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文化视点】楹联里的秦州记忆

 2024/06/19/ 09:00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吴生春

【文化视点】

楹联里的秦州记忆

麦积山 天水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纪信祠一角 天水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南郭寺 省文旅厅供图

南宅子槐荫院 王家安

伏羲庙 省文旅厅供图

  编者按

  楹联是汉语言对句艺术、民俗文化、书法艺术与制作技艺四大要素相结合的产物,其中蕴含的道德教诲、人生哲理、家国情怀等,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秦州大地人文历史深厚,古今名人在亭台楼阁等多处留下许多为当地山水增色的楹联。在这里,让我们共同追溯这些精彩楹联里的秦州记忆。

  吴生春

  “道开天地先,一画古称文字祖;城历岁时久,万山都近圣人居。”陇东近代学者慕寿祺为伏羲庙题写的这副楹联,虚实结合,上联所述为一画开天的“三皇之首”伏羲氏,下联则写出了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秦州。

  天水,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漫长的历史演变,形成了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等人文景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之地,正如当代天水联家马永慎题伏羲庙先天殿中门联所写:“桑梓千秋崇圣祀;衣冠万国拜神州”。

  伏羲庙,位于天水市秦州区,又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是一座专门祭祀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明代宗庙建筑群。现存建筑建于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整、建筑年代最早的祭祀伏羲氏的庙宇,其建筑群呈宫殿式建筑模式,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牌坊、宫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并有碑廊、钟鼓楼等多处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其周围皆是明清和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群落,便有了慕寿祺联中的“万山都近圣人居”之说。

  “当鸿蒙其未辟,成纪有圣人焉,俯察仰观,鸟兽山泽呈易象;泄天地之蕴密,渭滨集至德矣,开物成务,神龙华夏启文明。”这副悬挂于伏羲庙先天殿的楹联,由当代天水联家张举鹏所撰,联中“俯察仰观”“开物成务”,出自《周易·系辞》,即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通晓万物之意。联语引经据典,道出了伏羲氏开天辟地的卓越贡献。

  伏羲,诞生于古成纪(今天水一带)。正如张举鹏联语所述,伏羲开启了中华文明史,画八卦、结网罟、取火种、兴嫁娶、造书契、创乐器,被尊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间推象数,先天探始;欲访龙图,后世问津。”“不缘八卦开神钥;谁为三才泄密藏。”伏羲庙内悬挂的这些集前人诗句的楹联,均叙说和歌颂着伏羲氏“一画开天”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周易·系辞下》有载:“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虽然只有简单的八个符号,却包含着“对立统一”的思想。天水市楹联学会成立时,中国楹联学会在贺信中指出,“伏羲首创八卦,以八卦两爻相互对仗的形态,揭示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令‘对称之美’由此深入人心,传承千载,也为对联艺术的诞生奠定了哲学根基。”2017年,伏羲庙被中国楹联学会授予“中国对仗理论发源地”。

  秦州地理险要,位置独特,是人才辈出的风云汇聚之地。三国时期,此地处于蜀魏交锋的前沿,诸葛亮出祁山、失街亭、收姜维、射张郃等事件均发生于这一带。张举鹏曾有一联“羽扇话风流,连营遥对祁山堡;笙歌当盛世,古郡犹闻梁甫吟”。上下联古今对照,衬托出安乐祥和的盛世之景。而此联所题,正是位于秦州区藉河南路的诸葛军垒。诸葛军垒,古秦州八景之一,相传诸葛亮北伐之时,恐将士异地水土不服,令士兵各带一包蜀地之土。将士至天水后觉水土与蜀地无异,遂将所带之土倾倒于天水城东门外,成一丈八土丘。后诸葛亮常于土墩上布兵点将,便有此名。

  天水市南郊文山山麓,有一座西汉名将李广的“衣冠冢”。墓冢以石砌成,葬有李广宝剑衣物等。墓前存有汉代石兽石马,造型生动,故当地有石马坪之名。墓碑前祭亭为三间悬山顶,中间悬挂清末天水人贾缵绪联“虎卧沙场,射石昔曾传没羽;鹤归华表,树碑今再赋招魂。”“射石”“没羽”即“李广射虎”之典故。而在秦州西关古城内的“飞将巷”,还有其故居“汉将军府”。

  天水秦州景色秀美,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入耳只流泉,正蝉噪鸟鸣,坐石不闻人语响;凭高瞻远目,当山低树小,倚栏惟见陇云飞。”这片清泉潺潺、鸟语花香、如诗如画的地方,便是“陇南文宗”、清末秦州人任其昌笔下的玉泉观。

  玉泉观,位于秦州区城北天靖山脚,因元代秦州教谕梁公弼建寺时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便位于此。任其昌之子任承允题有玉泉观神仙洞联,“山影一碧沉,时若有冥冥烟,潇潇雨;神居万象备,隐然在阴阴洞,高高天”,足可一窥灵秀之景。

  任其昌,字士言。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受邀入天水书院主山长席,后入陇南书院,执教30余年,天水近代名流如清光绪时内阁学士兼工部侍郎刘永亨、礼部主事丁秉乾、翰林哈锐、刑部主事杨润身等人皆受其所教,被誉为“陇南文宗”。任其昌“天资高近,博闻强识”,其逝世后,乡人私谥“文介”,辟伏羲庙来鹤亭为任文介公祠,其学生哈锐所题来鹤亭联“黛色参天有老柏;黄花满地建新祠”所述即是此事。

  哈锐,字蜕庵,当地人敬称“哈翰林公”,今秦州区澄源巷13、17和42号院落为其故居。哈锐亦有挽老师任其昌联,感情真挚,字里行间皆是弟子对师长的崇敬之情和缅怀之意。1941年,伏羲庙旁任其昌故居所在的南巷子改名为“士言巷”,以示追念。

  任其昌长子任承允,曾有题南郭寺杜少陵祠联,“西天影高,擅天水梵刹之胜,其旁更添设亭榭,待游客来时,再赏万古泉声,四围山色;南郭名久,传杜陵旅寓之年,至今又几阅沧桑,问诗人何在,空剩一庭老树,三径秋花。”

  南郭寺,陇右第一名刹,据载南郭寺在唐代已具相当规模,为历代诗人墨客览胜之地。诗人杜甫于公元759年流寓秦州时,写下“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等百余首诗歌。寺内有天王殿、钟鼓楼、杜少陵祠、北流泉等建筑名胜,天水八景之一“南山古柏”,黛色参天,虬枝冲霄,正是杜诗和任联中的老树。

  “苍莽万重山,塞草纵横,此地至今余虎气;曲盘千载树,诗声磨荡,空庭彻夜作龙吟。”光绪三十年进士许承尧题写南郭寺山门的这副联,与任承允联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描写了优美的景色,也写到了饱经沧桑的千年古树和流寓秦州的杜甫,意境饱满,借景抒情。

  “我新从蜀道归来,登木皮岭,涉水会渡,缅遗诗宛然,恨当年冲要难留,怅对落日晴空,长想二十章过客;公曾在秦州流寓,寻东柯谷,访西枝村,问游踪遍是,似此地峰崖更好,何时牵藤补竹,重招千余年羁魂。”哈锐这副题南郭寺杜少陵祠联,更是洋洋洒洒,从自身经历出发,对照古今,回顾了杜甫当年之经历,似一幅“导游图”,引人一览“少陵野老”之秦州历程。

  杜少陵祠内悬有清代谢威凤一联“陇头圆月吟怀朗;蜀道秋风老泪多”。祠内还有明代秦州知州傅鼐于成化十九年主持镌刻的“老杜秦州杂诗碑”,旁边便是著名的“二妙轩碑”。

  “二妙轩碑”,清顺治年间由时任陇西道佥事宋琬选杜甫流寓秦州诗作60首,集王羲之等古人字,刻石34块置于玉泉观。后因战乱,下落不明。1997年,南郭寺建立“诗圣碑林”,将清代“二妙轩碑”拓本重新刻石。

  秦州文脉绵长,传承有序,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名城。任其昌曾有集句联题写秦州陇南书院,“有民人焉,可与共学;非吾徒也,不得其门。”陇南书院由董文涣于光绪二年创立,并撰《创建陇南书院碑记》及《陇南书院落成示同舍诸生诗》。任其昌正是受董文涣敦请担任首任山长,二十多年后,任承允接替父亲任其昌继续担任山长。陇南书院几经易名,经州中学堂、甘南中学堂、陇南中学堂等后,现存于天水市秦州区,为秦州区人民政府所在地。

  与“父子山长”同为佳话的,是“父子乡贤”胡来缙、胡忻父子。在陇南书院的隔壁,便是胡忻故居——北宅子。

  胡忻,字慕之,秦州人,官居太常寺少卿,代理正卿。胡忻曾多次直言上奏,被赞誉为“北海瑞”。胡忻所居“北宅子”(官称“太常第”),内有一联“一请诒百世孙谋,阴行善且畏人知,乐府新声裁玉笛;选疏苏十年矿累,焚谏草不彰君过,沙堤旧迹印金镛”。联中“一请”“选疏”等指其任上所谏《请竣大工罢冗役疏》《极谏矿累乞免包疏》,上书请奏有关陵寝、河工等方面舞弊行为,减免秦州矿税等事。

  胡忻之父胡来缙,字仲章,号东泉。为官清苦自律,勤勉供职,秉公办事。其故居“南宅子”前院正厅“立言堂”悬有明代诗人、书法家胡应麟所撰楹联,“立德立功,教之以敬;言忠言孝,尊其所闻”。

  南北宅子建筑规整,保存完好,距今400余年,是西北地区唯一现存的明代品官府第,有“陇上第一民居”之美誉。著名文物、古建专家罗哲文称它是“甘肃省唯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两处宅院的建筑布局、结构形制、屋顶脊饰、砖木雕刻等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群英荟萃的人文故事和蔚为壮观的历史遗迹交相辉映,共同造就了充满诗意的天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