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甘快看·强信心 看发展·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从“二重奏”到“交响乐”——城乡融合发展的金昌实践

 2025/07/11/ 15:18 来源:新甘肃 记者 邱暄美 李欣瑶 牛巧丽 谢晓玲 马颖 每日甘肃网记者 龙毅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邱暄美 李欣瑶 牛巧丽 谢晓玲 马颖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龙毅

  城与乡,都是我们共有的家园。工业旋律、田园牧歌,奏响着城乡发展的“二重奏”。

  在镍都金昌,城乡融合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迈进,城市繁华、乡村和美的节拍强劲共振、旋律交织,共同奏响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交响乐”。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我省从金昌这个传统的工业城市破题,2023年开始试点城乡融合发展工作,寻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径。

  盛夏,记者走进金昌市,看这里城与乡发生的新鲜变化,看试点两年多来城乡融合发展的火热实践。

金川区双湾镇陈家沟村环境优美。本文图片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从一套规划看统筹城乡“六融一体”发展  

  2023年2月,省政府批复《金昌市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2023—2030年)》,标志着金昌正式成为省级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这一示范区建在金昌,并非偶然。  

  ——金昌是我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下辖一区一县、共12个乡镇,区划结构相对紧凑;  

  ——金昌市新型工业化建设在全省排位前、城镇化水平高,在以工促农方面有优势;  

  ——金昌市在2008年就被确定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市,2015年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在推动城乡融合、促进共同繁荣方面有工作基础。  

  谋定后动,规划先行。  

  《金昌市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2023—2030年)》作为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坚持强工促农、强城带乡,市企融合、产城融合,在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中推进特色鲜明、更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  

  示范区建设伊始,金昌市就从构建“一核一轴两带三区多点”城乡融合发展空间格局出发,构建了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编制完成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乡空间融合、城市社区生活圈等专项规划,完成134个省市级“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让城乡空间规划体系更加完善。  

  从“一个规划”到“一套规划”谋篇布局,示范区建设精耕细作、有序推进。  

  金昌市创新开展“链主企业带镇、龙头企业带村”行动,建立城乡融合发展项目清单,谋划实施重点项目387个,总投资1808亿元,让城乡融合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金昌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孟祥中介绍,示范区建设分年度制定推进计划。2023年、2024年确定的100项、85项重点任务已全面完成;2025年确定的9个方面130项重点任务正在加紧推进。  

  金昌市设立了总规模10亿元城乡融合发展基金、1.6亿元乡村发展投资基金,创新开设城乡融合项目用地审查审批“绿色通道”,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金昌市统筹推动城乡空间、产业、生态、公共服务、文明创建、社会治理“六融一体”发展,着力探索具有金昌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  

  从一个村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城乡发展不均衡,最直观地体现在基础设施的不均衡。  

  曾经,基础设施薄弱也是金昌农村发展面临的难题。上下水不便、冬季取暖不便、烧火做饭不便、交通出行不便等,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制约乡村发展。  

  破题第一步,就是加快乡村建设。  

  晴朗的夏日,记者走进金川区双湾镇陈家沟村村民孙建萍家。  

  孙建萍家住着一院平房,门前种了花、墙角栽了树,院子里干干净净,屋里也归置得井井有条。孙建萍正在厨房里忙碌,燃气灶上烧着水。“村里的日子和城里没两样!”她说,现在村里各种设施配套齐全,家里上下水都通,抽水马桶、电热水器都好用,冬天还有集中供暖。

 陈家沟村村民孙建萍用燃气灶做饭。

  孙建萍家对面,就有一个城乡公交站,乘公交车半小时就能到金昌市中心。  

  陈家沟村大街小巷每日由环卫工人打扫,干净整洁。正在小广场悠闲散步的村民周兴芳说:“环境好,住着挺舒坦,出来逛逛心情也舒畅。”  

  陈家沟村离中心城区10多公里,不算近,基础设施已经“很现代化”。  

  陈家沟村及所在的双湾镇,借助天然气入户工程,实现了全村及镇区404户居民、105户商户天然气管道100%入户;双湾镇所在的金川区,在全省率先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全覆盖。  

  近年来,金昌市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和美乡村。金川区开通城乡公交线路8条,设置城乡公交站点90个,建制村实现村村通公交;永昌县在10个乡镇探索发展镇村“微公交”运营,做好村到村、村到乡镇、乡镇之间的农村客运节点运输,打通区域间客运服务“最后一公里”。金川区推进农村环卫市场化改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化的环卫运营企业,27个行政村都由专业环卫人员打扫环境卫生;金川区全域、永昌县城中村供热供水等基础设施与城区实现同网同源互联互通……  

  永昌县把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加快项目建设,建起了一座座宜居新房。  

永昌县焦家庄镇南沿沟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

  永昌县焦家庄镇南沿沟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新建有213座农家小院,院落宽敞、房间明亮。新村、新房、新生活,让记者眼前一亮。

  去年11月,张金其和乡亲们一起搬进了安置点的新家。

  “我们搬进来时,房子已经装好了吊顶、上下水、空气能取暖设备,地砖也铺好了,简单购置家具就可‘拎包入住’。”张金其说。

  住进新房只是第一步。

  南沿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国明介绍,村里在安置点周围栽植了绿化林木和防风林带,打造村集体经济林,不仅改善环境,还能增加收入;一系列配套设施建设和服务也在推进中:村民的活动场地已经建好,快递点已经到村,经村公交正在协调推进,便民超市即将开业……

  在这个离县城10公里的村子,农家小院里的生活惬意、便利。

  南沿沟村计划2026年将村委会迁建到安置点。王国明说:“我们将打造一个集党支部引领、文化服务、养老保障等为一体的综合便民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保障。”

  陈家沟村、南沿沟村是金昌市乡村建设的缩影。近年来,金昌市近年拆除破旧房屋3149院,新建农宅3061院,完成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4469户;建成自然村组硬化路88公里,农村公路优良率均达到90%以上;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开通“务工”便民公交专线,县区均被确定为全国第三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全市共建成省市级和美乡村15个、乡村建设示范村55个,美丽乡村画卷随处可见,村里与城市一样成为舒适宜居的美好家园。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