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深阅读】哪吒“闹”的不是海

 2025/02/12/ 19:06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 王梓懿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梓懿

  这个春节,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几乎成为人人讨论的热门话题。

  蛇年大年初三,《哪吒2》以单日最高突破5亿元票房的成绩,再创中国影史动画片单日票房新纪录。截至2月12日,其总票房91.82亿(含预售),进入全球影史票房榜前25名,成为首部进入全球票房榜前25亚洲电影。

  从国漫崛起到文化出海,这部现象级作品延续了“国漫崛起”的市场神话。

  01

  工业化突围:从“手工作坊”到数字流水线

  在《哪吒2》的片尾字幕中,148家制作公司、超过1600名动画师的名单滚动播放,这个数字是2019年首部的2.3倍。

  正如导演饺子所言:“我们不再需要‘用爱发电’,中国动画已进入工业化作战时代。”

  影片中,山河社稷图中的水墨粒子特效,关键帧渲染效率提升300%;申公豹百万根毛发建模的“恐怖传说”,被自主研发的AI解算系统终结……种种影片制作背后的花絮笑料,细究下来均是令人咋舌技术迭代的速度。

  据光线传媒财报披露,《哪吒2》总投资5.8亿元,其中技术研发占比达37%,首次超过人力成本。

  这种工业化底气,在票房数据上得到验证。猫眼研究院报告显示,2023年国产动画电影市场份额提升至58.7%,首次超过进口动画。而《哪吒2》的衍生品预售额突破1.2亿元(例如:仅联名机械键盘就在摩点网创下2400万元众筹纪录),其中北美市场贡献率18%,印证了IP开发能力的升级。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隐忧。部分行业内制作人指出:“我们的特效公司仍集中在低附加值环节,像《蜘蛛侠:纵横宇宙》的抽帧技术,国内团队还难以驾驭。”

  这种“代工厂”困境,在《哪吒2》海外版权的收益分成中显露无遗——尽管登陆Netflix全球TOP10榜单,但中方制作方仅获得流媒体收入的15%。

  02

  文化解构:在神话故事上重建当代寓言

  当敖丙在续集中质问“凭什么灵珠转世就要拯救苍生?”这个源自《封神演义》的古老IP,已然成为当代青年的精神镜像。

  将影片与现实社会结合,不难看出解构与重建的张力贯穿全片——

  太乙真人给哪吒重塑肉身,李靖夫妇疯狂提需求,最后改到崩溃用回初稿。部分网友看完直接破防:“这不就是我改PPT的样子?”

  最具争议的改编是哪吒与敖丙的“共生关系”,在社交媒体引发关于友情边界的热议。  

  …………

  这种文化改造并非偶然。中国传媒大学课题组统计显示,近五年国产动画中,传统IP改编占比64%,但情节颠覆率高达82%。制作团队透露,《哪吒2》剧本修改76稿,核心矛盾从“反抗天命”转向“寻找自我认同”,正是为了契合“Z世代”的价值取向。

  此外,东方美学的现代化呈现更显匠心:  

  太乙真人的“川普”方言,与元宇宙风格的须弥空间形成荒诞对冲;哪吒觉醒时的京剧唢呐配乐,采样自非遗传承人郭雅志的即兴演奏;山河社稷图的动态卷轴设计,灵感源于故宫《千里江山图》数字展……

  03

  未来之战:构建文化软实力的三维坐标

  站在产业拐点,《哪吒2》带来的不仅是票房狂欢,更催生三重思考:

  产业维度:光线传媒宣布未来五年投入30亿元打造“封神动画宇宙”,但漫威用14年构建的工业化体系难以速成。目前中国动画电影人均产能仅为美国的1/5,且原创IP占比不足20%。正如《大圣归来》导演田晓鹏所说:“我们有了爆款,但还没形成河流。”

  文化维度:故宫博物院与彩条屋合作的《哪吒2》文物复刻项目,在海外众筹平台超额达成368%。这种“新国潮”模式或许指明方向——用当代技术激活传统文化,而非简单搬运符号。

  国际竞争维度:当日本推出《你的名字。》4K重制版,迪士尼开发苗族公主电影《寻龙传说》,中国动画需要找到差异化路径。或许,答案藏在《哪吒2》的细节中:那个既踩着风火轮、腰带歪歪扭扭系在腰间的叛逆少年,正是文化混杂性(Hybridity)的最佳隐喻。

  关键数据来源:

  1.国家电影局2024上半年报告

  2.猫眼专业版《哪吒2》数据专题

  3.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Z世代文化消费白皮书》

  4.Netflix 2024Q2全球内容消费报告

  5.美国影院联盟(NATO)票房统计

  (“深阅读”工作室出品)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