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周末对话】数呀数呀“数”胡麻

 2024/07/13/ 08:38 来源:每日甘肃网 李杨 王宇晨

  ——我们搞的成果如果农民不用,农民看不上,就没达到目标。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李杨 王宇晨

  党占海是谁?

  2010年3月20日,在美国北达科他州举行的第63届全美亚麻学术会议上,党占海应邀登台作学术演讲,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亚麻研究专家宣布一条消息:世界首个胡麻杂交种在中国甘肃诞生。

  他率先育成了世界首例胡麻杂交种,将我国胡麻杂交种推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党占海是谁?

  他是农民的儿子,从甘肃省会宁县走出来,却又把毕生所学还给这片黄土地。

  他说:“我们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必须放到农村去种,让农民去看,在大地里去选,实实在在放到生产实践中,让农民来检验鉴定。”

  他说:“我们搞的成果如果农民不用,农民看不上,就没达到目标。”

  新甘肃客户端:会宁人对胡麻非常熟悉,这样的情怀对后来搞科研有没有帮助?

  党占海:我小时候吃过的植物油只有胡麻油。我记得,上世纪60年代,干旱非常严重,胡麻产量很低,一亩地的胡麻产量只有30斤左右。

  因为生产队种的胡麻产量很低,完成国家油料任务之后,分给农民吃的油非常有限,我们家里十几口人,有一年我去生产队油坊分油,一共分了不到一瓶油。

  那时候,一月吃不上几顿有油的饭,一年可能吃不上一顿油饼,厨房里常用的油具是一块油抹布,为了防锈擦锅用。胡麻油对于那时的我而言,非常珍贵。

  大学没有毕业的时候,我没有想过会和胡麻结缘。

  1982年元月,我毕业分配到省农科院。报到之后,当时的院长征求工作志愿时,我说我喜欢作物育种。当时没有考虑研究胡麻,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小作物、密植作物、自交作物,这些固有特性都不利于新型育种技术的应用,难度大。没想到,我被分配到甘肃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没多久,就明确搞胡麻育种工作。自此之后,我正式和胡麻打起了交道。

  你们可能想不到,我最开始的科研工作是从“数”胡麻开始的。上年选出来的胡麻单株,每个单株大小不一样,所获种子的数量不一样,但是播种时一株种一行,为了在下一代观察选择时的可比性,要求每个株行播种粒数一致。当时一个单行要种150粒,一年大概有4000多个单行,我就开始150粒、150粒地数,不足150粒就淘汰,超过150粒的只要150粒,数一株,装一袋,做好标记排好次序,等待播种。

  让我坚定胡麻研究信心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当时所里胡麻育种课题负责人知道我是会宁人后,就和我说,“你老家是胡麻主产区,现在胡麻最好的品种是天亚2号,你带一些回去栽种下和老品种比较一下。”

  于是我带了大概不到10斤天亚2号种子在家里栽种。那一年,我家地里的胡麻长势非常好,庄子里的乡亲们看到后都说没见过这么好的胡麻,纷纷要求我家胡麻收获之后,给他们兑换留种。

  这件事让我认识到,我们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必须放到农村去种,让农民去看,在大地里去选,实实在在放到生产实践中,让农民来检验鉴定。

  新甘肃客户端:您与同事们经过324次抗病试验示范,选育出了高抗枯萎病的胡麻品种——陇亚7号。为什么会被命名为这样一个名字?

  党占海:胡麻和人一样,进入社会得有一个名字。品种命名,也有一个单位育成的品种按序排号的惯例。但胡麻品种命名比咱们人起名需要经过一个法定审定程序。

  陇亚7号是甘肃农科院成立以后培育的第七个胡麻新品种,最早的品种叫甘亚,从第5号开始,就把“甘”字改成“陇”,用这个陇字代表甘肃。其实,陇亚7号在没有正式命名之前还有一个小名叫“7544-4-2”。

  陇亚7号的名声大振,还在于它出现得恰逢其时。1985年前后,国内出现了胡麻枯萎病,当时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华北胡麻产区胡麻枯萎病大流行,胡麻生产面临毁灭性威胁。山西日报刊登了《救救胡麻》的文章,呼吁拯救胡麻。因为我是搞胡麻研究的,这篇文章对我印象非常深。

  1985年,我们选育的7544-4-2参加省区域试验,在我省枯萎病发生严重的定西油料站表现突出。我们就把它的高抗枯萎病与山西日报救救胡麻的呼吁相连接。恰好,1986年初,河北张家口地区张北县开始在全国征集引进胡麻抗病品种展开抗病试验,我们首推了“7544-4-2”。当年种了以后,就表现出突出的抗病性。当初他们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的几百份胡麻品种里,表现出抗病的一共是5份,咱们甘肃就有3份,而在所有的抗病品种里,“7544-4-2”表现尤为突出。1987年,“7544-4-2”在完成省区域试验的同时,已在省外胡麻产区有良好的表现。紧接着通过了甘肃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被正式命名为陇亚7号,有了这个大名就不再叫原来的小名了。

  自此之后,陇亚7号开始在全国胡麻产区推广栽种,先后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和山西、河北、内蒙古三个省(区)品种审定委员会的认定。1992年种植面积达万亩,占到全国面积的24%,估计最高峰的时候达到了30%以上。

  新甘肃客户端:杂交种可以大幅度提高产量。培育杂交胡麻种是一个世界难题,如今这个难题解决了吗?

  党占海:杂交种有优势,育种人都知道。胡麻与水稻一样,雌雄同花,自花授粉。要想胡麻能杂交,就必须选育出雄性不育系。

  我们尝试过多种途径,走过不少弯路。引进过前人的不育材料,开展过辐射诱变研究,曾在试验地里寻找也发现过雄性不育材料,但其“后代”并无法保持遗传性,多种尝试都以失败告终。直至1998年,我们另辟蹊径,挑选了另一条“赛道”——用抗生素诱变法创制胡麻不育系。1998年6月,我在地里发现了梦想中的雄性不育株。为了验证本研究的真实可靠性,1999年,我们重复试验,取得了与上年类似的结果,通过对突变体的选育,我们选育出的世界首例温敏型亚麻雄性不育系于2002年6月通过技术鉴定,这为胡麻杂种优势利用打下了基础。

  在此前基础上,我们通过大量试验,终于选育成功胡麻杂交种——陇亚杂1号、陇亚杂2号,并于2010年3月5日正式通过甘肃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至此,世界首例胡麻杂交种在我省诞生。

  新甘肃客户端:听说多年前您曾背着胡麻种子,在家乡农村跑几十里山路给农民上门送种子,是吗?

  党占海:那是陇亚7号培育出来之后开始推广的时间,大概是1988年。当时我带着要送往老家和通渭县吴家川良种场两地进行示范的种子,从我的老家再去通渭县坐车都要绕路,时间上也难连续,就选择了从老家步行到通渭义岗。

  接下来要送到通渭县的一个良种站,因为老家的庄子和通渭县接着,到最近坐车的地方20来里路,所以就选择了走路。让我后悔的是,当时穿了一双新皮鞋,种子一共40斤,用一个白布袋子装着。我背上之后沿着一条砂石河湾路向坐车点走去,走到坐车点时,两个脚都磨破了。

  好在当时我找到了一个正在上课的学校,里面的一位老师听说了我的情况后,在下课后骑着车子把我和种子一起送到了良种站。

  新甘肃客户端:胡麻和家庭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党占海:我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做实验、搞育种,来自家庭的支持非常大。

  我是1984年结婚的,因为妻子是山东烟台人,所以我也是一直两地跑,1990年初才解决了夫妻分居问题,将妻子和孩子都接了过来。搞我们这个工作的下乡多,家里的事也管得少。过去年轻的时候没有啥体会,现在老了慢慢想起来,这一个家、一家人的大小事情,主要是人家管着。基本上可以说,我的主要精力都还是在工作上,是人家支持了咱们“干些事情”的心。

  当时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妻子来之前我没有存折。她来了以后就开始理财,一个月确保能存50块钱。

  1991年甘肃农科院开始集资建房,头一次交集资款要交3000块钱。但我们家的存折上只有500元的定期存款,所有的存款加起来还不足1000元,这一次的集资款大部分都是借的。住房条件改善后,我们的日子也开始慢慢好了起来。

  这么多年了,我记得唯一给妻子买过的礼物就是一条珍珠项链。她对这些事情好像也不讲究,所以我们也从来没有过过生日、什么纪念日庆祝一下的事情,可能我们这一代人都是这样吧。我是来自会宁农村的孩子,妻子是烟台市里的人,家庭条件比我好,但是在过日子这方面,她很勤俭。

  新甘肃客户端:关于胡麻,您有新的梦想吗?

  党占海:搞了一辈子胡麻,真的有感情。虽然已经退休好多年,但平时谈到这些方面的事情,总是还想了解了解、想知道知道。有些用得上的,自己忍不住还是想说一说。

  胡麻油的产业近年来还算是比较热门,我也想过怎么样能把这个产业链在甘肃发展起来。如何深加工产品?如何提高产品附加值?有一点可以肯定,胡麻在甘肃是有优势的,这个产业有奔头。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