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如果再做一次选择,我还是会来玛曲草原”——追记“草原曼巴”王万青

 2025/02/21/ 08:1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谢志娟 雷媛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

“如果再做一次选择,我还是会来玛曲草原”

——追记“草原曼巴”王万青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谢志娟 雷媛

和甘肃中医学院学生交流(资料图)。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郁婕

接受记者采访(资料图)。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高樯

2025年年初,冬日的玛曲草原。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谢志娟

  引子:

  人的一生,会面对无数次大大小小的选择。但人生的关键选择,屈指可数。

  “草原曼巴”王万青的一生有三次关键选择:

  第一次:从上海第一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毕业后,去哪里?

  第二次:那时正当年,是回到上海工作还是继续留在草原?

  第三次:离世后,“回”上海还是长眠玛曲?

  面对三次重大选择,王万青给出了同一个答案:玛曲草原。

  三九寒天时,我们来到海拔3500米的玛曲草原,沿着王万青当年的足迹,追寻他何以难舍这片草原的答案。

  山川连绵,草原静谧;成群的牛羊悠闲觅食,蜿蜒的河水缓缓流淌……

  日月不语,日月不老;日月最是无情,也最是有情。晨起暮落、暮起晨落,陪伴王万青在此度过56个春秋。

  玛曲,藏语意为“黄河”。曼巴,藏语意为“医生”。玛曲草原上的“王曼巴”2024年10月14日辞世离去。遵照他的生前遗愿,他的骨灰撒在了玛曲草原上。

  “如果再做一次选择,我还是会来玛曲草原。”这位生前被牧民群众深深爱戴、离世后被牧民群众深深惦念的“草原曼巴”不止一次这样说。

  草原是家啊!青春在这里,事业在这里;爱情在这里,儿孙在这里……纵使沪音未改、乡情难却,可是56年里,无数次纵马驰骋救牧民于危急、无数次出入帐篷送医问药、无数次困苦艰难中救死扶伤……对这片土地的情感早已融入血脉,那些澄澈的眼神、那些比划的手势、那些塞进怀里的糌粑牛肉,是一颗颗晶莹心灵的无尽情谊,是草原赋予的珍贵馈赠。

  草原是家啊!如果再做一次选择,如果再做无数次选择,那也只有一个答案:玛曲草原!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到艰苦的地方去。”

  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处的玛曲县,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的一个纯牧业县,海拔3300米-4806米。

  如今从兰州出发前往玛曲,需六七个小时,一路坦途。但即使如此,第一次前去的人仍有许多顾虑:会很冷吗?会有高原反应吗?会有语言沟通不畅的问题吗?

  20世纪60年代,交通条件无法与今日相比,当时从兰州到甘南州州府所在地合作市需要两天,从合作市到玛曲县还需两天。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1968年12月,被就读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的王万青看到了,他郑重地填下了毕业分配第一志愿——甘南藏族自治州。这个地名,是他从地图上看到的。打开中国地图,以指尖为指引,从东海之滨一路向西向北2000多公里,一路从2米多的海拔高度行至3000多米的海拔高度,甘南?甘南!一定够远够艰难吧。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到艰苦的地方去。”这是王万青当时在毕业分配志愿表上写下的一行字。

  24岁的王万青随后被分配到甘南州工作,半年的集中培训后,他选择了甘南州最偏远最艰苦的玛曲县,紧接着又选择了距离县城50多公里且不通公路的阿万仓乡。

  乡卫生院的条件是有限的:一间诊室,一间仓库兼药房,除了简单的药箱,几乎没有其他的医疗设备。生活环境也是在上海时无法想象的:透风的土坯房、微弱的煤油灯光,没有电没有自来水,烧火做饭取暖要烧牛粪……

  “在这里能干什么呢?”一腔热血的王万青,心里也曾有那么一瞬的凉。

  “要经得起考验,挺过来就好。”远超想象的艰苦环境和落后条件,没能阻挡年轻心灵立志扎根草原的勇气。

  立志容易,坚持不易。

  最大的拦路虎是语言。阿万仓乡绝大部分是藏族群众,想要在当地生活,并为牧民群众看病,学说藏语成为当务之急。他抓紧一切时间学藏语,最先学的是看病常用语言,如:吃药、一天几次、一次几片、哪里疼、哪里不舒服等。

  有一天乡卫生院来了两位牧民,一人骑着一匹马,还牵着一匹马,他们想要请“王曼马”出诊。而这是王万青到阿万仓乡卫生院10天后的第一次出诊。

  在去牧民家的途中马匹受惊,王万青被掀下马背,整个人被摔得躺在地上半天动弹不得,眼镜也摔飞了。见此情形,两位牧民也吓坏了,以为他给摔死了。在草原,发生过坠马死亡的意外。

  过了好一会儿,王万青才醒过来,经他自己诊断,是右肘关节脱臼。尽管胳膊剧痛,但他不同意牧民送他回去的提议,他觉得半途回去一定会成为草原上的笑话,那太丢脸,再说病人还盼着大夫。忍着痛,他指导牧民帮自己接回脱臼的手臂,找了根绳子固定住伤臂后,上马继续前行。

  牧民家的帐篷里,病了数天的两位病人正眼巴巴地等着医生的到来。一位老汉是烧伤,一位妇女是急性扁桃体发炎正在高烧。等诊治完两位病人,天也黑了,当晚王万青就住在牧民家的帐篷里。

  实际上,摔伤比王万青预想的要严重,在被玛曲县医院确诊为骨折后,他请假去了上海进行医治。可即使如此,仍是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那条手臂从此留下后遗症——手弯到一定程度或者是位置没摆好就转不过来。

  两个月后,当王万青从上海返回玛曲草原时,人们有点惊奇,“‘大个子’回来了,算定他一定一去不回的呀!”身高超过1米8的王万青,有时被牧民群众称为“大个子”。是的,他又回到草原了,特意带着从上海一所中医门诊收集的中医伤科方子和一台半导体收音机。

  “我有心志是在草原干事业,不可自食其言。”王万青自己创作的素描连环画——《我在黄河第一弯》中的这句话,回答了他为什么再度选择回到玛曲草原。

  王万青在150幅素描作品《我在黄河第一弯》中描绘了自己在阿万仓乡20余年的草原人生:

  ——风雨无阻,骑马走遍全乡,完成了阿万仓乡全乡人畜共患的布氏杆菌病普查;

  ——给牧民孩子逐个实施计划免疫,背着X光机、心电图机,去牧民家里逐一进行健康体检,带着显微镜做粪便寄生虫检查;

  ——为3000余人建立了门诊病历,使阿万仓乡全乡90%藏族群众有了健康档案;

  ——20世纪80年代,主刀成功抢救了一名腹部外伤、肠坏死、休克的10岁藏族儿童,这至今在玛曲乡下仍属唯一;

  ……

  1969年至1990年,王万青在阿万仓乡卫生院工作期间,每年接诊病人3500余人次,20多年累计接诊7万余人次。1990年,王万青从阿万仓乡卫生院调入玛曲县医院工作,2003年退休。

  事实上,他在玛曲工作的几十年间,不止一次有离开草原回到上海的机会。

  王万青与好友彭裕文当年先后分配至甘肃工作,彭裕文曾在一篇回忆王万青的文章中这样记述:

  “1978年,我报名了第一批研究生录取考试,王万青也报名了。他做了很多准备,看了好多书,他准备考上海第一医学院,他想要回来继续读书,因为他爱上医,上海还有他的亲人!但他发现他的藏族姑娘、他的夫人在悄悄地哭泣。他又想到:我的爱人在这里,我的孩子在这里。我爱他们,我也爱甘南草原。牧民群众需要我!于是,他想通了,决定不考研究生了,他永远留在了甘南的草原上。”

  当年,与王万青同时来到甘南大草原的大学生还有许多,随着时间的流逝,有的通过考大学、读研究生离开了,有的想方设法调走了,有的索性早早病退回去了,但当初被人们认为是“飞鸽牌”的王万青却永远地留了下来,更把自己的一身本领都奉献给了玛曲的医疗卫生事业。

  “‘王曼巴’是阿万仓的好女婿。”

  在玛曲草原上至今流传着“草原曼巴”救人的故事……

  1984年9月的一天,一名10岁藏族孩童在放牧时,被牛角挑穿了肚子。第二天傍晚,孩子被送到阿万仓乡卫生院时,病情危重,需要手术,乡卫生院没有手术条件,但转院要翻海拔4000米的大山,还要过七道没桥的河。走100多里路,又没有汽车……毫无疑问,孩子还没送到县医院,就会死在路上。

  “不能见死不救,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不能放弃。征得家长和乡领导同意后,我立即动员全院作术前准备,当时全院连我和妻子总共4个人。两张办公桌是手术台,一个电灯泡加两个手电筒是无影灯,又启动了刚配备上的小发电机。我是主刀,又兼麻醉。大家一夜忙碌,成功切除坏死肠管84厘米,救活了小南美。”在《我在黄河第一弯》中,王万青以5幅画记录下了《抢救小南美》的惊心动魄。那个被救的孩童叫南美,后来长大的南美还时常带着妻儿来看望救命恩人“王曼巴”。

  小南美得救了,草原也震动了。玛曲草原上,此前没有人敢做这样复杂的外科手术。

  “看病就找‘王曼巴’。”奔马驰骋的口口相传间、救死扶伤的治疗过程中,这种信任越来越广泛,王万青成了牧民最信赖的“草原曼巴”。

  “在阿万仓,很多人都认识‘王曼巴’。”2025年1月14日下午,在阿万仓镇道尔加村,67岁的才得合回忆起与王万青的交往,话匣子打开了:才得合10多岁时,一起放牧的伙伴有一次突然肚子疼,他带着伙伴赶紧去找王万青,“看病我们都找‘王曼巴’”。王万青曾经在各队找人学医,才得合的妹妹就是其中之一,王万青教会她打针。现在,才得合的一个孩子也学了医。一直以来,在才得合心中,曼巴(医生)治病救人,是个好职业。

  “‘王曼巴’是我们阿万仓的女婿。”才得合和王万青的妻子凯嫪同为道尔加村人,才得合说在村民心中“王曼巴”是阿万仓的好女婿。

  回忆起王万青,贡赛村的旦考也竖起大拇指连连说“好”,“他人好、人品很好、医术好!”在旦考的记忆里,“王曼巴”是没有下班时间的,牧民随时去找他看病或请他出诊。即使正在吃饭,他也立刻放下饭碗;即使天在下雨,他也立刻披上雨衣骑马赶去牧民家里;即使是在晚上,他也毫不犹豫马上出发,看完病天太晚了,就在牧民家的帐篷里住下……60岁的旦考清楚记得一幕幕,他指着自己的右臂,“‘王曼巴’骑马到我家帐篷里给我种过痘。”

  旦考的家人也都找王万青看过病。“我弟弟的孩子生病了,钱不够,‘王曼巴’自掏腰包帮他。”而这样的事,旦考还听到过多次。

  50多年前,玛曲草原上,牧民逐草而居,居住分散,看病比较困难。一次,旦考的父亲生病了,因为看病不方便就一直拖着,可十多天了也不见好,就去乡卫生院把“王曼巴”接到家里。“当时,家里离乡卫生院有四五十公里,‘王曼巴’骑马赶来,一下马就看病,之后给我父亲打了针,一两天后我父亲就站起来了。很神奇!他医术高明。”

  道尔加村三队的道日巴今年75岁了,他记得自己第一次在医院见到王万青,是因为妻子生病了,“她的病被‘王曼巴’看好了。”道日巴说,他还记得“王曼巴”刚到阿万仓不久,就在各个生产队里找助手,然后教他们学医。“后来,那些人都成了草原上很好的‘曼巴’,为群众服务。他是很好的共产党员,人品好。”道日巴听到王万青去世的消息后,心里很难过。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