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正月十五闹元宵

赏花灯

观焰火

打铁花
文\李元辉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诗人元好问的这首《京都元夕》,让人深深感受到元宵节赏灯游玩的浓浓氛围。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神州大地上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按中国传统民俗,元宵节当天各地有闹社火、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舞龙舞狮等一系列民俗活动。那么,元宵节是如何形成的?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变迁?陇原大地在元宵节当天都有哪些重要的民俗活动?
渊源
古代农历正月又叫元月,古人称有月亮的夜晚为“宵”,正月十五是春节后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之为“元宵节”,也叫“元夜”“元夕”等。老百姓又叫它“灯节”,因为元宵节的核心活动是夜游观灯。
元宵节的来历有好几种说法,流传最广的说法始于太乙(太一)星。据说商代开国之君商汤,尽职尽责,深受百姓的爱戴。他去世后,被尊为太乙,并以此命名一颗东方之星为太乙星。汉武帝时期,每年的正月十五都要祭拜太乙星。《史记·乐书》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童男童女七十人俱歌。”这与元宵节有许多相通之处。也有专家认为元宵节源自道教三元节,《岁时杂记》记载:“道家常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也有人认为元宵节与先秦燎天祭祀仪式密切相关,如《周礼·春官·大宗伯》就有“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的记载;还有学者提出元宵节与古代农业祭祀有关,如《礼记·月令》记载:“孟春,天子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不管哪一种来历,元宵节都包含有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家人团圆、幸福安康的文化内涵。
变迁
古代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据民俗专家考证,在东汉末年,正月十五才逐渐成为特定的民俗节日,当时民间已有敲鼓活动。南北朝时期,百姓在这一天祭祀地神,祈求一年丰收。隋初,元宵节已经完全成熟。正月十五之夜,灯火明亮,鼓乐喧天,男女化装游行,妇女都戴有面具,街头还有杂技表演。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繁荣,隋炀帝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正月,全国举行元宵节庆祝活动。后世流传甚广的“隋唐英雄传”的传奇故事里,就有秦琼等人在长安城“闹花灯”的段子。此外,成语“破镜重圆”“成人之美”等典故也与元宵节有关。到了唐代,元宵节张灯习俗盛况空前。唐时夜间实行宵禁制度,但在元宵节前后,朝廷允许开禁三天(十四、十五、十六),便于人们赏灯游玩。
宋代的元宵观灯活动更加兴盛,时间也更长,从正月十四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八,而且可以燃放烟火。南宋时期,元宵节猜灯谜活动开始流传开来,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
明清以来,由于元宵节通常被百姓当作春节的结束之日,因而显得异常珍贵,民俗活动也更加丰富多彩。除了吃汤圆、观灯之外,又增加了闹社火、踩高跷、跑旱船、舞龙、舞狮、唱秧歌以及杂技百戏等传统艺术表演。那时,还出现了元宵节游百病的习俗,元宵节人们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元宵节那天,乡村的百姓络绎不绝,扶老携幼,进城看花灯;城里的市民,也全家出动,游览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此外,元宵节在演变过程中又衍生出诸多民俗习惯和文化内涵,如古代元宵节也是一个祈求生育的节日,节日当天亲朋好友有送各式花灯的习俗,此处的“灯”谐音为“丁”,意思就是添丁生子。还有摸城门门钉的习俗,“钉”也同音为“丁”,通过触摸门钉而祈求生子。同时,元宵节也让人们感受到灯火阑珊处的浪漫与诗意,历代诗人留下了大量描写元宵节的诗篇,其中有不少反映元宵节浪漫情怀的经典诗句,如欧阳修《生查子·元夕》中“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回忆,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描述,都是元宵节浪漫邂逅之夜的生动写照。
民俗
元宵节这一天,陇原各地依然传承着吃元宵、赏灯会、闹社火等传统风俗。虽然由于地域不同,民俗活动也有区别,但都在表达一种元宵佳节幸福安康、阖家团圆的美好心愿。
河西百姓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由来已久,旧时《风俗志》记载:“元宵前后,四市竖坊,盛张灯炬,且架高山,蒙纱画佛像,名鳌山灯者,不一而足……一时燃爆竹;吹箫管,火树银花,与日月交辉,笙歌欢腾,彻夜不休;人民云集游乐,以为太平丰享之兆,自唐时已然。”燃灯节是汉代张掖居民的重要节日,正月十五夜,各家将事先扎好的彩灯悬置院门之上,并举家上街观赏。在流行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观灯节、元宵节,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
酒泉地区元宵灯会闻名于世,《旧唐书·地理志》中有“元宵灯会,长安第一,敦煌第二,扬州第三”的记载,敦煌文献也说:“初入三春,新逢十五,灯笼火树,争燃九陌;舞席歌筵,大启千灯之夜”,描述了元宵灯会盛大热闹的场面。元宵节闹社火,是酒泉民间千百年来流传的一项传统文化习俗。这一天,人们用闹社火、唱秧歌、舞龙舞狮、耍旱船等方式祈愿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地蹦子社火队表演是酒泉最有特色的习俗,社火队有好多种阵法,在喧天的锣鼓声中,不停地蹦跳、舞蹈、歌唱,而且说唱兼备、自编自唱,为群众带来喜庆吉祥气氛。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编纂的《五凉全志·武威县志》记载:“元宵,四市竖坊,悬灯,杂扮花鼓,高跷,演百戏。”大意是,元宵节那一天,武威大街小巷悬挂花灯,还表演小戏剧、花鼓、踩高跷、杂技百戏等。旧时《风俗志》还记载,凉州“元宵前后……镇海、姑洗两塔,亦层层燃灯。”意谓城内的大云寺塔、姑洗塔在元宵夜每层点灯,观者如堵,蔚为壮观。唐代神异传说,唐玄宗还观赏过凉州元宵灯会,唐咸通年间,进士王棨据此写下《玄宗幸西凉府观灯赋》,对凉州灯会的盛况有精彩的描述:“千条银烛,十里香尘。红楼逦迤以如昼,清夜荧煌而似春。郡实武威,事同仙境。彩摇金像之色,光夺玉蟾之影。一游一豫,忽此地以微行;不识不知,竟何人而望幸……”这些历史记载、传说故事以及歌赋,从侧面反映了唐代凉州元宵灯会的盛大热闹。赏花灯是武威元宵节传统的民俗活动,每年元宵节,武威都要举办大型灯会,观赏花灯的群众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武威民俗说:“正月十五游百病”,意思是正月十五这天出门游览,身上的毛病都可以去掉,所以,武威百姓在正月十五、十六有游览当地海藏寺、雷台观及大街小巷的习俗,祈求全家健康平安。
天水地区的元宵节习俗也丰富多彩,由来已久。《秦城区志》记载:“是日,家家团聚煮元宵吃,城乡都要张灯结彩。入夜,花灯齐放,人们云集街头,观灯展,看焰火,尽欢达旦”。传说农历正月十六是伏羲的诞辰,因此从元宵节当晚开始,天水人便有“万人朝人宗(伏羲庙)”的传统。
在临夏,正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要扎火把。入夜,主人拿着点燃的火把依次进入各个房间,意在“降福降吉”。在甘肃临潭县,每逢元宵佳节都要举行传统的“万人扯绳”,也即“万人拔河”,这已成为当地元宵节期间最为壮观的一项民俗活动。
在庆阳地区,元宵节当天人们要再次祭灶神、财神、土地等诸神,并筹办丰富多彩的社火灯会。夜晚,人们纷纷相约逛灯会,赏花灯。其中,“打铁花”“蒸面灯”是当地独具特色的活动内容。
正月十五,兰州城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灯面粘贴灯谜,供人猜射。清代咸丰年间兰州知名学者马世焘曾写过一首《兰山竹枝词》,词曰:“金钱再买乐如何,路转星桥灯火多。的是人间春不夜,满城都唱太平歌。”生动描述了清代兰州元宵节的繁华景象,展现了人们对唱太平歌这一习俗的热爱与传承。旧时,兰州市郊区县广大农村,在正月十六晚上还有跨火堆的风俗。
此外,吃元宵是元宵节当天甘肃各地的一项重要习俗。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寓意甜甜蜜蜜,团团圆圆,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过大年。元宵节,是一种独特又丰富的历史记忆,彰显着亲情与团圆,流淌着幸福与平安,散发着热烈祥和、繁华喜庆的节日气氛,包含着浓郁深厚的文化传统。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2月12日【文化中国行】庆阳布贴画:塬上生花传匠心
- 2025年02月12日【文化中国行】春官说诗:即兴说唱送祝福
- 2025年02月12日【文化中国行】秦安灯谜:千门如昼映笑颜
- 2025年02月11日【文化中国行】春节期间陇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