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别报道】甘肃“牛羊菜果薯药粮种”产业集群建设观察(二)

 2025/09/23/ 09:02 来源:甘肃农民报 记者 马雪娟

圈舍内外有羊道

——“牛羊菜果薯药粮种”产业集群建设观察(二)

图片由广河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马雪娟

  金秋,陇东大地,天高云淡。环县山城乡八里铺村的甘肃庆环肉羊制种有限公司内,技术员梁静正在提取杂交羊的血样。“通过多胎基因现场检测技术,1小时内就能判断母羊产羔能力,让养殖户的产羔率显著提升。”

  在千里之外的古浪县大靖镇现代养殖产业园,整齐划一的现代化羊舍里,安生鹏看着自家600多只膘肥体壮的肉羊,笑容舒展:“政府提供统一的供种、技术和销售服务,单只杂交羊比普通羊多赚几百元。”他计划将养殖规模扩大到1500只。

  2025年上半年,甘肃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肉羊产业成绩单:全省羊存栏2859.2万只,出栏1239.3万只,同比增幅分别达2.5%和9.1%,增速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在河西走廊、中部沿黄、陇东南三大肉羊产业带上,2990家养殖主体托起全省55%的规模化养殖占比,7个年出栏百万只的养羊强县次第铺开。

  科技赋能 传统牧业的现代蜕变

  羊舍机器人自动饲喂、互联网远程管理、自动称重分群系统……在甘肃庆环肉羊制种有限公司,科技感十足的养殖场景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牧业的认知。

  该公司副总经理范武斌介绍:“我们联合中国农科院等团队攻关,成功突破羔羊快速繁育技术,出栏周期缩短三分之一,育肥期日增重超333克。”

  良种是畜牧业的“芯片”。甘肃持续强化肉羊种业攻坚,建成6家国家级核心育种场、126家种羊场,年供种能力达26.28万只。通过1526.5万元的畜牧良种补贴项目资金,湖羊、萨福克等优质种羊走进千家万户。

  在环县罗山川乡陈渠子村,64岁的“老羊倌”李清弟见证了科技带来的变革。去年他率先采用“三级二元”杂交技术,28只母羊经过人工授精诞下40只杂交羊羔。

  “杂交羊羔腿粗尾细、生长快,同样饲养周期比湖羊多长10斤肉,能多卖好几百块钱呢。”他轻抚着圆滚滚的羊羔笑道。如今他家的53只羊,已成为环县87个二元杂交示范场、1424户示范户的缩影。

  科技的光芒同样照进了东乡县的山峁沟壑。该县构建“1个中心+7大团队+23个示范点”的科技助农网络,52个人工授精站点累计完成19.3万只羊的品种改良,肉羊良种化率突破79%。在肉羊研究中心,实验室的显微镜取代了牧羊鞭,基因选育让“东乡贡羊”这一古老品种焕发新生。

  政策护航 养殖户吃下“定心丸”

  在广河县买家巷镇曹家坡村,养羊大户马少祥操作着自动喂料设备,轻松地给3000只湖羊饲喂牧草,羊群在干燥通风的高床上干净又舒适。“没有县上出台的政策支持,合作社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好,我还要继续扩大规模,引进优质种羊,把村子打造成集养殖、加工、美食体验于一体的特色产业村。”

  政策组合拳为产业注入强劲动能。古浪县推出“羊十条”奖补政策,包括圈舍建设、种羊、价格、饲草料、屠宰加工、羊产品销售等十项补助政策。养殖户赵忠元新建的暖棚刚完工,2.8万元补贴即刻到账。“技术人员经常上门指导,我的4000只育肥羊不愁销路。”在该县,4189户规模养殖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省级层面,更是打出政策“组合拳”:安排1.9亿元财政资金实施37个羊产业集群项目;投入4.7亿元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27843万元扶持饲草产业。

  环县出台的《关于完善联带农机制靠实政企社村户责任促进羊产业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让养殖户吃下“定心丸”。农户的断奶羔羊育肥后交售给屠宰厂,根据交售数量给予一定补贴,打消了养殖户在羊市场低迷期的顾虑,部分农户基础母羊不减反增。

  此外,全省推广“牧繁农育”“异地借牧”等高效模式,在4个县实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项目。政策引领下,2990家养殖主体与97家龙头企业结成紧密利益共同体,“企业良种扩繁+农户杂交利用+育肥场集中育肥”的创新模式,让更多中小养殖户融入大市场。

  全链发展 从“卖羊肉”到“卖品牌”的跃升

  每到旅游旺季,东乡县毛沟村马成武的伊清源农庄座无虚席。大铁锅内,“东乡贡羊”翻滚出诱人的香气。“去年卖了3000多只羊,最火的时候日营业额达2万元。”他介绍,如今在折红路沿线以销售“东乡贡羊”为主的农家乐有52家,年产值近4000万元。

  从“土特产”到“金招牌”,甘肃羊产业的价值链正在重塑。在东乡县甘肃东沃清牧国际食品有限公司,流水线上的工人正在精细分割“东乡贡羊”。“这是法式小切,这是纽约克、羊菲力、蝴蝶排……”该公司经理张忠山指着冰箱里各式各样的羊产品一一介绍,每个分割产品都附有兽药和重金属残留检验合格报告。经过精分割包装的羊产品走向北、上、广等地市民的餐桌,“东乡手抓羊肉”更荣获中国畜牧地理标志区域公用品牌保护奖。

  品牌战略让“甘味”羊产品声名远播。全省已培育“民勤肉羊”等5个区域公用品牌、“中盛环有”等36个企业商标品牌,“环县羊羔肉”品牌价值飙升至55.48亿元,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在2025年兰洽会上,“东乡贡羊”产品吸引客商纷至沓来,这个估值63.02亿元的品牌,成为带动4.2万养殖户增收的“金字招牌”。

  产业链的延伸远不止于此。环县建成14万只肉羊分割加工车间,开发香烤羊排、椒香酥羊肉等20多种预制菜。古浪县建成年屠宰能力190万只的标准化加工厂,同步开发冷鲜肉、预制菜等多元产品。全省71家屠宰企业年设计产能达1700万只,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共富新路 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清晨,在民勤县纯种湖羊种羊场,场长邱宾玉刚推开羊舍大门,千余只湖羊应声涌来。“我们繁育的新品种肉羊结构匀称、体格壮硕、抗病力强,每年向民勤及周边养殖户供应种羊5000余只。”在相隔400余公里的民勤同泽农业有限公司的羊肉处理车间,新鲜羊肉经精细分割后真空包装,正运往全国各地。

  羊产业的红利正惠及千家万户。在高台县马八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八正在清点今天准备出栏的1000只羊。“现在每天交易七八百只羊,日均出栏1000只左右,价格比年前好了一点,合作社年收入达300万元。”该县通过政府引导、科技推动、能人带动等有效方式,积极改良品种、开展技能培训,鼓励群众发展母羊繁殖和肉羊育肥。截至目前,全县羊饲养量86.7万只。

  电商渠道打通了“出圈”最后一公里。环县开展“农文旅融合直播带货”,2024年网络销售羊肉及羊副产品3800余吨,实现销售收入3.84亿元。在各大平台,“环县羊羔肉”“东乡贡羊”等品牌旗舰店销量节节攀升,手机屏幕后的客服人员,多是经过专业培训的返乡青年。

  从古浪县的全省出栏第一,到环县“三级二元”杂交的技术革新;从东乡县“一只羊”带动4.2万户农户增收的富农模式,到“环县羊羔肉”品牌价值超55亿元的价值跃升——这些跃动的数字背后,是2990家养殖主体、数十万农户编织的共富图景。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