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来新生活 “住”进幸福里
——解锁新康村易地搬迁移民共富“幸福密码”
兰州新区报记者 李怡青 通讯员 李泽山
西岔镇新康村作为新区承接舟曲县生态避险搬迁的主阵地,累计安置移民2260户,共计9056人。近年来,这个承载着搬迁群众希望的新家园,通过“党建引领、治理创新、产业赋能”三向发力,探索出“安居、安心、安业”的易地搬迁共富新路径,村民的归属感与获得感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治”融合
构建“安心共同体”
走进西岔镇新康村,房屋排列整齐、村道干净整洁、环境清新优美,文明新风扑面而来。这得益于西岔镇近年来积极探索的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新模式。
“有了积分制,每家每户都自觉参与到村居环境卫生整治行动中,使村容村貌变整洁了,还能兑换生活用品。”村民杨仁恩手里拿着用自己积分兑换的生活用品,高兴地说。
积分兑换活动是新康村以德治树新风,弘扬民族团结新风尚,增强搬迁群众身份认同感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新康村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精神文明建设、民族团结等工作,累计举办千人锅庄、村BA等文体活动60余场,其中,新康村村晚荣获2024年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
在自治方面,新康村依托16个党支部,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社区议事,创新推出“特殊人群看护”“上门志愿服务”等机制,进一步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包容。法治层面同样成效显著,新康村积极联合司法部门,持续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活动,通过专业的法律解读和调解,有效化解了矛盾,切实保障了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乡村的和谐稳定发展筑牢了法治根基。
党建引领
织密“安居保障网”
和风轻拂,暖意融融。在新康村党群服务中心的群众活动室,老年人正在舒展筋骨、锻炼身体,满足与喜悦溢于言表。
近年来,为全面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进一步提高群众归属感、幸福感,新康村党支部因地制宜推进“一支部一品牌一特色”创建,精心打造“先锋动车组”党建品牌,建成党群服务中心、九年一贯制学校、医疗养老综合体等设施,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就近解决1900名随迁子女入学难题。
此外,为有效解决易地搬迁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新康村党支部以“田字型”网格治理为抓手,组织526名党员开展“党群结对”“一对一”帮扶,累计解决搬迁急难愁盼问题1.5万余件,并建立防返贫动态监测体系,精准对接低保、特困供养等政策,兜底保障220户,识别监测对象118户并实现帮扶全覆盖。
产业赋能
激活“安业新引擎”
走进新康苑农家乐,村民房贵平正身着工作服,专注地翻炒着锅中的菜肴。他做的舟曲特色菜地道可口,很受消费者青睐。
“父母身体不好需要人照料,我无法外出打工。现在能在家门口当厨师,既能照顾父母,又能撑起家庭经济,心里特别踏实满足。”房贵平告诉记者。
房贵平的经历,正是新康村推行“国有企业+村集体+农户”共富模式的生动体现。近年来,新康村积极争取801.5万元衔接资金,全力打造新康苑特色街区。在村党组织引领下,土酒酿造、腊肉加工等作坊以及新康苑农家乐、民宿等集体经济项目相继落地。这些项目有效延伸了产业链,每年能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以上,实现了村集体与农户的共同富裕。
新康村还借力新区滑雪场、萌宠乐园等新业态,入股国企分红增收,培育工商个体户238家,在商贸、物流等领域自主创业,形成多元增收格局;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双创基地开展技能培训85期,就业推介会50余场,提供重点企业就业岗位1.5万余个,带动500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为群众提供了更多就业和增收机会。
如今,新康村通过“三治”融合,筑牢治理根基,营造和谐环境;以党建为引领,凝聚民心,形成发展合力;依托产业发展,激发经济活力,帮助群众就业增收。这一系列举措,成功开辟出一条易地搬迁共富新路径,编织出一张“安居、安心、安业”的幸福网。这张网,兜住了民生底线,托起了幸福梦想,让每一位新康村村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4月11日兰州新区:沃野春忙绘丰景
- 2025年04月11日兰州新区新能源产业再添新动能
- 2025年04月08日兰州新区打造公共资源交易营商新高地
- 2025年04月08日兰州新区:优化儿科服务 全方位护航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