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为导向培养法治人才
何俊毅
法治人才培养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础性工程,是实现良法善治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改进法治宣传教育,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法学院校要不断深化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教育改革,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升法治人才培养能力,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坚持德法兼修的育人观。德为法之魂、法为德之器。德法兼修、明法笃行,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法治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具体要求。法学院校要把厚德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首要标准,致力于培养有高尚道德情操、有坚定法治信仰的时代新人。积极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系统设计、科学规划、有机融入,让学生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丰富内涵、严密逻辑、鲜明特色和重要意义,让学生树立为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追求。法学课程是富含思政元素的宝藏,要充分挖掘,推动法学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法学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让学生透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法律制度的价值根基,深刻把握我国法律制度的内在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法学院校和各级教学组织要适时选树一批内容精当、思想深刻、形式活泼、适宜推广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带动广大法学教师在传授法学价值体系与规则体系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强化有目标有组织的人才培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法学院校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有组织的人才培养和研究,显著提升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面向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的总体目标任务,聚焦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开展法学理论研究和法治人才培养,不断提升法学教育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水平。
完善法学学科专业体系。法学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是我国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要根据自主设置与引导设置相结合的学科专业建设新机制,围绕国家战略目标、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现行法学二级学科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更新传统法学学科内涵,使之更好地契合全面依法治国的法治实践。在此基础上,要适应国家和地方法治建设新要求,加强立法学、文化法学、教育法学等学科建设,加快发展社会治理法学、科技法学、数字法学等新兴学科。同时,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的推进,甘肃省重点高等院校要完善涉外法学相关学科专业设置,完善法治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精通国际法、国别法的涉外法治人才。
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当前,法治人才培养实践中,亟须建立健全法学院校与法治工作部门联合培养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法治人才协同培养机制。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建设一批优质的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让法科学生能够深入法治实践一线,真正融入法治建设的土壤,真切感受和了解中国的法治实践。同时,建立健全法学院校与法治工作部门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课程教材设计研发、人员交流互聘、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的常态化深度衔接机制,针对法治工作部门的人才需求和法学院校人才培养的短板弱项,联合打造提升法科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精品课程,为法科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良好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法治人才的关键。要突出政治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法学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法学根底深厚、熟悉中国国情、通晓国际规则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作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导师遴选、评优奖励、聘期考核、项目申报等的首要要求,加强日常教育管理督导,加强思想政治素质考察,强化法治和纪律教育,教育引导广大法学教师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打造法学理论与法治实践融通的法学师资队伍,健全法学院校与法治工作部门之间的双向交流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到法治工作部门挂职锻炼。选聘资深的法治工作部门专家到高校挂职或兼任实践指导教师,切实参与法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不断提升法律实践能力培养水平。探索多元化的教师考核机制,把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纳入教师考核指标体系,提升法律实践课程学分和法律实践工作在教师考核体系中的比重,引导法学教师注重参与法律实践,锻炼法律实践能力,提升法律实践教学能力。
作者为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副教授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4年12月10日【理论】加快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 2024年11月20日【理论】全方位推进监狱工作现代化
- 2024年11月20日【理论】确保执法司法各环节全过程在有效制约监督下运行
- 2024年11月20日【理论】健全完善行政复议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