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落实省委“1+N”政策体系,推动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感恩奋进,黄河之滨会更美”——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12月17日上午为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省工信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陶英平,定西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社宁,兰州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杨军,围绕“坚持绿色低碳,力促转型发展”,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感恩奋进,黄河之滨会更美”——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五场,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省工信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陶英平先生,定西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社宁先生,兰州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杨军先生,请他们围绕“坚持绿色低碳,力促转型发展”,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陶英平先生介绍相关情况。
陶英平: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甘肃工业经济发展的各位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甘肃实地视察,并亲自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一系列指示,为甘肃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产业发展专责组各成员单位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以产业绿色转型为突破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深入推进我省黄河流域产业绿色发展,奋力书写新时代“黄河故事”,擦亮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底色。2023年,我省沿黄9个市州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1%,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61%,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由12.4%提高到15.6%。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第一,产业绿色转型方面。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全面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截至目前,黄河流域规上企业2071户,占全省66.2%,比2019年增加917户,增长79.5%;国家级绿色制造业载体59个,占全省73%,比2019年增加53户;智能化工厂和数字化车间76个,占全省72.4%;“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49个,占全省79.33%,比2019年增加391户,增长247%。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数字赋能制造业转型作用日益凸显,5G在大型工业企业渗透率达到42.3%,规上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61.6%,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58%,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0.2%。产业集群化发展成效显著,已争取认定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2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3个,培育认定省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12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7个。清洁新能源产业不断壮大,已逐步形成全国新能源产业链条最完整、聚集效应最明显、辐射带动能力最强劲的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全产业基地,截至今年11月底,全省新能源装机总量超6110.23万千瓦,装机占比超63.88%、居全国第2位。规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十三五”末下降11.4%、14.7%,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4%以上。白银公司节能降碳工作经验被列入2023年全国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典型案例。
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方面。新材料产业着力推动“原材料”向“新材料”转变,依托各类创新平台,“手撕镍”、羰基镍、高纯铁等一批新产品实现产业化,新材料领域已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9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8家,智能工厂2家,数字化车间5家。生物医药产业依托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兰州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兰州高新区定连园区、陇西中药材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重点医药产业园区渐趋成熟,初具规模,已形成了涵盖现代中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化学药以及生物医药配套服务等方面的全产业体系。信息产业推动省内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深化与工业企业合作,建设装备制造、有色金属、5G+人工智能AI等4个省级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认定12个省级5G全连接工厂。兰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基本建成,网间平均时延降幅达83.7%,极大地提升全省网间传输性能。依托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推进东数西算产业园建设,庆阳数据中心集群算力规模将达到5万P。电子产业依托华天电子,加快建设集成电路封测基地,形成以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为主导,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制造、引线框架、专用设备模具以及智能终端制造为重点的产业发展体系,新组建的“甘肃省集成电路制造材料创新联合体”,为打造西部集成电路封测产业聚集区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效益稳步提升,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产业一体推进风电、光伏、新能源装备制造、储能、现代绿色高载能等上下游原材料和下游消纳产业发展,初步构成风电、光伏、光热、氢能、储能等相对完整的全产业体系。通过持续优化调度、提升调峰能力、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等措施,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今年1-11月,全省新能源发电量746.51亿千瓦时,占比达到35.98%、居全国第2位。
第三,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建设方面。科技投入力度增强,202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占比达到20.6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0.69%,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2.19%。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对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贡献率达到51.47%。累计培育各类技术创新平台940个,其中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1家,国家工业设计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46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9家,企业研究院5家,省级行业技术中心114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38家等。酒钢集团联合兰石集团成功试制出N08810高温耐蚀合金钢板,攻克新能源光伏多晶硅冷氢化反应器“卡脖子”核心材料;全省生物疫苗及其制品临床批件数量达到14个、生物安全P3车间数量达到4个,动物血清产量、肉毒素产量、口蹄疫苗产量等多个重点产品和指标排行全国第1;星火机床自主研发生产的多轴联动数控缠绕机床、大型五轴联动高端设备、重型数控卧式车床等突破国外技术封锁。
第四,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发展方面。全面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在国内率先出台《甘肃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条例》,建成高标准农田790万亩。有效推动“节水增粮、节水增效”,黄河流域每年推广旱作农业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450万亩以上,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11万亩。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3年倍增和“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行动。2023年全省优势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到4436万亩,全产业链产值5791亿元、较2020年增长62%。牛存栏、出栏分别居全国第7、第8位,羊存栏、出栏分别居全国第3、第6位,高原夏菜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1,马铃薯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3位,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1。大力推进“甘味”农产品品牌建设,全省黄河流域县区共有18个区域公用品牌和181个商标品牌入选“甘味”品牌目录。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把产业绿色转型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构建体现甘肃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增强高质量发展活力。抢抓“两新”“两重”政策机遇,加快钢铁、有色、石化、水泥等重点行业低碳工艺革新和减碳升级改造,加大新能源开发利用、风光电基地项目建设,持续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推动低碳零碳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打造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13个百亿级园区。在氢能、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同位素、核用新材料及装备等领域,前瞻布局形成一批百亿级未来产业集聚区。
二是强化科技创新,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聚焦产业基础和技术相对优势,布局一批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推行“揭榜挂帅”“首席科学家”制度,实施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赋权、转化、经费支持和考核评价机制,实施科技基础设施多元投入和开放共享机制。落实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四个一”(产品研发与成果对接“一个机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工业企业组建“一个联盟”,政策资金支持“一个保障”,科研成果产业化交流“一个平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品供需的精准对接。
三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增强高质量发展合力。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加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节水农业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落地见效。扎实做好“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文章,紧盯六大特色产业和区域性特色产业,努力构建完整产业体系,以“甘味”品牌建设为牵引,持续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全价值链提升。
四是加快实数融合,增强高质量发展支撑力。加快“智改数转网联”步伐,结合设备更新、数字化转型、科技创新等项目,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我省钢铁、有色、石油、化工、煤炭、建材、装备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持续挖掘数字化转型典型场景。开展智能制造试点行动,发展工业级智能终端、智能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制造及系统集成等产业。
五是紧盯绿色发展,增强高质量发展承载力。推广工业节能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加强重点污染物排放减污工艺和设备应用。加快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建设低碳零碳园区,引导新兴产业向清洁能源富集的地区发展。加强可循环、可降解材料产品开发应用推广,推进传统和新型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大农副食品加工、化工、印染等行业综合治理力度,鼓励高耗水行业开展工业废水循环利用。
主持人:
感谢陶厅长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提问前请记者朋友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新闻机构。请媒体朋友们开始提问。
记者:请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定西市在统筹推进区域产业发展方面都有哪些重要举措和成效?下一步将如何继续发力?
王社宁: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非常高兴借助“感恩奋进,黄河之滨会更美”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平台,向大家介绍定西的产业发展情况。首先,我代表定西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定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媒体朋友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定西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紧盯加力建设“一区三地”发展定位,坚持拓存创增和育新培优“两条腿走路”,落实政策和招商引资“两只手发力”,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以中医药、马铃薯、有色冶金、新能源等为主的区域特色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量质齐升的良好势头,如期建成“600亿定西”,先后13次荣获省委省政府“进步奖”“贡献奖”。
一是做优做强特色产业。我们围绕“中国药都”战略定位,加力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样板区,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以上、产量50万吨左右,均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三大主栽品种当归、黄芪、党参种植面积分别占全国的60%、40%和20%,岷县、陇西县、渭源县分别被命名为“中国当归之乡”“中国黄芪之乡”和“中国党参之乡”,中医药产品涵盖中药饮片、配方颗粒、中成药等多个系列,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54亿元。我们加力建设全国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高地,马铃薯种植面积300万亩、产量500万吨,分别位居全国第二位和第一位,种薯生产能力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定西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居“甘味”品牌之首,爆款产品“定西宽粉”带动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65亿元。我们围绕打造“中国西部草都”,持续完善种养加销全产业链体系,培育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2.8万户,建成全国最大的猫尾草种植加工基地,草牧全产业链产值突破70亿元。
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我们聚力传统产业“三化”改造,重点做好“四字”文章:有色冶金做好“全”字文章,延伸“铝用炭材料—电解铝—铝初级加工—铝精深加工—先进铝设备及产品制造—废铝回收”产业链,电解铝产能达到45万吨,铝加工产能达到55万吨,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成为全省重要的铝冶炼及加工基地。新型建材做好“新”字文章,落地实施甘肃索莹新型建材产业园、临洮县一体化外墙保温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镀膜玻璃、防水密封等新型建材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建材企业达到76家。装备制造做好“精”字文章,装备制造产品涵盖紧固件制造、石化通用、新能源装备配套等领域,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户,其中定西高强度紧固件公司是中广核全国唯一的核电紧固件生产基地,风电产品位居全国前五强,石油化工产品位居全国前十强。矿产加工做好“转”字文章,启动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探明黄金储量100吨以上、岩盐储量3.5亿吨、红柱石储量1亿吨,漳盐胜雪节能减排制盐项目建成投产,成为全省首家现代化井盐生产企业,加快筹建陇西盐化工循环经济数字产业园,资源优势正在加快转化为产业优势。
三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我们全力打造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加快推进“源网荷储造”一体化发展,通过争取实施通渭风电基地、集中式风光电等新能源产业项目,全市新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达到330万千瓦,已建成陇中地区首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我们积极响应国家“东数西算”战略,建成定西—兰州两毫秒时延骨干传送网,联合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投入运行,培育规模以上数字信息企业6家,数字信息产业营收达到17亿元。另外,我们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孵化发展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新能源等产业,低空经济产业园、氢能产业基地等项目正在加速推进,未来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当前的定西正处在蓄势发力、追赶进位的关键时期。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聚焦“一区三地”发展定位,全面打好韧性培育锻造、创新引领赋能、结构优化升级、融合提质增效、低碳转型发展、竞争力突破提升“六大攻坚战”,加快构建更具特色、更有竞争力的产业新格局。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主持人:
感谢王市长的解答。有请下一位记者提问。
记者:《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兰州新区做精做强主导产业。请问兰州新区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怎么样,在推动产业发展上有哪些创新做法和特色亮点?
杨军:
兰州新区开发建设以来,累计引进优质产业项目1300个、总投资6000亿元,培育规上工业企业217户,占全市比重37%。2024年1-10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36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业用电量持续4年保持60%以上高速增长,有力支撑了兰州新区高质量发展。绿色化工产业方面,累计引进产业项目229个、总投资超600亿元,落地产品超1000种,入选全国“2024化工园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全国第七批“智慧化工园区”。2023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7%;2024年1-10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方面,累计引进产业项目87个,总投资500亿元,已形成15万吨铜箔、15万吨石墨化负极材料、11万吨金属硅产能。2023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5%,2024年1-10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方面,引进落地产业项目160个,总投资620亿元,建成投产大科学装置、重离子治癌装备一期等项目78个。2023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024年1-10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生物医药产业方面,累计引进医药企业35家,形成了中成药、化学药、动物疫苗、医药物流等多门类多元化发展态势。2023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2024年1-10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2%。数据信息产业方面,引进落地产业项目80多个、总投资420亿元。新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2023年营收增长8%,2024年1-10月营收增长38%。
兰州新区工业产值持续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关键在于依托优势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一是建设专业产业园区,加速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按照“产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委托国内高水平规划设计单位全程参与园区规划建设、招商引资、项目把关。推行“管委会+国有运营公司”管理模式,实现“政府+市场”的共治。二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提升行政审批服务效率。全省率先推出“蓝图管控+区域评估+标准地+代办服务”全周期、全要素、全方位服务举措,打造新区帮办代办“有求必应”服务品牌,企业投资项目从洽谈到开建时间缩短50%以上,企业投资成本降低3%以上。三是综合施策降低成本,集约高效配置要素资源。全省首个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绿金通”高效运行,实现融资总额268亿元。土地供应实行“弹性出让、先租后让”,工业“标准地”出让数量超全省的60%。公共资源交易“零收费”,水电气暖报装接入“零费用”,企业生产经营要素成本下降20%以上。四是实施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国家级制造示范工厂2个、绿色工厂8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个、工程研究中心3个,培育省级智能工厂5个,绿色工厂14个、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1个和各类技术创新平台82个,有研发活动规上企业比重达到48%,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主持人:
感谢杨主任的解答。再请一位记者提问。
记者:请介绍一下我省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下一步工作重点?
陶英平:
感谢记者对我省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的关注。
今年以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对照《中共甘肃省委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政策引导、项目谋划、产业支撑、生态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抢机遇、拓市场,提能级、促融合,强产业、促转型,擦亮了全省高质量发展底色,为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劲动力。
在政策引导方面,高质量召开“全省数字化转型推进新型工业化现场会议”,制定《甘肃省加快推动工业领域“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动需求侧、供给侧、支撑侧三方协同发力,分层次、分领域推动数实融合提质增效行动走深走实。通过省属企业和中央在甘企业“先行先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率先转型”、小微规上企业“看样学样”,确保到2027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应改尽改”“能转尽转”。
在项目谋划方面,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工程等相结合,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发展。实施“三化”改造项目310项、总投资1522亿元;谋划设备更新项目1262个、总投资3843.84亿元,工信部核准我省2024年两批设备更新“再贷款”项目共243个,项目总投资774亿元,融资需求464亿元。
在产业支撑方面,全省累计建成5G基站7.6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到30.9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G已融入50个国民经济大类,在大型工业企业渗透率达到42.3%。酒泉市、兰州市、天水市3个城市进入全国千兆城市名单。中国移动甘肃兰州数据中心、紫金云数据中心、甘肃国网云数据中心、中国电信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园1#机楼等4个数据中心先后入选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名单。
在生态建设方面,累计培育智能工厂17家、数字化车间88个,新认定优秀场景62个,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施路径,给中小企业树立“看得见”“摸得着”的转型样板。庆阳市累计对接数字经济企业达到3667户,签约870户,注册子公司287户。兰州市、酒泉市成功获批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下一步,我们将全力落实好国家和省上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要求,充分释放数字化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增强企业创新活力等方面的赋能作用,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持之以恒攻难点、强弱项,扛责任、聚合力,加快数字技术在工业领域大规模普及应用,努力以数字化之“进”赋能新型工业化提“效”,塑造发展新动能,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主持人:
感谢陶厅长的解答。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需要单独采访或者进行深入报道的媒体朋友,请会后联系省政府新闻办。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今天的发布嘉宾,感谢媒体朋友的参与,谢谢大家!再见!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