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文化中国行】敦煌艺术里的中秋节

 2024/09/17/ 07:5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陈晓红 张国宏

  小饼如嚼月 葡萄骊珠滑

莫高窟第236窟 烹饪 初唐

  中秋之夜,除了古代敦煌女性真挚而含蓄地拜月之外,敦煌人还有燃灯助月色的习俗。在敦煌最早燃灯的目的是礼佛。在莫高窟第433窟壁画中有一幅“九层灯轮图”:画面中两个巨大的九层灯轮呈宝塔状,熠熠生辉。在莫高窟第146窟壁画中有一幅“灯轮图”:画面上几个人正在忙着给一架五层灯轮上摆放花灯,他们的态度虔诚而欣喜。可以想象,在敦煌的中秋之夜,空中是皓月当空,地上是明灯无数!这大概就是唐朝诗人卢照邻在《十五夜观灯》中写道的:“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的盛况吧。意思是说大地燃起的华灯绚丽的色彩遥遥看来好像分开了大地,因为繁多的灯火远远地点缀着天际。连接天河的灯光烟火好像是星星坠落下来,靠着高楼的灯似乎如月亮悬挂空中。天清如水,灯影灼灼,敦煌人感激这清辉普洒的月亮,并遥寄美好的愿望与明月共存。

  最初的“饼”其实和中秋没有什么关系,只是没有馅料的普通馒头而已。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在圆饼中加入了干枣、核桃制成的馅料,这时候也还不叫月饼。再到唐宋时期,人们开始用酥油和饴糖混合做馅料,便非常接近现在的月饼了。北宋的时候还没有“月饼”的称谓,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意思是说中秋美食是圆圆的小饼,中间裹有甜美的馅料。这里的“小饼”毫无疑问是指月饼了。最早出现“月饼”一词应当是在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中。

  在唐宋时期的敦煌中秋日,祭祀了月神,接下来就该大快朵颐月饼了。但是这敦煌月饼与其他地方的月饼还是颇有不同。《红楼梦》中贾母吃的“内造瓜仁油松穰月饼”,据考证是个直径二尺、重十公斤的大月饼。而传统的敦煌月饼在尺寸上也是毫不逊色呢!据史料记载,传统敦煌月饼的食材多使用面粉与各种带有颜色的植物,在形制上多呈现圆形,更像是一轮天上的圆月。其直径足有三十厘米,也就是一尺左右,厚度也达到五厘米之多,肯定是为了分而食之,合而为圆。在敦煌人看来,月饼越大,团圆的希望就越大吧!同时,人们还会在月饼上做出“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与月亮有关的图案,别有一番花好月圆的情趣。另外,据文献记载,在唐宋时期的敦煌,除了中秋制作吃月饼外,家家户户还会制作另外一种更易于保存的圆形食品,那就是锅盔了。锅盔馍的外形犹如菊花,饼色发红,皮薄如纸,馍体丰满,充满了对中秋月圆人团圆的美好希冀。

  吃大月饼让敦煌人心满意足,接下来怎么能没有餐后水果呢?据敦煌文献记载,唐宋时期的敦煌有大面积的葡萄种植园,还大量酿造葡萄美酒。中秋前后,正是敦煌葡萄成熟上市的绝佳时候。南宋文学家朱弁在《葡萄》一诗中写道:“葡萄产西域,汉使斸根回。自到中原后,先从上苑栽。”意思是说葡萄这一美味的水果出产在遥远的西域,是汉朝的使臣将它们引种到中国来。最早的葡萄可是在皇家园林中栽种呢!其实葡萄原来的名字为“蒲桃”“蒲陶”,这种植物是由汉代的张骞从西域带回。在莫高窟第323窟壁画中就有一幅知名度极高的“张骞出使西域图”。壁画由三幅画面组成:第一幅在画面右上方,一座挂着“甘泉宫”匾额的宫殿内,一位帝王正带着群臣礼拜。这里交代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居于右下方的第二幅画面是故事的主体,画中一位帝王骑着高头大马,身后一干侍从僚属。帝王的对面,持笏板跪拜者就是张骞。这里交代了张骞奉王命开始出使西域。左上角是第三幅画面,一位使者带着两位持旌节的侍从经行山间,向一座城池进发。这里交代了张骞出使西域结果。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他的“凿空之旅”打通了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南欧各国的通道,而被元代诗人郑允端描写为“满筐圆实骊珠滑,入口甘香冰玉寒”的葡萄则是见证物之一了。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莫高窟第103窟 拜月图 盛唐

  唐朝诗人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一诗中写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意思是说在中秋之夜苍茫无际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密爱人,此时此刻他也该是望着这同一轮明月在相思吧。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不眠怀想爱人。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到梦里去觅取相会之期吧。

  我想,这也是古代敦煌女子在中秋拜月时最真挚的愿望:觅得佳偶、择得良婿;家庭和睦、永不分离!值得注意的是在敦煌有关相恋男女主题壁画中总是表现出“有情人必成眷属”的信念。如在莫高窟第321窟壁画中有一幅“青年男女图”、在莫高窟第85窟壁画中有一幅“树下弹筝图”、在榆林窟第38窟壁画中有一幅“同入青庐图”等。这些壁画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一是画面中的男女多穿情侣衫。女性或上衣或下裙总有一个和男性的袍服使用的颜色相同;二是画面中的情感都是大团圆的美满结局;三是画面中男女的情绪都被刻绘得欣喜若狂、坚定执着。我想当年这些表达中秋意象的画匠们一定是为了不辜负这澄澈圆满的明月吧!

  中秋时节不似三春的繁花朵朵,也不若炎节的夏木阴阴,它硕果累累、深沉而低垂,使人充满了对丰收、成熟与成就的希冀期盼之情。中秋时节天高云淡、层林尽染,是“万类霜天竞自由”。诚如宋代文豪苏轼在《水调歌头》一词中写道“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说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阴晴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的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今夜这一轮圆月。这就是中秋节的节庆文化中充溢着小满胜万全的认知与哲理,更是充满了活在当下、珍惜当下的生存与生活的智慧。(本文配图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