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如果再做一次选择,我还是会来玛曲草原”——追记“草原曼巴”王万青

 2025/02/21/ 08:1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谢志娟 雷媛

  “他的医术当时在甘南州数一数二!”

  建于1956年的玛曲县人民医院,是全县唯一一所集预防、医疗、保健、急救、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

  1990年,46岁的王万青从阿万仓乡卫生院调入这里工作,直至2003年退休。

  现任玛曲县人民医院党支部书记白寿山直言,王万青在县卫生院工作10多年,是医院发展的一位引领人和开拓者,“他视病人如亲人,把医院当成家,业务上追求精益求精;技术上,从不藏着掖着,把自己的医学技术传授给后辈。这种无私的精神,体现出老一辈知识分子的精神,更为医院人才队伍的建设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白寿山曾多次去过王万青的家,每次去,已退休在家的王万青关心的仍是医院的未来发展、人才培养。

  50岁的祁武志现任玛曲县人民医院副院长。1995年,当他从甘肃省卫生学校口腔医学专业毕业后进入县医院时,王万青是医院最大科室——外科的主任。祁武志和王万青合作过上百台手术,当时县医院专业的外科大夫不多,只要王万青上手术,他就会喊着祁武志他们这些其他科室的医生,一起上手术,请他们当助理或是做帮手,目的是让年轻大夫多学点。祁武志记得清楚,第一次和王万青上手术,是帮着“拉钩”。和王万青共事的七八年间,祁武志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王万青一直要求医生,特别是像他们这些基层医生“多学习,要有全科素质。他不止一次对我说多学点,多进修。”正是这样点点滴滴的言传身教,口腔科的祁武志渐渐成长为全院业务骨干。

  祁武志说王万青自己就一直坚持学习,还让在上海工作的同学不间断地给他寄医学书籍,“坚持学习不但使他在医学的发展中没有落伍,而且每年都有论文发表,更可贵的是他还攻克了不少疑难杂症。”

  祁武志记得,大概是1998年左右,县医院遇到了一个因意外坠楼导致脑外伤出血的病例,当时医院还没有CT,诊断困难,而且之前医院也没有做过这种手术。手术最后是王万青做的他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做出诊断并实施了手术,病人最后痊愈。

  和祁武志有相同感受的,还有医务科科长姚春林,“和王主任共事的四五年,是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时段。”1993年从甘南卫校毕业后,姚春林先是在曼日玛乡卫生院工作,6年后调入玛曲县人民医院。和祁武志他们一样,一旦王万青上手术,姚春林也会被叫去当助手。姚春林在曼日玛乡卫生院时学过麻醉,他在县医院第一次上王万青的手术,承担的就是麻醉师之责。“第一次和从小就知道大名的人合作手术,除了紧张,还是紧张,担心麻醉打不上。”30多年后回忆往事,姚春林依然记得自己当时的紧张。

  下了手术台,王万青很认真地对姚春林说:“其实我在手术台上就看出了你很紧张,不过今天你做得非常好。大家是相互配合一起工作,不要紧张。”“自那以后,我们顺利合作了上百台手术。他的医术当时在甘南州都是数一数二!”

  刚进县医院时,姚春林还有些怕上王万青的手术。“如果第二天有手术,前一天他就要求大家熟悉手术过程,比如解剖层次等,到第二天的手术台上,他会现场提问。如果答不上来,他会批评。等到下了手术台,他会给参与手术的年轻医生们一一讲解每个步骤。”姚春林说这种教授方式学起技术来特别快,自己在这种手把手的教学中受益匪浅。“王主任刚退休的几年,我们遇到疑难杂症就跑去找他。他家住得近,手术遇到难关,就赶紧叫王主任来,难度大的,他就亲自上手术台,要么就在一旁指导,告诉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处理,等等”。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医院,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在草原;无论环境如何改变,无论年龄如何增长,一生都在学习的王万青,是一位名副其实掌握大内科和大外科知识技能的“全科医生”,在临床上是位多面手,在医疗设备严重不足的条件下,他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度的责任心,成功救治过众多生命垂危的患者。

  作为玛曲草原上的一名基层医生,王万青还在某些医学课题方面有所发现和创新。他自费购买了一套俄文原版的《医学百科全书》,工作之余,刻苦攻读,并翻译医学资料10万余字,他还在国家级和地方各级医学杂志上发表《阿万仓乡牧民发病情况分析》《玛曲高原新生儿肺炎氧气治疗的重要性》《玛曲县医院十年外科住院病历分析》等20余篇科研论文,部分论文获奖后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父亲生前有两大愿望……”

  20世纪70年代的B超机,老式的心电图机、呼吸机、麻醉机……在今日的阿万仓中心卫生院,有个小小的陈列室,摆放着的一件件陈旧的医疗仪器,都是王万青曾经用过的。

  在阿万仓中心卫生院、玛曲县人民医院,新入职医护人员的第一课,就是学习王万青医生的事迹,学习他爱岗敬业、执着追求的精神。

  王万青走了,但他的故事和精神风范却留在了玛曲大草原,激励着一代代后来者。

  40多年前,王万青在阿万仓为几千名牧民建立了病例档案。现在,阿万仓中心卫生院院长其军才让带领医护人员建立的病例档案,涵盖了阿万仓镇所辖的5个行政村。

  1977年出生的其军才让,也是一位在医疗卫生战线上工作了20多年的基层医务工作者,他曾在玛曲县的木西合乡工作多年。其军才让1999年参加工作时,从乡里到县城坐汽车还要用上9个小时;2010年,乡里才有光伏发电,“可以想象王万青他们那个时候的环境条件有多艰苦。”甘南草原上长大的孩子,都知道王万青的名字,在其军才让心中,王万青是一盏明灯,“一个上海人在这里一辈子,真是了不起!”

  当被问到在基层这么多年的感触时,其军才让说:“这里需要我们,我也愿意留在这里,为基层群众服务,很值!”

  最好的传承是践行。

  53岁的王团胜追随父亲王万青的脚步,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机会,毅然回到玛曲大草原,成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一干就是30多年。王团胜的小儿子现在是一名天津医科大学的在读定向生,毕业后同样要回玛曲草原工作。“我父亲生前因为孙子是定向生而特别欣慰。他说这下好了,我的那么多书,可有去处了。”

  选择学医,王团胜直言是受父亲的影响。作为家里四兄妹中的长子,王团胜从小就是父亲的小帮手,跟着父亲骑马去草原深处为牧民打预防针,父亲一边打一边给他教。王团胜上甘肃省卫生学校期间的一个暑假,人刚一到家,就被父亲叫去卫生院为乡里正在开展的结核病检查帮忙。毕业后进入县医院放射科工作,只要父亲有手术,王团胜和其他科室的年轻大夫一样,也被叫去当助手。

  “我还因为外科病例写得不好,挨过他的打。他嫌我写得逻辑有问题、表述用词不合适、标点符号有错误。”当王团胜娓娓讲述这些往事时,那位严父似乎就在他的面前一一指出问题,日常点滴,皆似山似海。

  王团胜评价父亲写的病例:“感觉很舒服,特别是病程记录,详实完整,实事求是,没有先入为主。”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王团胜写的病例,还有他同为医生的妻子写的病例,进步巨大。

  熟悉王万青的医生都知道,他生前在工作中很注重医学基本功训练和实践,王团胜也深受影响。“他很反感仅仅靠数据靠设备看病,他一直认为医生一定要用基本方法为病人作检查,并与病人多交流沟通。” 王万青说父亲求学时,父亲的大学老师特别强调: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术,“这让父亲受益一生。”

  作为一位父亲,王万青在儿子王团胜心中的形象则要生动有趣得多。王万青有双翻毛皮鞋,穿了很多年,鞋子又掉皮又脱色,很不好看。有一天,王团胜兄妹发现父亲的翻毛皮鞋突然变样了,原来是王万青把那些掉皮脱色的地方用黑墨水给涂了,他本人觉得那样会好看些,但王团胜兄妹觉得“鞋子更难看了”。

  生活中的王万青,多才多艺,会画画、会吹笛子、会吹箫,还会唱不少俄语歌曲。重要场合会穿上自己心爱的风衣,说藏语时总是夹杂着上海口音……上海生长的王万青,并没有抹去故乡的全部印迹,只是半个多世纪的草原生活,早已让他与这片草原紧紧相连,从骨子里成了一名草原汉子——草原就是他的家,草原人民就是他的亲人,珍爱民族团结,守护牧民健康,这是他用一生的时光,书写下的一份和草原的情感坚守。

  王团胜的脑海里,总有一些画面会浮现:父亲一人在屋里或是在草坡上,吹着笛子或是轻声歌唱,笛声悠扬、歌声婉转……

  “父亲生前有两大愿望:草原同胞的卫生健康工作任重而道远,希望后辈能有人代代学医薪火相传,心系杏林,悬壶济世,是其一;希望子孙后代能在维护民族团结进步方面继承发展,为其二。”王团胜说他们将传承父亲遗志,“这是父亲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时常有人问王团胜,他的名字是不是就是团结胜利的意思。王团胜说名字是父亲取的,在玛曲草原,父亲遇到了爱情,和他心爱的藏族姑娘相伴了半个世纪。和父亲一样,王团胜也在草原上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侣,一位藏族医生。

  王万青在《我在黄河第一弯》中特别记录了一个让他“差点哭出来”的小故事。故事发生在1970年的早春,彼时草原仍是寒冬时节,王万青随工作组下生产队工作,不料得了重感冒。“浑身难受,几天一口饭没吃,心情也很不好,孤独一人昏睡在冰冷的牛毛帐篷里。一位藏族大妈踏着冰雪,一步一滑地送来一碗热粥。我看看碗,看看大妈,差点哭出来,那年头物资紧缺,大米是很金贵的。此事我终生难忘。”

  王万青与玛曲草原彼此相伴的56年里,来自身边的无数温暖,正如那碗热粥,温暖着他的心,让这片广袤的草原成为他永远的家。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