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了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讲好新中国成立75年来甘肃发展故事,全面展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效,省政府新闻办组织举行“牢记嘱托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新篇”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9月24日上午为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嘉峪关专场。嘉峪关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凯围绕“向新而行、转型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中感恩奋进”,介绍新中国成立75年来,嘉峪关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并回答媒体朋友关心的问题。出席新闻发布会的还有嘉峪关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石福胜,副市长王晋婷、刘立桢。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牢记嘱托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新篇”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嘉峪关专场,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嘉峪关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凯先生,请他围绕“向新而行、转型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中感恩奋进”,介绍新中国成立75年来,嘉峪关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并回答媒体朋友关心的问题。共同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嘉峪关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石福胜先生,副市长王晋婷女士、副市长刘立桢先生。
首先,请刘凯先生介绍情况。
刘凯:
新闻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非常高兴向大家介绍嘉峪关的情况。首先,我代表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嘉峪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嘉峪关市地处河西走廊中段、甘新青蒙四省区交界核心区,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秀城市。1965年建市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一代代建设者接续奋斗、不懈努力,在戈壁荒滩建起了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工业旅游生态城市。党的二十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锚定高质量发展之路勇毅前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效。特别是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嘉峪关,登上嘉峪关关城视察并作出重要指示。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聚焦省委对嘉峪关提出的“加快建设全省共同富裕先行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高品质生态宜居城、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目标定位,向新而行、转型发展,聚力打造“产城融合、地企协作、城乡一体、绿色发展、社会治理、民生幸福”的典范。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4%,增速排名全省第三位、连续6个季度排名全省第一梯队,全年有望突破400亿元,四年跨过两个百亿元台阶;固定资产投资连续18个月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9.3%、增速排名全省第一;在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中连续6个季度获得省委省政府奖励,三获“贡献奖”、三获“进步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向好、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
我们坚持地企协同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底盘日益坚实。嘉峪关作为典型的工业城市,工业始终是我们的基础和命脉。这几年,我们立足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配套能力,地企合力推进“强工业”行动,去年以来规上工业增加值连续16个月保持9%以上增长,工业发展形成了提速扩能、量质并举的良好局面。在钢铁产业方面,我们和酒钢集团共同努力,投资184亿元实施了39个工艺装备“三化”升级改造项目,钢铁及装备制造产业整体装备水平达到行业先进和西北领先水平。在铝产业方面,我们以酒钢东兴铝业为龙头,建成了全国第六、西北第一的铝产业基地,拥有66万吨预焙阳极、170万吨电解铝、194万吨铝制品深加工生产能力,今年年底600万吨氧化铝投产后,将在西部率先构建起“氧化铝—电解铝—铝材—铝制品深加工”全产业链条。2023年钢铝两大产业链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15亿元,三年增加270亿元、年均增长10.8%。在新能源产业方面,我们加速构建“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绿色能源体系,形成了从光伏组件、储能电池到光伏电站、绿色高载能产业的全链条产业闭环。2023年,光伏发电并网总装机超过193万千瓦,较“十三五”末增长139%,成为全省第五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嘉峪关工业园区也实现了快速发展,2023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848.6亿元,增长13.7%,今年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园区还蝉联了全省优秀开发区“十二连冠”,跻身“2023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单”,是全省唯一上榜园区;目前我们正在全力争创国家高新区,创建成功后将实现河西走廊国家级高新区“零”的突破,为嘉峪关市乃至全省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引擎。
我们全力推进文旅商体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更加多元。嘉峪关既有大漠、雪山、戈壁、峡谷、湿地等丰富的自然景观,又有世界文化遗产嘉峪关关城、长城第一墩、魏晋墓地下画廊等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这些都是我们发展文旅产业的宝贵财富。近年来,我们充分依托这些资源,在推动景区整合提升、联动发展和新业态培育、新产品开发等方面持续发力,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是全国唯一入选的地级市,成功推出了全国首部边塞史诗剧《天下雄关》和全国首个长城实景沉浸式夜游项目《天下嘉峪关》,举办了长城马拉松、国际铁人三项赛等一批品牌节会赛事,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吸引力和美誉度。在丰富旅游产品和业态的同时,我们还着力为游客营造品质化旅游体验。比如,我们冠名开通了“嘉峪关·1号”(嘉峪关—兰州)和“嘉峪关·2号”(嘉峪关—西安)动车,嘉峪关到兰州缩短至4小时以内,到西安实现朝发夕至;我们实施了机场改扩建工程,目前航线达21条,通达城市18个。8月28日,机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了70万人次、较历史最高水平增长51.6%,今年将突破100万人次大关。全市旅游接待人数、旅游花费在去年分别增长223%和328.3%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又分别增长53.9%、50.2%,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精心打造生态宜居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越来越亮。嘉峪关建市之初曾是一片茫茫戈壁,过去有句老话“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这座城市几代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和梦想。我们坚持以绿兴城,连续30年开展“绿化年”活动,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绿化覆盖率4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9平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形成了“出门见绿、随处见景”的绿色生态圈。我们坚持用好每一滴水,通过系统治理将昔日的荒滩河道改造成了山水相依、人水和谐,蓝天、碧水、雪山、绿地相映生辉的优美景区,“一城山水一城诗”成为嘉峪关城市的生动写照。特别是作为重工业城市,我市生态环境质量常年保持稳定向好,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浓度保持全省最低,地表水环境质量在全国339个地级城市中排名第13位,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97.48%、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今年春天,我们嘉峪关迎来了遗鸥、红嘴鸥、渔鸥等一大批特殊的“访客”,特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被誉为鸟界“大熊猫”,对环境要求尤为苛刻。这些蓝天精灵的到访,无疑是对嘉峪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最好证明。
我们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高质量发展的幸福质感不断增强。去年,我们嘉峪关市被新华社评为“2023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是全国获评的11个地级市之一,也是西北五省区唯一入选的城市。幸福之花之所以能在我们这座戈壁城市绽放,主要得益于我们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生工作的力度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我们每年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的占比都在80%以上,民生领域很多工作都走在了全省前列。我们率先在全省完成了老旧小区改造,所有小区实现物业服务全覆盖,满足了百姓从“有房住”到“住好房”的需求。我们下大力气改善办学条件,教育整体水平保持全省前列,学校也成为城乡最“靓”的风景。我们是全省唯一的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拥有两家三甲综合性医院,每千人拥有床位数9.63张,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4张、1.4张。我们既关注“民生大事”,也注意通过网民留言、群众来信和热线办理,解决群众天天有感的“身边小事”,连续两年被人民网授予网上群众工作“民心汇聚奖”,12345政务服务热线获评全国“2024年为民惠企服务腾飞典范”。我们就是用这“事无巨细”、点点滴滴的努力,拼出了嘉峪关幸福城市的全家福。
回望过去、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嘉峪关发展有坚实基础、独特优势和美好前景。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感恩奋进,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聚焦“两区一城一地”目标定位,坚持向新而行不动摇,追求转型发展不懈怠,聚力打造“六个典范”,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嘉峪关发展的崭新篇章!
嘉峪关的情况我先介绍到这里,谢谢!
主持人:
感谢刘凯市长的介绍,下面进行记者提问,提问前请记者朋友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新闻机构。
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请问嘉峪关市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在转型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上有哪些重要举措和成效?下一步将如何继续发力?
石福胜: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嘉峪关发展的关注。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嘉峪关是个老工业城市,工业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在65%以上。近年来,我们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科技引领、招育并举,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努力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老工业基地也因此焕发了勃勃生机。
在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上,我们坚持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推动产业配套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首先是钢铁产业做好“精”字文章。我们坚持以“三化”改造为牵引,实施了39个产品结构和工艺装备优化升级改造项目,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数字技术为传统产业赋能,推动钢铁产业增新品、延链条、提效益,促进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比如,世界第一条厚规格酸镀联合机组在酒钢集团建成投产,生产的锌铝镁合金镀层钢板,实现了我国钢铁产品在高耐蚀领域“零”的突破,上榜“中国冶金行业最具竞争力产品”;酒钢集团研发的超纯铁素体不锈钢、抗菌不锈钢、高性能桥梁用钢等一批“拳头”产品,成功替代进口;西部首个冷轧不锈钢项目22万吨精密不锈钢板带在甬金公司投产,生产的0.04mm超薄精密不锈钢板带等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其次是铝产业做好“全”字文章。我们充分利用新能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大力发展以“绿电”为能源的“绿铝”全产业链。上游加快向原料端延伸,引进了索通66万吨预焙阳极、嘉唐铝业600万吨氧化铝。中游扩大电解铝产能规模,目前正在利用新能源优势在全国争取电解铝产能转移。下游发展铝产品精深加工,引进了广银铝业、恒景源铝业、铭福铝业等铝材加工企业,实现铝液100%就地转化。目前,铝产业链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十三五”末的18.9%提升到51.1%,铝产业已经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
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我们充分利用河西地区得天独厚的风光电资源优势,围绕构建“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绿色能源体系,统筹发展光伏发电、储能、新能源电池和绿色高载能等配套产业。酒钢集团240万千瓦智慧电网及新能源就地消纳示范项目建成投运,形成了国内最大的企业局域电网。引进了中国华能、中广核、协合新能源等10余家新能源装备制造和发电、储能头部企业。特别是总投资110亿元的索通低碳产业园全面落地实施,建成后将充分发挥嘉峪关新能源“绿地”、电价“洼地”的集聚效应,推动电解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耦合发展,全面放大新能源优势。同时,我们积极培育发展核技术应用、现代物流、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嘉核科学城、国际智慧物流综合枢纽、无人机制造等项目正在加速推进。
嘉峪关过去因工业而兴,未来也必将因工业而强。下一步,我们将加大科技赋能和产业转移力度,持续扩大“新能源+”应用规模,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培育,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打造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产业集群,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重点战略作出积极贡献。
主持人:
感谢石市长的解答,有请下一位提问记者。
记者: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嘉峪关关城视察,并作出重要指示。请介绍一下嘉峪关在长城保护与利用工作方面的情况。
王晋婷:
谢谢您的提问。世界文化遗产嘉峪关关城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我们文旅产业发展的金字招牌。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嘉峪关关城,登上城楼察看关城整体面貌,并强调“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5年来,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决担负起“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长城文化和长城文物遗迹的时代责任,着力打造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
聚焦“保护好”,我们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全面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保护维修、监测预警等工作,嘉峪关文物安全一直保持“零事故”。近年来,我们先后实施了30多项长城保护项目,基本涵盖了境内所有长城,并运用数字科技赋能长城保护,实现了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从探索性修缮向精准监测维护的转变。去年,嘉峪关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这也是全国唯一以长城专题开展保护利用的示范城市。
聚焦“传承好”,我们高度重视长城文化内涵的挖掘传承,成立了长城研究院,系统整理研究长城文化的当代价值,编撰完成《嘉峪关筑城史》《嘉峪关历史文献档案整理与营建史修缮史研究》《嘉峪关历史人物辑录》等专著,一批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同时持续加强长城文化研究阐释,讲好长城故事、嘉峪关故事,举办了一系列公益性文化传播、学术交流活动,多角度、全方位挖掘长城历史文化价值,并将长城文化融入城市,在城市规划、地名编排、微景观打造等方面融入长城元素,着力打造全国特有的“长城文化公园城市”。
聚焦“利用好”,我们致力于把嘉峪关打造成长城文化的重要标志地,加快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嘉峪关段)建设,实施长城“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五大工程,持续提升长城文物景区品质,关城景区入选全国5A级景区品牌百强。在完善景区配套设施的同时,我们努力丰富文化旅游产品,精心打造了大型边塞史诗剧《天下雄关》,拍摄了电视专题片《河西走廊之嘉峪关》;特别是今年7月我们推出的《天下嘉峪关》夜游项目火爆出圈,两个月内12次登上央视,8月28日央视《新闻联播》进行了专题报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今年1-8月,关城景区接待游客人数就超过去年全年,首次突破300万人、达到308.04万人,增长54%,长城“IP”持续火热。
千年一梦,梦回雄关。嘉峪关关城不仅仅是一座巍峨的古老建筑,更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史册,等待着每一位来访者翻开新的一页,解读那些镌刻在沙砾与青砖之间的传奇故事。欢迎大家一起来领略嘉峪关一望千年的厚重历史,一起来欣赏雄浑壮丽的塞外风情。谢谢!
主持人:
感谢王市长的解答,有请下一位提问记者。
记者: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刚才市长也提到,嘉峪关被评为“2023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请问嘉峪关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上都有哪些亮点和举措?
刘凯:
感谢您对嘉峪关民生工作的关注。幸福是对一个城市最大的肯定和最高的褒奖。近年来,我们聚焦“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的目标,既抓大事、也管小事,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增福祉,用一项项民生清单的“温度”换来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一是就业更加顺心。就业是民生之本。我们坚持把就业作为首要民生工作,针对不同群体的就业特点,开展就业帮扶和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同时紧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就业技能、岗位技能、创业意识等订单式培训,有效保障了高质量充分就业,带动了群众收入的持续提升。2023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2761元和28518元,绝对值稳居全省第一。
二是教育更加放心。我们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在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近三年,投入4.39亿元实施教育布点扩容项目,新建、改扩建校舍9.6万平方米,新增学位5565个,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同时,我们是全省唯一一个通过省级验收的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市,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9%、普通高中录取率达到90.7%,均为全省第一;今年高考本科录取率70.81%、连续10年保持全省第一,教育整体水平全省领先,真正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
三是就医更加安心。我们着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近5年累计投入9.14亿元,谋划实施项目52个,全市医疗设施条件全面改善。农村所有卫生院均被评为“全国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中医综合服务全覆盖,每万人三甲医院数位居全国前列,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四是养老更加舒心。我们更加关注老年群体多元化需求,在全省率先开展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平均每月最高可享受政府养老服务补贴1763元,涵盖助餐供餐、生活照料、家庭保洁、健康管理等53项“身边、床边、周边”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同时,我们开创了“孝善基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子女交纳多少、政府补助多少”,鼓励子女承担孝老爱老家庭责任,共同托起了老年人“稳稳的幸福”。
五是服务更加暖心。作为第一批国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我们全力打造“嘉和善治”特色品牌,用心用情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2023年,我们探索将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入驻城区人民法院立案大厅,通过“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推动诉前成功调解率达到91%,法院立案数量相对减少25.7%,一大批矛盾纠纷问题通过温情调处在诉前化解,不仅节约了群众诉讼成本,还解了心结、顺了心气、促了和谐。同时,我们高度重视网民留言和便民服务热线接诉即办工作,三年来累计办理群众反映事项6.28万件,按时办结率99.7%、满意率95.7%,均排名全省第一,一件件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不仅暖了群众的心、也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信赖。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更加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老百姓的生活更有品质、更加幸福。谢谢!
主持人:
感谢刘凯市长的解答,有请下一位提问记者。
记者:嘉峪关是一座建立在戈壁滩上的工业城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请问嘉峪关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目前成效如何?
刘立桢:
谢谢您对嘉峪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关心。正如这位记者朋友所说,嘉峪关建市之初曾是一片茫茫戈壁。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脆弱的生态条件,我们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几十年如一日以顽强战苦瘠、向荒滩要绿色、在戈壁建家园,今天的嘉峪关,“湖光山色、戈壁明珠”底色更加厚重、特色更加凸显。
我们坚持以绿兴城。自1995年开展绿化年活动以来,累计义务植树2346万株,形成点线面、乔灌草、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近年来,我们围绕打造“绿色发展的典范”,在巩固原有造林绿化成果的基础上,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提升城市绿化品质,城市绿地色彩更加丰富、景观更加精致、颜值更加靓丽。作为“国家园林城市”,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绿化覆盖率41%,城市生态廊道达标率100%、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80%以上,推窗见绿、抬脚进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城市绿意盎然,充满生机与活力。
我们坚持秀水润城。嘉峪关是典型的缺水型城市,属于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蒸发量是降雨量的21倍。我们坚持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优化配置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推进实施了城市“雨污分离”“管道分质供水系统”等项目,水资源利用更加高效、集约、可持续。我们利用冬季弃水、汛期来水,建成了集生态、景观等功能于一体的调蓄水库18个,特别是我们累计投资12.8亿元对讨赖河进行综合治理,以前砂石堆积、尘土飞扬的干涸河道变成了“秀水绕城城如画、一步一景景醉人”的美丽风景线,并成为全省首个通过美丽幸福河湖验收的示范河湖。
我们坚持减污净城。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积极推动钢铁、水泥、焦化行业及65蒸吨及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不断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持续保持在82%以上。全面加强水污染防治,全市工业和生活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再生水利用率100%,饮用水水源地、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利用处置和环境风险防范能力。水越来越清、天越来越蓝、地越来越绿……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青山黛黛,绿水悠悠,幸福生活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我们永远的价值追求。我们将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环境,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绿色成为美丽嘉峪关最鲜明、最浓重、最可靠的底色。谢谢!
主持人:
感谢刘立桢市长的解答,再请一位提问记者。
记者:刚才刘市长提到省委对嘉峪关提出了“两区一城一地”的发展定位,在这方面嘉峪关下一步有什么具体思路和举措?
刘凯: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今年5月8日,省委书记胡昌升到嘉峪关市调研指导工作时,给嘉峪关市提出了“两区一城一地”的发展定位,为我们当前和今后的发展把准了脉搏、指明了方向。按照这一定位,我们认真调研、反复研究,锚定发展目标,制定了实施意见和任务清单,为下一步抓好贯彻落实明确了思路和举措。
在加快建设全省共同富裕先行区方面,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支持我市推进“全域城市化”建设,我们将抢抓这一机遇,坚持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为抓手,通过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不断增强产业对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支撑能力,全面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居民收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劳有厚得、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的共同富裕。
在加快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方面,我们将主动融入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顺应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加力开展强科技、强工业行动,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提质、增效,打造国家钢铝产业备份基地、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因地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
在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态宜居城方面,我们将聚焦“小而强”“小而精”“小而美”的目标,统筹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探索“规划—建设—管理”有机协同的城市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扎实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巩固拓展园林绿化成果,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全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打造生态美丽、时尚现代、诗意栖居的幸福之城。
在加快建设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方面,我们将坚决贯彻领袖嘱托,全力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嘉峪关段)建设,深入实施长城“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大工程,全面开放现有长城遗迹,建设“露天长城博物馆”,加快创建长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同时,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利用并挖掘长城的文化旅游价值,做好“长城+”这篇大文章,把嘉峪关建设成为长城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我们的总体目标是,围绕“两区一城一地”发展定位,坚持向新而行、转型发展,聚力打造“六个典范”,力争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0亿元以上,“十五五”末达到700亿元以上,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更有质量。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嘉峪关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大家的高度关注和鼎力支持,尤其近年来,大家从各个角度对嘉峪关做了大量有热度、有温度、有深度的宣传报道,传递了嘉峪关声音,讲述了嘉峪关故事,在此,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在今后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让更多人通过你们的语言、文字和镜头,了解嘉峪关、走进嘉峪关、爱上嘉峪关。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刘凯市长的解答。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需要单独采访或者进行深入报道的媒体朋友会后联系省政府新闻办。
下午,我们将举行“牢记嘱托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新篇”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平凉专场,请记者朋友届时参加。
上午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今天的发布嘉宾,感谢各位媒体朋友,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4年09月22日第七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成果通报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 2024年09月14日第一届“兰州银行杯”沿黄九省区兰州牛肉拉面职业技能大赛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 2024年09月14日“牢记嘱托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新篇”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武威专场实录(文+图)
- 2024年09月13日“牢记嘱托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新篇”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兰州专场实录(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