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独树一帜的兰州楹联

 2025/01/08/ 08:28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撰文/王家安

独树一帜的兰州楹联

  兰州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文化赓续、代有才人,诞生了大量文艺精品,其中不乏隽永典雅的楹联佳构。由兰州市政协新近编印的《兰州历代楹联辑注》,就从传世4000多副楹联中精选1300多副,分为二十个门类,集中反映了明清至近代,绵延数百年的兰州楹联文化脉络。

  兰州楹联,以其独特风格屹立于楹联之林。正如1932年5月,邵力子在谈到兰州楹联时所说:“好的对联,不但平仄、音韵、对仗都适合于美的定律,而且能把作者的个性、学识、情感,都从不多的字句中充分表现出来。”

  1 名家辈出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武威人张钧游历兰山时感叹,“名园古刹间,见所在悬额书联,多名人墨迹。有介亭先生者所题跋尤叠见,深叹其运笔古峭,非俗辈之所能为。”在诸多匾联中,让他深感佩服的介亭先生,便是清代中期著名的兰州书画家唐琏。

  在此前,和全国大多地区类似,兰州宋明楹联遗迹罕见,传世作品除白衣寺塔联等个别遗迹外,已知明代对联不过宋云其听泉楼联、王标极重新寺联、顾敬自题门联等数副。馆藏墨迹,有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兰州名臣邹应龙所书“张公笔致,点染春山;谢女风流,赓吟片雪”一联。

  清代,楹联步入繁盛期,兰州楹联也蔚然而起,有不少佳联传世。

  曾主讲兰山书院的清代著名诗人吴镇,是被我国第一部楹联理论著作《楹联丛话》大加赞赏的“西北第一人”。如他题陕甘总督署前大校场联:“虎头骨相说班超,想豪俊佣书,频思投笔;猿臂声名推李广,愿英雄习射,早卜封侯。”以班超、李广之典,借喻西北军戎,可谓切人切地。

  为化解甘肃士子远赴西安科考之艰难,皋兰人吴可读曾协助陕甘总督左宗棠修建甘肃贡院。清光绪元年(1875年),贡院落成之日,难抑兴奋之情的他写下一副长达192字的对联:

  二百年草昧破天荒,继滇黔而踵湘鄂,迢迢绝域,问谁把秋色平分。看雄关四扇,雉堞千寻,燕厦两行,龙门数仞。外勿弃九边桢干,内勿遗八郡楩楠。画栋与雕梁,齐焜耀于铁马金戈以后。抚今追昔,饮水思源,莫辜负我名相怜才,如许经营,几番结撰。

  一万里文明培地脉,历井鬼而指斗牛,翼翼神州,知自古夏声必大。想积石南横,崆峒东矗,流沙北走,瀚海西来。淘不尽耳畔黄河,削不成眼前兰岭。群山兼众壑,都奔赴于风檐寸晷之中。叠嶂层峦,惊涛骇浪,无非为尔诸生下笔,展开气象,推助波澜。

  此联抚今追昔,洋洋洒洒,气象万千,曾被誉为“甘肃第一长联”。

  一副副佳联的涌现,意味着一个时期的创作成熟。清中期至民初,诞生于兰州的楹联著作,就有清人刘一明《栖云笔记·栖云杂联》、吴镇《松厓对联》、吴可读《携雪堂对联》、白遇道《摩兜坚斋汲古集联》,以及民国刘尔炘《果斋别集》、张维《还读我书楼对联》、高岩《退补轩分类联集》、范振绪《东雪草堂联语》、颜永祯《兰州楹联汇存》等。尤其近代史学大家慕寿祺,潜心联艺,已知就有《求是斋楹联汇存》《续楹联丛话》《求是斋楹联杂录》三部专著。徜徉于联山对海,慕寿祺曾感慨:“一题之作,彼此不同;两句之中,轻重互见……琅琅皆大雅之词,字字挟飞鸣之势。”他有题兰州拱星墩柱联:“举手摘星辰,仰攀云汉三千丈;罗胸有丘壑,横览烟村十八滩。”即是切地切景,气势飞鸣之作。

  2 陇上联圣

  “妙造自然,上有飞瀑;所思不远,人闻清钟。”步入兰州五泉山,就能见到这副诗意盎然的楹联。在清泉翠嶂之中,亭台楼阁,掩映成趣,而一副副楹联,百年以来,一直是游人寻胜探幽的“诗意解读”。

  像题企桥联:“要过去么,过去便能通碧落;休下来了,下来难免入红尘。”使往来之人,驻足品识,总能有所沉思。再如这副位于高阶之上的青云梯联:“高处何如低处好,下来还比上来难。”以流水对的形式,举重若轻,明写登山者的攀爬感受,实则暗含进退之道的人生哲理。

  在五泉山,随处可见这样能让人若有所思的楹联,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落款——“五泉山人”刘尔炘。刘尔炘,地道的老兰州人。凭着个人影响力,他耗时五年让满目凋敝的五泉山重见辉煌,还先后创办了皋兰兴文社、丰黎义仓、陇右乐善书局等福利社团。

  刘尔炘最为人乐道的是白话对联。像摸子泉联:“糊糊涂涂将佛脚抱来,求为父母;明明白白把石头拿去,说是儿孙。”据说欲求子嗣者,可伸手在泉中摸取,若摸得石头,则生男孩,摸得瓦块,则为女孩,竟有人信以为真。刘尔炘便写了这副联,告诫其荒诞之处,亦庄亦谐,教人忍俊不禁。

  刘尔炘出自翰林,本可以咬文嚼字,而他的对联大多却平白如话,是他以为,这些悬挂在公共场所的楹联,要让每个人都能看懂,他希望用这两行文字移风易俗,启迪人心。正如前人评价其楹联所说,“以存道之心,发为联语,悬诸山上,以昭示游者,盖也诲人不倦之意耳。”

  刘尔炘为五泉山题写了130余副楹联,都始终贯穿着他“以儒为宗”的文化理念,字里行间,亦是忧国忧民的情怀。后世尊称他为“陇上联圣”。

  3 海纳百川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秋,晚清名臣左宗棠以陕甘总督的身份第一次到达兰州。这一次,站在黄河岸边的澄清阁上,他感慨万千,写下“万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复见黄河清”的一代名联。此联畅朗月之襟怀,俯黄河之澎湃,尽露其一番抱负。

  作为楹联史上公认的“高峰”之一,驻节西北期间,左宗棠撰制了大量佳作。如题总督署亭台之“八月槎横天上水,连畦菜长故园春”“五风十雨岁其有,一茎数穗国之祥”……皆脍炙人口。清人《楹联述录》就认为,“湘阴左爵相联语,权奇倜傥,英气逼人。”

  据记载,当时在甘肃政界、学界,因左氏之好,谈论楹联也成为一时风尚。左宗棠还有题兰州望河楼一联也广为流传:“积石导流趋大海,空同倚剑上重霄。”联中以“雄视三关,控扼五原”的崆峒山喻为“倚天剑”,豪情中不乏他西征前的自信。

  兰州作为西北枢纽、丝路咽喉,历代文人往来不绝。清代以来,曾客居兰州的梁章钜、林则徐、左宗棠、杨昌浚、谭嗣同、于右任、张大千等,均题记陇上,留下许多楹联佳作,其中更不乏载入史册的名家巨作。

  林则徐途经兰州时,每到之处求联求墨者“桌案连排”,成为当时一景,他对皋兰书家朱克敏青眼有加,曾题赠联语:“云山供养门庭敞,文史风流地位清。”被奉为“楹联宗师”的梁章钜,以布政使之职出任甘肃,曾为黄河铁桥前身的镇远浮桥写过一联:“天险化康衢,直如海市楼中,现不住法;河壖开画本,安得云梯关外,作如是观。”因清代以来楹联之繁盛,在题写兰州的人士中,各色人等,无所不包。如《清史列传》记载,道光八年(1828年),道光皇帝就曾为在兰州办公的陕甘总督杨遇春寄来七十寿联:“三朝疆场宣勤久,两世封圻积庆多。”江苏状元陆润庠曾为青城东滩李氏祠堂题联:“继世诗书,鹿洞龙门垂典列;传家忠孝,东阳北海著仪型。”四川状元骆成骧亦曾为兰州四川新会馆题联:“何人力挽江河,陇蜀同居天下首;此地界分夷夏,岳杨曾著海西功”……

  不得不提的还有谭嗣同,自13岁那年从湖南老家前来看望在甘为官的父亲谭继洵,他曾有将近七年的青春岁月在兰州及周边度过。在兰州布政使署后花园,这位翩翩公子也曾留下“人影镜中,被一片花光围住;霜华秋后,看四山岚翠飞来”等清雅之作。而他写在黄河岸边夕佳楼的一联:“夕阳山色横危槛,夜雨河声上小楼。”一句漫赏河滨夕照,一句静听夜雨激流,爽快文字,诚如近代联家吴恭亨所评:“写景中暗寓言情,款款如揭,名作也。”

  4 装点河山

  1932年,皋兰青年颜永祯编纂《兰州楹联汇存》,时任“甘肃省政府委员”的谭克敏应邀作序时说,兰州各处名胜,“名人题咏,发抒怀抱,辄动遐思者,不少佳句,而尤以联语为盛。”

  以“陇上楹联第一山”五泉山为代表,兰州小西湖、白塔山、甘肃贡院、榆中兴隆山、青城古镇、永登鲁土司衙门等众多名胜,至今仍是各具特色的楹联景观。各类名胜楹联,分布在金城的山河、关隘、园林、亭台,形成独具特色的丝路楹联、黄河楹联、边塞楹联风格。如左宗棠为甘肃贡院留下的墨宝:“共赏万余卷奇文,远撷紫芝,近搴朱草;重寻五十年旧事,一攀丹桂,三趁黄槐。”就完好保存在如今的甘肃贡院博物馆。

  光绪举人黄书霖少年时随其兄寓居陇上,曾题一联:“萃雍梁荆豫于一堂,那堪羌笛胡笳,听折柳唱黄河远上;走燕赵齐秦者万里,自笑短衣匹马,又摇鞭踏紫塞归来。”笔触潇洒流畅,有才子之气。曾任河州知州的赵鋐,题写有兰州白云观一联:“浮云关塞多,问谁将铁笛吹开,放出一轮明月;秋水洞庭阔,愿此后金樽饮去,荡平万顷烟波。”用笔生动,别开生面,颇有那大河气象。

  兰州楹联,说不尽的正是黄河。像清乾隆年间,陈经文题写的金城关刘关张桃园三圣庙一联:“山势西回犹顾汉,涛声东下欲吞吴。”借景言史,又意在言外。道光年间,为纪念克复西域四城,在金城关对面的黄河南岸建有“荡喧楼”,萨迎阿题联云:“外域全归,坐揽关山皆胜地;上游得据,笑谈西北有高楼。”以前人典故衬托,拔高了许多态势。而不远处的镇远桥头,安徽人查廷华“曾经沧海千层浪,又上黄河一道桥”的名句,正是策马西陲、万里归来之感。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从南海远赴兰州的裴景福,一路走来,一路感慨,写下一副文笔苍劲的楹联:“终南太华镇东方,杨柳金城,万井挹关中紫气;葱岭昆仑睇西极,葡萄玉塞,一樽撰天上黄流。”古时以一里为井,“万井”是言其广大。作者以西北特产葡萄,来应对杨柳,又切又妙,而那自天上一饮而来的“黄流”,正是“黄河之水天上来”。

  黄河岸边,如这般气势恢宏的楹联俯拾即是。像近代学者慕寿祺这副短联:“山势当空出,河声入海遥。”都不过数言,便能将金城山雄水阔之况,和盘托出。字里行间,俱是大美兰州。

  5 安居乐业

  在美国合众社记者哈里森·福尔曼拍摄于1930年的《中国摄影集》中,有一张兰州商铺旧景,看样子像个饭馆,门口贴着一副春联:“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西出阳关”便立马有了具象,此情此景,别有一番风味。

  千百年来,楹联文学既是高雅的咏颂篇章,也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实用文体,至今在兰州各地仍广泛流行着春联、喜联、婚联、寿联、中堂联、祠堂联等楹联习俗。如近代陇上文史学家张维题写的春联:“日月不相饶,一卧沧桑惊岁晚;乾坤莽回互,万丝烟柳锁春晴。”就是以不俗之笔,描绘时光交替,慨喟人生无常。甘肃籍早期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张一悟,青年时曾随榆中张骏丞研习医术,恩师去世后,他写有“惟翁能起斯民疾,愧我难传济世方”的挽联,字里行间,已可见这位革命志士济世为民的情怀。

  在兰州市博物馆,珍藏有一件清代木制祖先堂,外檐中柱悬挂一联:“功德无忘先世旧,蒸尝惟在后人新”,并配以横额“以孝以享”,慎终追远之意尽在言表。在榆中青城古镇之中,各式祠堂楹联也是闻名于世,其中佳作,如高氏祠堂联:“训衍浦江,万卷诗书绵世泽;源宗渤海,一犁春雨报先畴。”位于七里河马滩的刘氏祠堂,也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楹联祠堂,族人至今仍对祖先留下的十几副楹联口口相传,其中如“孝友为政,耕读传家”等叮嘱,已成为他们烙入血脉的家训。这种操守,用皋兰进士白鉴真的一副治学联可作注脚:“读圣贤书,非务文章小道;处家国事,无惭忠孝完人。”

  黄河之滨,兰州楹联焕发着别样的人文光彩。

  撰文/王家安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