轻轻摇曳……

  2016年,潘红霞放弃了自己从事多年的服装生意决定返乡创业。

  “家里以前就种植花椒,我从小就喜爱各种树木,我相信自己能干好!”

  于是,她将多年积攒的100多万元全部投入到荒山上,开山、修路、种花椒……

  为了找到适合在张磨村种植的优质花椒品种,潘红霞先后到陇南、天水和陕西杨凌等地考察学习,最终选定了花椒品种——伏椒。经过几年时间的奋战,原本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一座郁郁葱葱的花椒园。

  “目前,合作社流转土地面积1200亩,种植优质花椒900余亩,核桃300余亩,用工高峰期,平均每天有80人工作。我们在发展林果业的同时大力开展各类苗木的培育销售,年销售280多万元,同时发展林下经济,种植马铃薯、黄芩、万寿菊等,今年生态林种植了云杉和刺槐。”看着漫山遍野的绿,潘红霞满脸喜悦。

  花椒地里,工人王岁雄正忙着修剪树枝,他告诉记者:“家里有两位70多岁的老人需要照顾,没办法外出打工。合作社让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在这里我学会了修剪树枝,还负责施肥打药、采摘包装花椒等工作。”

  今年50岁的朱录平曾在河北从事绿化工作,来到合作社后,他跟着合作社聘请的专家学会了花椒种植相关技术。“我现在既能挣到钱,又能照顾老人,太方便了!”朱录平高兴地说。

  潘红霞告诉记者,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 “就业+创业+分红”的模式,合作社技术引导农户种植,并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使用商标。截至目前,合作社吸纳社员163户,辐射带动周边225户农户(其中建档立卡户56户)就业。

  从经济林到生态林,从育苗基地到农产品加工车间,多年来,潘红霞带动村民就近就业,种植经济林,让山野 “绿起来”;统一收购销售林果,让林果“活起来”;创建品牌拓展产业链,让农民“富起来”。

  看到自己的努力让家乡变得越来越好,潘红霞由衷地高兴。

  随着天水麻辣烫的火爆,宽粉、麻辣烫底料、浆水等“爆款”产品的销售也持续升温。

  这让陇西县巩昌镇河那坡村的甘肃陇之味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更忙了。浆水生产车间里,工人们身穿统一的工作服,有条不紊地洗菜、切菜、烫菜、发酵、装袋打包,“一条龙”全封闭生产线实现了浆水规模化生产。

  公司负责人郭亚斌是一名90后,2018年辞去电器销售工作回乡创业。

  “河那坡村是陇西县重要的蔬菜种植基地,我们利用本地蔬菜资源优势,采用恒温厌氧蔬菜自动发酵系统生产浆水酸菜及浆水酸菜附属产品的深精加工。现有自主研发且属国内首创恒温厌氧浆水酸菜自动发酵系统生产线三条,8吨恒温发酵罐12座,日产浆水9.6万袋,年销售3500万元。”郭亚斌介绍说。

  31岁的许凤娟在公司工作3年了。“最近,借着天水麻辣烫的走红,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浆水,我们的订单多了,工资也提高了。”许凤娟说。

  郭亚斌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浆水生产线吸纳46人就近务工,其中建档立卡脱贫人口11人,年人均收入超过3.6万元。同时,公司利用“企业+农户”的订单方式,联合村“两委”、企业、蔬菜种植户、务工村民共同参与浆水产业链致富新链条。

  “公司制作浆水所用的蔬菜均来自附近蔬菜大棚,我们与120余户农户签订种植协议,158个大棚由公司管理:统一提供芹菜种子、统一进行田间管理、统一收割标准、统一定价,既确保了公司原材料稳定供应,也保证了农户收入稳定。”郭亚斌说。

  此外,公司还有20多个临时工人,这些天大家正在加紧生产宽粉及麻辣烫底料。

  “宽粉供不应求,已经排单到一个月后了,主要销往西北五省区。麻辣烫底料通过线上销往全国……销路好了,大家的收入更多了。”郭亚斌说。

  村口就业陪读暖人心

  在陇西县首阳镇甘肃晨鑫源制造有限公司的乡村就业工厂,午饭时间格外热闹,不少“陪读妈妈”带着放学的孩子来到厂里的食堂一起吃饭。

  尉艳敏是一名在厂里工作了3年的员工,正在生产线上赶制一批企业工服。她说,除了能在食堂吃饭,晚上孩子放学后还能在厂里的“儿童之家”写作业。

  “我家孩子特别喜欢来厂里,晚上6点一放学都跑来了,‘儿童之家’有老师辅导作业,我能多干点儿活,收入也更高了。”尉艳敏现在月平均收入2000至3000元。她笑着说,“我和孩子们的日常开销够用了,手头也宽裕了。”

  文员周莉的小儿子也是“儿童之家”的常客,周莉说,厂里聘请了2位老师给孩子们辅导作业,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大家都能安心工作了。

  甘肃晨鑫源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箱包、服装服饰、鞋帽、床上用品、帐篷、针纺织品、工艺品等生产加工及销售等于一体的龙头企业。

  企业里大部分工人都是“陪读妈妈”,为此,公司建起了“陪读生产线”,即工作时间和孩子们上学放学时间基本一致,让工人们做工和照顾孩子两不误。

  晨鑫源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汪有明告诉记者,2020年,他发现“妈妈们”来上班后,很多孩子没有人看管,于是腾出一间会议室,把这些孩子集中在一起写作业、看书。

  后来,随着职工和孩子数量的不断增加,一间会议室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于是公司搭建了“儿童之家”,聘请了2名教师,在工作日晚上和周末,看管照料孩子们,辅导他们课业。

  为了解决工人们没空做饭、子女吃饭难的问题,公司又建起了食堂。“每餐1.5元,子女和家属都可以来吃。”汪有明说,建食堂就是希望工人们在忙的时候,不用着急赶回家做饭,让她们和孩子都能吃上热乎饭。没有了后顾之忧,她们的干活效率更高,也更有归属感。

  在通渭县的甘肃俊牧丰服装科技有限公司乡村就业车间,厂房立柱上张贴的大红色光荣榜格外醒目,上面公示着每个月收入最高的前十名员工的名字。

  负责人郑美滪告诉记者,厂里的员工大多数是陪读家长,为了提高员工积极性,公司实施奖补措施,每天工作7个半小时,月底就可以获得300元的全勤奖,上班一年每个月获得100元工龄奖,上班两年每个月补贴200元,三年及以上每个月补贴300元,除此之外每个月还有100元交通补贴。

  “为了方便陪读家长和住得远的员工,我们还提供通勤车,减少员工通勤支出。目前,公司正在修建食堂……”郑美滪说。

  两个月前,周乖旺来到俊牧丰服装科技有限公司务工,为了照顾孩子他放弃了北京的工作回到家乡。“目前工资差不多每个月4000元,我们父子三人的日常开销够用了。每天下班回去就能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很满足。”周乖旺说。

  韩转强和乔银梅夫妇都在俊牧丰服装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二人都曾在省外务工,都是熟练技术工人,目前夫妻二人的月收入加起来在2万元以上。“孩子大的10岁,小的1岁,两个人一起回到家乡,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工作。”一家人的团圆让这个家庭更幸福了。

  35岁的孔莉是通渭县甘肃宏锐服饰有限公司乡村就业工厂的一名工人。为了照顾孩子,孔莉放弃了外地的工作,回家做起了陪读妈妈。3年前,她来到甘肃宏锐服饰有限公司工作,和孩子们在县城租房居住。“厂里的工作时间是早上7点半到11点半,下午2点到5点半,这个时间与孩子上学时间一致。每天送完孩子来上班,下班回去还来得及给孩子们做饭,实现了工作顾家两不误。”孔莉说。

  “企业所在位置和县城还是有点距离,为了方便陪读家长上下班,我们购置了通勤车,一天四趟接送员工上下班。”公司负责人张慧珍说。

  甘肃通渭飞天食品有限公司的院子里,一辆核载40人的大巴车是企业的通勤车。“工作时间自由,用工形式灵活,上下班有通勤车……我们调整了用工政策,希望吸纳更多陪读妈妈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公司行政总监南延兴说。

  食堂、通勤车、“儿童之家”、灵活的工作时间……为了让陪读家长照顾孩子的同时能在家门口就业,各企业纷纷拿出实招,为“陪读家长”提供就近就业的机会,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